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14-6-11_B/2017-121101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教育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 发布日期 | 2017-12-11 |
文号 | 浏览量 | 1 |
施甸县教育局开展勤工俭学工作情况
施甸县教育局
2017年12月8日
施甸县教育局开展勤工俭学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施甸县有13个乡(镇),13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2万人,彝、傣、回、布朗等少数民族2.8万人。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5所,其中中小学127所。在校生51798人,教职工数3511人(其中:专任教师3345人)。2016年,全县开展勤工俭学学校78所,有农林基地78个,面积677.7亩,接纳生学生劳动实践18541人次,收益16.06万元,勤工俭学工作开展率63.6%。近五年来,有9人被评为勤工俭学先进个人(其中:1人为省级先进;8人为市级先进),有9校被评为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其中:2校为省级先进;7校为市级先进),有2校被评为勤工俭学市级示范基地。
二、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县教育局为了加强全县学校勤工俭学的领导,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的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勤工俭学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校建办(简称“勤工俭学校建办”),并配备了兼职人员负责处理相关日常事务,为推进勤工俭学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提高认识、促勤工俭学的措施落实。
一是为了促进全县勤工俭学健康发展、加强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召开会议和下发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助学功能和育人功能,把劳动实践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推进素质教育。二是学校统筹规划勤工俭学工作,做到机构健全,有制度、有岗位、有人员、有计划、有基地、有活动、有经费保障,为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勤工俭学活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光荣传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勤工俭学可以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智能起到促进作用,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勤工俭学工作将以改善学生学习条件为目的,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勤工俭学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要载体,它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社会发展接轨,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和劳动的伟大意义,教育学生从小就有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勤工俭学活动不光是单纯的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师生生活和办学条件的手段,它更是一种与育人并重的发展理念,把它作为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学校勤工俭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师生应有的思想。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师生才会积极参与到勤工俭学活动中来。
四、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在全县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工作,要求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多数学校主要开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比如种植板栗、核桃、甜柿、茶叶和蔬菜、玉米等,部分学校还有种植饲料加养殖生猪模式的,也有少数学校输出劳力,支持地方茶叶生产加工业的发展,比如摆榔中学、摆榔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到当地茶园基地参加采茶劳动实践、参观茶叶生产加工流程。我县中小学校,分布在不同地域,各校规模、条件、环境也不尽相同。为了使勤工俭学活动有效开展,我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充分了解并掌握每一所学校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气候等特点,和学校教师一起研究勤工俭学项目,根据需要,为学校勤工俭学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并提供交流平台,经常组织勤工俭学校际交流活动,为勤工俭学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多年来,全县勤工俭学开展的有声有色,各有特色,可谓百花齐放。
如太平东蚌小学的勤工俭学更具特色。学校有学生劳动实践基地18亩。有了这个条件,学校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和学校办有学生伙食团的实际,及时开辟了蔬菜园和核桃园,还办了一个养猪小乐园。在管理实践中,他们合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在饮用水紧缺的时段,收集师生洗衣物的脏水用来浇灌,剩菜剩饭用来喂猪,猪粪又作为基地的肥料。合理的规划,让他们的基地成年绿油油的,蔬菜和肥猪自产自销,直接供应给学校食堂,核桃一部分作为师生福利,一部分销售获益。目前生猪存栏数达到8头。加上寄宿生补助,能保证学生每顿都能吃上肉,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伙食。这样,既改变学校办学的状况,让师生吃上了自己用汗水换来的绿色食品,又树立了师生劳动观念和自立、自强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勤工俭学,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从播种到收获所带来的快乐。许多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珍惜,学会了感恩,不时吟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摆榔乡尖山小学利用好学校基地开展勤工俭学。学校地处山区,学校勤工俭学基地较多,根据这些特点,发动全校师生及后勤人员种菜。学校把责任落实到班,班把责任落实到组,组把责任落实到人。高年级负责种植,种好后分块落实管理责任,做到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管。根据学校的地理特点,种白菜、青菜、茄子、西红柿、苤蓝、辣椒、南瓜、等。
五、认真组织、科学合理开展实践活动。
一是要求各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等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学校情况,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合理安排劳动内容、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二是加强学生勤工俭学期间的安全教育和防护,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有毒有害、危险及超负荷劳动。多年来,各学校通过严密组织,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过程中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培养了广大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增进了学生对当地农业文化和畜牧业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发挥了勤工俭学的助学功能,起到了降低学生在校就餐的成本,改善伙食作用。
六、加强勤工俭学财务管理指导和监督。
要求各学校根据《施甸县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规定将勤工俭学收支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设立“小金库”,管理用好资金,确保资金安全。为充分发挥勤工俭学资金的使用效益,各学校要设立勤工俭学收支辅助帐,并对资金的收入、支出进行监督管理。各乡镇中心学校下的各学校勤工俭学资金收支要纳入中心学校帐户统一管理(各学校记辅助账),县直校园勤工俭学资金收支纳入本单位账户管理,勤工俭学工作人员记辅助账。勤工俭学资金收入可用于帮助贫困学生、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师生伙食等支出。每次教育局对学校例行财务检查时,把学校勤工俭学收支作为其中的一项检查内容。
七、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在勤工俭学的工作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学校认识不足,存在重智育、轻劳育,重理论轻实践,未认真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情况。二是部分学校缺乏开展勤工俭学的基地(田地、山林、水塘、牧场)。三是广大学校随着新老教师的更替,懂农业及养殖业、种植业技术的教师越来越少,开展勤工俭学缺乏技术支撑。四是存在工作思路不清、方式和方法单一的情况,未体现因地制宜的思想,甚至有极少数学校存在闲置土地或转租土地的情况。
针对存在不足和困难,下一步抓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定期组织召开勤工俭学会议,总结经验,推进勤工俭学工作。二是加强调研、指导工作,研究解决基层学校勤工俭学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国土、农业、水利、科技、林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形成建设勤工俭学基地的良好氛围。四是开展勤工俭学实践示范基地建设,对勤工俭学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及个人给予表彰,并进行经验交流和推广。
施甸县教育局
2017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