索引号 | 01525910-3-/2022-0715002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农业农村局 |
公开目录 | 绩效评价 | 发布日期 | 2022-07-15 |
文号 | 浏览量 | 322 |
施甸县202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情况绩效评价报告
为全面总结回顾2021年以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及相关项目建设情况实,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及时整改,有效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指导好今后工作,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根据省、市相关通知文件要求,我县及时开展了相关评价工作。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策任务完成情况
按照中央农牧民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批复,全县下达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223.57万元,涉及13个乡(镇)102个村71.03万亩,其中禁牧面积9.2万亩,草畜平衡面积61.83万亩。在全县财政资金极具紧缺的情况下,经领导多方协调,截止12月底,全县已完成草原生态奖补信息录入信息23146户,其中其中家庭户数21268户,面积60.94万亩,联户1878户,面积10.09万亩。至2022年5月底,未完成223.57万元资金兑补工作.
二、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
根据《施甸县财政局关于下达2021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的通知》文件精神,2021年下达施甸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央资金223.57万元,其中:禁牧补助资金69万元、草畜平衡补助资金154.57万元,至2022年5月底,未完成223.57万元资金兑补。
三、技术培训和指导情况
一是借培训宣传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我县
积极整合培训项目,借各种畜牧科技推广培训契机,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禁牧和草畜平衡奖励补助政策,深入开展种草养畜、草原监测等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开展外出培训、交流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积极组织业务人员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种草改业务培训,外出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切实让技术人员真正吃透政策、掌握工作流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高质量完成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依托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等项目,在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落实及奖补项目实施中,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乡、村、社会议,大力宣传禁牧补助(每亩补助7.5元)草畜平衡(每亩补助2.5元)奖励政策,让奖补政策家喻户晓。
四、项目实施效果监测情况
施甸县2021年,年雨水充足,全县禁牧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90%以上,草畜平衡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86%以上,天然草原鲜草高度、可食鲜草产量较上年平均增加10%左右,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有所减轻。草原利用更趋合理,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进一步下降,严重沙化草地面积减少。通过草山改良,部分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生产力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人工种草稳步增长,全县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其中紫花苜蓿面积进一步扩大,草畜矛盾逐渐减少。农户科学饲养的意识和科学饲喂的程度有很大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方式比例提高。
五、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项目管理是关键。首先,我县根据项目要求确定了切合生产实际的项目建设内容,并制定了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其次,项目下达后,我县抽派了1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该项目的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第三,实行“倒计时”项目实施方法,确保项目工程进度,保证项目计划如期实现。第四,注重项目痕迹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确保项目实施全程有实施合同、有指导文字记录、有工程实施全程图片等。
(二)严格执行投资计划是保证。一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对建设资金的管理,确保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在项目上。严格按国家的财会制度执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节省支出,有效地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我县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投资计划,每一项建设内容都精打细算,既无资金浪费,又按质按量完成或超额完成建设内容。二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施甸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账管理,专项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三)建立健全机构是基础。为认真组织实施好草原奖补政策项目,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局长、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资金的组织协调,督促资金使用及项目工程的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实施小组,由县农业局局副局长任组长,县农业农村局草原办、县畜牧兽医中心、项目乡镇兽医站相关人员为成员,负责该项目的预算、设计和组织实施。
六、主要成效
(一)经济效益。一是通过奖励补助政策补助牧户直接增收223.575万元,草原承包户户均增收103.3元;二是通过项目建设,2017年全县完成草山改良面积增加7400亩,以每亩增700公斤鲜草计算,共产鲜草5180吨,改良草地增加3153个羊单位。
(二)社会效益。该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缓解了农、林、畜争地矛盾,对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发展肉牛和山羊养殖,对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物价,保障畜产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建设提高草原覆盖度5.5个百分点,减少水土流失15.2%,同时有效防止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保障了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七、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机构不健全,草改工作人员变换频繁,工作衔接不够;二是草原管护工作开展困难,缺乏管护工作经费,草地建设赶不上破坏的程度;三是在具体工作中,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草原征占用相关法律法规、禁牧休牧制度执行不够严格、规范。
八、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巩固草原奖补成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责、权、利意识,进一步调动牧户种草、护草积极性。
(二)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切实做好项目储备,种草与养畜结合,不断加大草食牲畜养殖的扶持力度,为实现我县山地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牢基础。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以适应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助奖励机制项目实施的需要。
(四)加大草原管护力度,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与禁牧和草畜平衡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加大禁牧管护力度和草畜平衡处罚力度。同时聘用草原专职管护员,并将草原管护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管护工作顺利开展。
施甸县农业农村局
2021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