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4-5-03_A/2016-1228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旧城乡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16-12-28 |
文号 | 浏览量 | 3 |
未来五年,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着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我们必须敢于担当,团结干事,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未来五年工作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省市县党代会、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稳乡、城镇富乡、项目促乡、旅游活乡、科教兴乡、和谐建乡”的总体思路,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支撑,做实三条产业带,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突出生态抓产业,做活绿色旅游文章,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力争与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全乡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投资达15亿元以上;本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增长15%以上;城镇化率达60%以上。全乡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交通、水利、人居环境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贫困村落焕发新面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实现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到2018年底完成528户易地扶贫搬迁。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覆盖乡、村的路网、水网、互联网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三条产业带基本建成,生态建设全面加强,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完成生态乡镇创建工作。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较快发展,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更加优越,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公民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更加繁荣稳定。
未来五年乡人民政府坚持的基本理念是: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基本理念。突出项目投资拉动作用,创新融资方式和融资体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格局。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重点抓好投资和产业发展两大工程,走出一条产业脱贫、搬迁脱贫、旅游脱贫之路。以易地扶贫搬迁和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特色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产业化发展。围绕三条产业带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依法落实最严格的环境、耕地、森林和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禁滥砍乱伐,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主动融入全县发展战略,打造沿江旅游环线精品节点,实现对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加强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建设,落实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社会综合管理,构建全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和基本理念,未来五年,乡人民政府重点做好9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抓实脱贫攻坚。举全乡之力,围绕“五个一批”精准施策、合力攻坚。抓实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坚持能城则城,能乡则乡,能中心村则中心村,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农户搬迁。抓实产业脱贫一批,实施好“三百”工程,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种养殖小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增收有保障。抓实教育脱贫一批,“以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和“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接受相应扶贫培训”为基本目标,让贫困家庭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均能接受培训。抓实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依托龙头企业,实施怒江流域生态富民战略,通过陡坡治理、退耕还林、聘用公益林管护员、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观光农业及庭院绿色经济等途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贫困群众收益共同提高。抓实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加大民政、社保、医疗救助力度,多方帮助特困人员解决吃、住、医疗等问题。
(二)全面建成特色小镇。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彰显特色、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的原则,以易地搬迁为抓手,加快边远山区群众向集镇、中心村聚集,积极引导农民转移就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美丽乡村”、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农危改等建设,加大对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投入。到2020年,集镇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人口达1万人,城镇化率达60%。
(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托管等方式,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庄园、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推进农业产品深加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主动服务好沿边高速和保施高速旧城段建设,实施乡、村、组间道路硬化互联互通工程。争取完成梨树洼和芦子园河小(一)型水库、中型灌区、行政村人畜饮水安全提质增效、高效节水、抗旱连通和重点山洪沟治理等工程。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实现自然村4G网络和有线宽带全覆盖。加快“三网”融合发展,建设电商集聚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五)全面推动深化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政府管理的统一性、有效性。按照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结合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优化人员结构,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快捷和高效的服务,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合理定位。继续抓好财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
(六)全面建成旅游环线。坚持走康体养生、疗养度假、观光体验、自驾旅游、健身休闲等高度融合的发展道路。实施好旧城特色旅游小镇,重点打造4个万亩农业产业观光园,2个温泉休闲度假体验区,3个特色旅游村,3个傣家民族风情园。承接善洲林场红色旅游线路和怒江大峡谷旅游线路,形成点、线、面立体旅游大格局。
(七)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公益林补偿项目,严禁林木采伐;深入开展河流水系、石漠化、地质灾害等综合整治及水源点保护,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砂石场治理等专项行动,加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和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力度;农村生活垃圾热解处理技术覆盖率达100%。推进殡葬改革,建成骨灰堂(塔)。
(八)全面加强民生保障。重点实施好第二幼儿园建设、中学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谋划好全乡教育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继续加大教育考核投入,量化教育教学质量指标,实现争先进位目标。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邮电、通信等各类社会事业,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对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二孩政策。深入开展救灾济困工作,切实关心和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保障城市“三无”人员和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扩大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监管,严防重大事故发生。支持人民武装、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工作,促进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九)全面构建法治政府。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力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着力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议事规则,加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制度,把政府工作率先纳入法治轨道。全面厘清政府行政职权,不断扩大权力公开范围,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升基层执法水平。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构建完备法律服务体系。认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依法治权、以制度管权,加快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