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03-1-/2014-0124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财政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4-01-24 |
文号 | 浏览量 | 32 |
县十二届人大二次
会议文件之(二十五)
关于施甸县2013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4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4年1月14日在施甸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施甸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3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县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在中共施甸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全县财税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狠抓增收节支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圆满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预算目标。
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7,808万元(水长工业园区8,079万元),比上年增加7,691万元,增长19.2%,完成年初预算的108.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646万元(水长工业园区2,750万元),比上年增收6,783万元, 增长28.4%。财政总支出完成202,810万元(水长工业园区5,935万元),比上年增加18,432万元,增长10%,完成年初预算的121.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79,243万元(水长工业园区5815万元),比上年增长8519万元,增长5%。
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646 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53,635万元,调入资金558万元,上年结余7,114万元,收入总计191,953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179,243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172万元,债券还本支出699万元,支出总计186,114万元; 收支相抵,结转下年专款支出5,839万元(水长工业园区399万元)。结转下年支出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上级专款下达较晚,不能在当年形成支出。
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2,137万元(水长工业园区10万元),比上年增收3,399万元,增长38.9%;基金支出完成23,567万元(水长工业园区120万元),比上年增支9,913万元,增长72.6%。
全县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情况:基金收入12,13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3,73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7,315万元,收入总计33,187万元;基金支出23,567万元,调出资金317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9,303万元,全部结转2014年支出。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27,508万元,比上年增841万元,增长3.2%;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完成27,567万元,比上年增加2,867万元,增长11.6%。
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情况: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7,508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2,906万元,收入总计50,414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7,567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2,847万元。
以上均为快报数,正式决算数据待省、市财政审核批复后,我们再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2013年全县财税工作的主要情况是:
(一)全力抓好增收节支,收支规模再上新台阶。2013年,全县地方财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 亿元大关,连续6年增幅超过20%;地方财政总支出突破20亿元大关。一是狠抓收入组织,着力完善收入征管的激励机制。加强税收征收工作,突出对工业、烟草、投资等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加大稽查力度,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拓宽收入渠道。全力做好全县96家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催收全覆盖工作。定期进行非税收入检查和催缴,及时足额入库,防止坐支、截留、挪用和“小金库”的产生。组织征收入库耕地占补平衡资金5,000万元。三是加快支出进度。公共预算支出上半年完成年初预算目标56.8%,年终完成年初预算目标118.7%。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积极完善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全面规范党政机关财务管理活动。五是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全年共执行采购金额7,177万元,节约资金591万元,节约率7.61%。
(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县域经济实现新发展。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努力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全年共争取上级各项补助资金177,854万元,比上年增长5.3% 。二是集中力量推动工业经济,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用于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项目的申报和验收工作,全年共申报企业项目共11个,其中80%的项目已经落地实施。三是做好项目前期、招商引资等服务保障工作,全年投入项目前期和招商引资工作经费2,374万元,增长39.1%。四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年共下达财政支农专项资金31,237万元。继续巩固发展烤烟、甘蔗、核桃、蚕桑等传统产业,投入资金3,474 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大类共11个项,计划投资2,916万元,年度完成1,749万元,确保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累计投入水利资金10,125万元,确保中小河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红谷田水库、施甸坝中型灌区等农业水利工程等项目的有序开展;扶贫工作稳步推进,投入资金5,636万元,比上年同期4,766万元增加871万元,用于推进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整乡推进、整村推进等10多种项目。五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美丽施甸建设。共投入1,000万元用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特色城镇打造。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投融资平台管理机制,全年共通过融资平台融资14,000万元,其中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通过国资公司融资8,000万元,有力支持了县城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成效明显,全年批准实施普惠制项目41个、示范村项目7个、美丽乡村项目8个,财政奖补资金2,381万元,项目实施完毕后,预计可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按照打造“水墨施甸”的思路,全年共投入2,500万元用于环境保护,重点推进退耕还林、石漠化防治、城镇污水处理等生态恢复治理项目;投入6,430万元加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建设,生态旅游初见成效。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保障取得新成效。 2013年,全县投入民生领域资金达126,725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 71 %。一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全年共安排资金40,164万元,其中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745万元,受益学生41,061 万人;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540万元,惠及农村中小学生22,612人次;代课教师和原民办教师遗留问题经费2,776万元;拨付2,411万元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拨付4,948 万元支持薄弱学校建设;拨付667万元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二是加大卫生投入。拨付569万元,用于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重大疫病防控;拨付10,072万元,补助新农合参保农民住院费用,惠及医患932,609人次。三是保障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投入400万元用于三馆等重点公共文化项目开工建设。四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拨付13,848万元用于城乡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人员生活补助、自然灾害救助等支出;五是积极落实惠农政策,拨付9,342万元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通过“一折通”累计发放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综合直补、退耕还林等各项补贴资金10,476万元;我县“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已于2013年1月结束,共兑付补贴资金4,064万元,拉动消费34,072万元。六是全力维护社会和谐。拨付公共安全资金6,964万元,用于化解矛盾纠纷、深化平安施甸建设。
(四)深化财政综合改革,管理水平得到新突破。一是强化乡镇财政职能,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县乡镇两级财政管理权限和责任,充分调动各乡镇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制定了《施甸县对乡财政管理体制方案》和《加强县乡财政建设的实施方案》,为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完善制度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认真履行对项目决策、资金安排和管理、安全生产等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责,加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严格政府采购制度,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组织开展对政府性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已全部化解。成立会计监督局,有条不紊开展财政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三是认真贯彻落实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自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正式启动后,财税部门紧密结合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开展工作,通力合作,保证营改增政策落实到位。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财政系统业务人员素质。2013年,按照年初工作计划安排,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个、共计240个课时,实际培训学员2,451人次。主要培训内容包括村干部支农政策培训、乡镇财政干部培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培训、预算编制培训、一体化监管平台培训等,提高了全县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推动了各项财政工作的顺利实施。
各位代表,2013年全县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单一、收入质量不高、持续增长后劲乏力,公共预算收入中能形成有效财力的量较少,仅占公共预算收入的68.3%;二是支出压力不断加大,收入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支出的增长需求,财政预算平衡难度加剧;三是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财政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总结经验,创新举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为主,把握政策导向,立足县情,着眼全局,千方百计加强财源建设,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力争2014年财政工作顺利开展。
二、2014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一年,做好2014年财政工作,对于保障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年初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目标任务起着重要作用。
2014年全县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和县委十届四次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发挥财税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财政存量,用好财政增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严肃财政纪律,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4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如下:
(一)全县地方财政收支安排
全县财政总收入安排54,880万元(水长工业园区9,280万元、乡镇14,377万元),比2013年增长1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37,159万元(水长工业园区3,409万元,乡镇12,118万元),比2013年增长21.3%。全县财政总支出安排201,573万元(水长工业园区5,388万元、乡镇26,184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79,583万元(水长工业园区5,282万元、乡镇20,344万元)。
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15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43,44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839万元,收入总计186,447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9,583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864万元,支出总计186,447万元,收支平衡。
全县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7,749万元(水长工业园区106万元、乡镇5,840万元),比上年增收5,512万元,增长46.2%;基金支出21,990万元(水长工业园区106万元、乡镇5,840万元),比上年减少1,577万元,下降6.7%。
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基金预算收入17,74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0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9,303万元,收入总计30,052万元;基金预算支出21,99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8,062万元。
全县社保基金收入预算32,259万元,比上年增收4,751万元,增长17.3%;社保基金支出预算29,574万元,比上年增支2,007万元,增长7.3%。
全县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情况: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2,25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2,847万元,收入总计55,106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9,57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25,532万元。
(二)县本级财政收支安排
县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21,632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53,957万元。平衡情况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63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31,212万元,上年结余5,440万元,收入总计158,284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3,957万元,上解上级支出4,327万元,支出总计158,284万元,收支平衡。
县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1,803万元,基金预算支出16,044万元。平衡情况是:政府性基金收入11,80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000万元,上年结余9,303万元,收入总计24,106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6,044万元,支出总计16,044万元,收支相抵,结余8,062万元。
(三)乡镇级财政收支安排
乡镇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12,188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20,344万元(人员经费16,274万元,公用经费1,919万元,专项资金2,178万元)。平衡情况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11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9,399万元,收入总计21,517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344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173万元,支出总计21,517万元,收支平衡。
乡镇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840万元,基金预算支出5,840万元。平衡情况是:政府性基金收入5,840万元,收入总计5,840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5,840万元,支出总计5,840万元,收支平衡。
乡镇收支数据均为测算数,正式数据以乡镇报乡人大数据为准。
三、2014年主要财政工作及措施
2014年,我们将按照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的总体部署和县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财税工作目标,积极克服困难,统筹兼顾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各项重点支出不断增加的同时,更加突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注重发挥财政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为全县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强化税收征管,开源节流增收入。结合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转变理财思路,探索生财之道,把财源建设作为财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按照应收尽收、从实从快的要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充分挖掘征收潜力。二是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加强财税形势分析,全面启用综合治税平台,加强重点税源、重点税种监控,查找征管薄弱环节,开展税收专项稽查,扩大委托代征范围,加强个体工商户的税源定额管理,挖掘税收收入增长潜力。依托非税收入征管系统,全面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三是坚持依法征收,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落实厉行节约要求,进一步压缩车辆、会议、接待等一般性支出规模,集中财力确保民生等重点支出需求。四是进一步强化对收入征管部门的目标考核,严格执行县对乡镇财政收入考核激励机制,增强财政宏观调控,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抓好财源建设、协税护税的积极性。五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以票管收、票款同行,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征缴入库。
(二)统筹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坚持本级财力、基金和专款相结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金融资金相结合,集中资金力量,保证各项重点支出。一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的财政保障力度。计划全年投入项目前期工作经费1,700万元,支持全县城镇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项目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落户施甸,充分发挥项目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二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县财政计划安排1,0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华兴片区建设以及服务工业企业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引企入园创造条件。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支持“水墨施甸”建设,全年计划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面山绿化、城镇上山等工作顺利开展;力争向上级申报立项12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项目,计划完成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四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计划安排产业发展资金1,180万元,用于支持好烤烟、核桃、蚕桑等优势产业;加快姚关镇富阳片区和雷打树片区土地治理工作。五是计划安排1,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交通建设。六是计划安排7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七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的信贷政策,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优化项目包装,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投入全县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完成1.6亿元的融资任务。
(三)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投入惠民生。一是优先支持教育发展,县财政计划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育教学质量奖励、教师培训、新一中建设;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二是着力支持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安排1亿元以上用于城乡居民低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确保廉租房、公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县城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全面完成,及时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补贴政策。三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计划安排1.1亿元以上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四是加大文化专项资金的争取力度,继续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等农村公共文化工程,加大对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力度。五是投入103万综治维稳工作经费,为创建“长安杯”保驾护航。
(四)深化体制改革,创新举措提效率。一是继续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尤其是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的力度,谋划开展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二是细化预算项目的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序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尽快健全组织机构,抓紧制定县本级预算信息公开的有关制度和工作方案。切实做好“三公”经费预决算的公开准备工作。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国库制度建设,重视对外借款的清理追缴工作,继续做好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和精简工作,实现财政资金专户的“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统一调度”。四是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乡镇财政收入自主权,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五是进一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国有土地管理,增加财政收入来源,弥补民生缺口,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六是全面完成财政一体化监管平台建设,确保财政一体化系统成熟运转,进一步促进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的公正、公开、透明,规范财政权利的运行。七是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制订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落实偿债责任和途径,积极化解债务。八是进一步加强全县财务人员和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导向制定适宜的培训学习计划,全年开展2次以上针对全县财务人员的培训。扎实开展“四群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财政干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规范权力运行,注重培养财政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识与能力,从严管好干部,树立为民务实、清廉从政的良好财政形象。
各位代表,2014年全县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财政工作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科学理财,主动服务,稳扎稳打,确保圆满完成县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施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