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03-1-/2011-0125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财政局 |
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1-01-25 |
文号 | 浏览量 | 13 |
〔2011.1〕政协施甸县七届四次会议材料(10)
关于施甸县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1年1月12日在施甸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施甸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县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财政主要工作回顾
回顾过去的五年,是全县财政走出低谷,快速发展的五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和关心支持下,财税部门上下一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财税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促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地方财力逐步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7.2%,人均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217元增加到71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5.3%,是2005年的3.1倍。提前两年完成 “十一五”规划财政目标,财政总支出年均增长29.8%,人均支出从2005年的848元增加到3066元,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32.3%,是2005年的4.1倍。可用财力年均增长24.6%,是2005年的3倍。
(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得到改善。通过努力,先后启动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新型农村社会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等多件民心工程。全面解决了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恢复执行第年终一次性奖金,千方百计化解政府性债务,五年间累计化解债务 万元。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民生投入快速增长、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注重制度创新的财政民生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十一五”时期,全县民生投入资金累计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三农”投入累计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
(三)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管理得到加强。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所得税“两法合一”全面实施;全面推行部门预算、乡镇预算管理方式、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车辆定点保险、公务卡结算等财政改革;建立健全了财政控制制度,制定并完善部门预算定员定额体系,财政支出预算追加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会议费使用规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和行政成本控制实施方案等;初步搭建了财税信息化应用平台,税务部门实行数据大集中,财政部门全力推进“金财工程”;不断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较好保障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财税发展和改革。
二、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县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群策群力克服收支矛盾突出的困难,超额完成了县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预算目标。
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3,918万元,比上年增收6,530万元,增长37.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87万元,比上年增收4,693万元,增长56.6%,完成年初预算的125.4%;财政总支出完成103,316万元,比上年增支18340万元,增长21.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0,918万元,比上年增支19,416万元,增长24%,完成年初预算的154.5%。
全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87万元,税收返还收入1,71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4,882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40,891万元,上年滚存结余4,326万元,调入资金1,285万元,省级地方债券转贷收入699万元,收入总计106,78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00,198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461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4,121万元,其中需结转2011年支出上级专款和额度结余4,121万元。
全县基金收入完成2,667万元,比上年减少643万元,下降19.4%,完成年初预算的78.4%;基金支出完成3,118万元,比上年减少1,076万元,下降25.7%,完成年初预算的56.2%,土地出让收入尚未清算是基金收支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全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基金收入2,66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746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718万元,收入总计5,931万元;基金支出3,118万元,调出资金608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205万元,其中需结转2011年支出上级专款和额度结余2,205万元。
以上均为快报数,待省、市财政审核批复全县财政总决算后,再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2011年全县财税工作的主要情况是:
(一)立足做大“财政蛋糕”,财政收支保持快速增长。全县财税部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集中到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做大 “财政蛋糕”,用新思路破解新难题,增收、节流、严管,力促财政收支平稳快速增长。一是注重经济运行分析,分别按月、季度、半年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对全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强化税源监控,对重点工程、项目、企业实行源头控管和全程监控,认真做好重点项目台帐登记工作。三是深入推进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充分调动收入组织部门的积极性,挖掘增收潜力,确保应收尽收。四是从严控制财政票据,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全年发放财政票据49,727本,比上年增长84%,核销票据30,619本,比上年增长20 %。组织非税收入5,769万元。五是牢记减支也是增收,出台了《施甸县行政成本控制实施方案》,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六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转移支付,增加县级财力,以党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为契机,做好项目规划,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年共争取上级专款 万元,比上年增长 %,包括党中央投资项目专项资金 万元,县财政配套安排 万元。经过全县上下的努力,2010年财政收支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总收入和总支出分别突破了两亿元和10亿元大关,全县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全力支持抗旱工作,加大三农投入。2010年,全县农林水事务支出22,075万元,同比增支6,109万元,增长38.3%。一是抗旱工作成效显著。面对百年不遇的旱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立即行动,全县共收到各级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抗旱资金4371万元。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旱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组织实施了一批小水利项目和兴建爱心水窖,县财政通过动支预备费和调入社会捐助资金投入资金 万元,及时下拨抗旱应急资金,对到两公里以外运水的农户补贴,水稻旱育稀植、包谷地膜覆盖等大春科技增量措施进行补助。二是增加对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拓宽。全年通过发放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直补、综合直补、退耕还林等各项补贴资金2,752万元;继续实施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2010年共兑付补贴资金997万元,拉动消费8,929万元,其中家电销售9,965件,拉动消费1,943万元,补贴资金256万元,汽车和摩托车销售8,601辆,拉动消费6,986万元,补贴资金741万元。三是通过积极争取,我县确定为全国新增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450个重点县之一, 。四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618万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5万亩,衬砌渠道7.1公里,架设管道14公里, 新建小型蓄排水工程41座,修复田间道路9.3公里。项目建成后,估计新增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粮食73万公斤,油料3万公斤,蔬菜14万公斤,其他农产品7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542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352万元。五是加大产业投入和支持农民专业社发展。2010年县财政投入产业发展资金 万元,比上年增长 %。六是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实施了37个自然村的整村推进,筹集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396万元,解决了1.2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七是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兴办公益事业卓有成效。共完成投资2,330万元,100个试点自然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2010年,全县投入民生资金达到 万元,比上年增长 %,重点推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进步,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一是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全县教育支出完成21,854万元,比上年增长21%。确保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顺利通过了“两基”迎国检,拨付资金1,614万元用于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资金2,85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其中县财政投入1,650万元。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县社会保障支出完成16,792万元,比上年增长28.7%。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参保人数212,416人,参保率93.1%,收缴参保资金4,328万元;投入五保供养资金337万元,使3,874位五保户老有所养;投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741万元,把10,332户、23,330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投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645万元,使失业下岗等7,727人生活得到了保障;发放城乡大病医疗救助金303万元,救助764户、840人次,资助五保供养对象及农村低保对象14,132户、27,204人;投入就业培训资金63万元,再就业培训2,591人,实现就业1,227人,鼓励创业扶持451人,发放创业贷款2,255万元;投入抚恤补助资金597万元、退役安置资金92万元,使优抚对象、退役人员生活补助得到保障,政策得到落实。三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农合制度继续得到全面落实,2010年参合人数289,295人,参合率达95%,比上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全年减免补偿医药费2,923万元,随着新农合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支出1,362万元,其中个人帐户支出633万元,住院统筹支出728万元。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建设了一批乡镇文化站,继续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免费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功举办第三届“金布朗”民俗节,扩大了我县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五是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政法部门经费保障力度加大,政法机关装备力量加强,基层政法部门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全县公共安全支出达到5,327万元,比上年增长35.1%。
(四)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今年以来,全县财税部门通过“三查三看”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工作。增强项目支出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将上级财政提前通知的转移支付全部纳入预算,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明显增强。二是狠抓预算执行工作。1-11月全县财政累计支出占当年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09年的72.9%提高到2010年的82.4%,稳步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县政府采购完成2,086万元,节约资金近130万元,节约率达到5.9%;国库改革的资金总量达 58,233万元,占同期一般预算支出的57.1 %,其中授权支付资金31,309万元,全面启动公务开结算制度,发放公务卡 张,发卡面 %,全年通过公务卡支付资金 万元。三是组织清理核实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其债权债务进行了清理,并提出了下一步加强管理的措施方案。四是财政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认真开展了财政资金安全检查,重点突出了对三农、教育、卫生、扶贫救灾、农业开发、社会保障和扩大内需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推动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五是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继续稳步推进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调整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设置和配齐会计核算必须的软、硬件;加大了业务培训力度。组织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村级代理记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等3期371余人次的培训,强化了理财意识,提高了理财水平,县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达到1,122人,比上年增长5.3%。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收入总量规模偏小,财源结构单一,后续财源仍然处于培育阶段,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缺乏有效支撑;二是项目配套和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加快发展带动支出需求快速增长,现有财力规模远不能满足支出增长的需要;三是政府融资能力较弱,融资平台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四是政府性债务仍然沉重,财政风险较大;五是财政监督管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三、201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县经济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但是“财政穷县”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财税工作面临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等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党中央今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等,为我县继续调整优化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宏观环境。
2011年我县地方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市、县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以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情况,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收支安排如下:
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安排29,000万元,比上年快报数增长21.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6,700万元,比上年快报数增长28.6%;全县财政总支出安排116,267万元,比上年快报数增长12.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安排95,730万元。
全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7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76,70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4,121万元,收入总计97,53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9573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1,800万元,支出总计97530万元,收支平衡。
全县基金收入安排21,770万元,是上年快报数的8.2倍;基金支出安排21,026万元,是上年快报数的6.7倍。
全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基金预算收入21,77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20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200万元,收入总计25,175万元;基金预算支出21,026万元,收支相抵,结余4,149万元。
2011年,财政预算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科学发展”的要求,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前提下,优先保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的需要,预算安排的重点是:
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安排3,468万元,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6,267万元,政法等部门经费保障1,496万元,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预安排资金440万元,村级党组织及活动场所建设555万元,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安排教育支出 万元,(其中教师工资 万元,项目建设180万元),教育附加支出300万元,乡镇生产发展扶持费400万元,全县产业发展资金1,351万元。
四、2011年主要财政工作及措施
2011年,我们将按照县委九届八次全会的部署和县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财税工作目标,积极克服各种困难,统筹兼顾做好各项财政工作,特别是在继续增加各项重点支出的同时,把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大力培植财源。把财政收入的增长建立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烤烟、蚕桑等产业的投入力度,注重培植蔬菜、生猪等现代产业,在扶持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项目,不断拓展财政增收空间。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强化运用财税政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大力支持城市建设,工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前期等工作,执行结构性减税、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中小企业扶持等优惠政策,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培植和壮大财源。二是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县城建设、公路、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校舍安全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促进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三是不断完善融资平台,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和低效运转资产,充分发挥存量资产效益。促进完善企业内部管理,规范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国有资本收益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增长。加快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坚持抓好增收节支,进一步夯实财政基础。一是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坚持依法征收、依率计征,严格税务登记管理,做好重点税源行业的清欠工作。提高财税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财政、税务、政法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各种虚开发票、做假账等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狠抓收入组织,加强对工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管。三是完善收入征管的激励机制,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四是着力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规定,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五是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控制预算追加,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
(三)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支持何元“涡泥澡堂”、酒房、万兴等地质灾害点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支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促进优先发展教育,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做好抗灾救灾和关心低收入人群工作。
(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两基”建设,完善部门预算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对各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狠抓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部门预算支出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严格财政监督,建立财政监督与预算管理之间的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继续开展财政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推进预算公开,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及时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扩大公务卡的结算面,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工作,逐步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有机结合的机制。
各位代表,2011年是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共施甸县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开拓创新,积极培植财源,努力增收节支,确保圆满完成县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