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14-6-/2020-0729002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教育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 发布日期 | 2020-07-29 |
文号 | 浏览量 | 67 |
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年度教育质量报告
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
2020年2月24日
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年度教育质量报告
一.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4年9月,是一所集职业中专、五年制大专、短期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学校,承担着全县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三大任务。学校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环境优雅,学校秉承“崇德尚礼、精技博艺”的校训,使得校风严谨,学风浓厚,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专业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先后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文明学校”、“绿色学校”、“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2018年3月,我校与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办学实力雄厚、省内知名的公办高职院校签订了《“3+2”五年一贯制联合办学协议》,成功实现了中高职衔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档次。
1.2学生情况
2019年,学校全日制招生782人,全日制在校生2341人,毕业888人,巩固率83%。
1.3师资队伍
2019年,学校通过公开聘任和多渠道培养培训等措施,逐步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更加趋向合理。现有在职在编教师100人(含工人4人),外聘教师23人,生师比为24:1,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95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31人,“双师型”教师36人。
1.4设备设施
2019年,学校占地面积453.22亩;校舍面积24098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700平方米;校园面积6.8701万平方米,生均29.3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733.52万元;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0.5个;纸质图书总量10872册,生均4.64册。
2、学生发展
学校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中餐烹饪、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畜牧兽医、焊接技术应用、智能机器人、旅游服务与管理、客户信息服务、服饰制作与生产管理、现代农艺技术等专业。截至2019年秋季,学校在籍学生2341人。学校先后在江苏、广州、深圳、天津、北京、河北、安徽、福建等地建立顶岗实习及就业基地,在县内与成达汽修厂、凯达汽修厂、姚关林下养鸡场、旧城文润养猪场、仁和勒平养鸡场等建立汽修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2.1学生素质
学校以“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秉承“崇德尚礼,精技博艺”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促进就业为宗旨,学生活动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生参与意识强。校内测试,学生文化课合格率100%、专业技能合格率100%、体质达标率为66.09%、学生毕业率100%。
2.2在校体验
理论学习满意度90%、专业学习满意度90%、实习实训满意度80%、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为98%、生活满意度为95%、校园安全满意度为100%、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为100%等。
2.3就业质量
毕业生就业率为98%以上,对口就业率为65%以上,初次起薪在3500元以上,比上一年度增加5%。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2019年我校继续与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联合办学,签订了《“3+2”五年一贯制联合办学协议》,紧紧围绕“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基地,兴一个产业”的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在“做精、做强、做活、做特”专业上下功夫,找出路。以“做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做强”烹饪专业,“做活”畜牧兽医专业、服饰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做特”工业机器人专业为突破口,巩固和提升其它专业;在办学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施甸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2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办学的永恒主题。以任务为驱动,行动作导向,从专业对口向技能对接提升,推行课程改革,研发校本教材,文化课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强化应用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趣味性,专业课注重教学课程开发,开展项目分类指导教学。
3.3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不断推动名师及团队建设且成效显著,学校每学年举办技能竞赛,每年举办教学开放周活动,展示学校教学工作过程管理、执行教学规范、坚持内涵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增强自我诊断自主发展能力,加强交流学习, 向全校师生展示学校教学成果,通过活动,强化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认真组织教师按时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按要求做好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切实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3.4规范管理情况
学校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支持,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改造,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加强汽修实训室、计算机、电焊室的专业实训建设;加快职教园区建设步伐。学校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学校的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校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改造,使学校服务社会功能不断提升和加强,不断满足本县各行业的人才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人才效益和经济效益。
3.5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了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为主体的5种教学模式。广大教师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专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6党建情况
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这一中心和育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高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益和办学效益。学校以其校风正、师资高、管理严、质量好跻身于“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学校行列。
以“主题教育”为指导,开展全校性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发挥党员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带头与辐射,提高全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素质。
以网格化温暖关爱工程为抓手,发挥全体党员作用。联系班级、寝室、学生,2019年,学校党委以党员为主干力量,开展送温暖活动,辐射全县120多个村,对建档立卡户学生家庭进行精细走访慰问,真正做到了打通家校最后一公里。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学校有集实验、实训、演示、交流、比赛、生产、研发于一体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实训中心,能根据实施性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与顶岗实习任务、实训教学任务。
学校选择了多家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各实习基地都能提供充足的岗位满足学生实习需要。
近年来,学校对教学实施、实验实训设备及教学工作环境进行改善,使学校教学软、硬件达到现代化学校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互兼互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企业用工与人才需求,以订单形式与学生签订用工协议,加强实训教学管理,以企业实际产品生产,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技能,通过产品真实加工和虚拟仿真等手段充分体现企业真实情境,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实训项目案例,企业产品加工营造真实生产场景。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用工零对接要求,达到了企业用工标准要求。
4.2学生实习情况
严格执行《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 )文,制定了《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实习就业管理制度》,强化领导,一把手校长为学校实习、就业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招生就业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相关科室的负责人及班主任为成员。
一是细化管理。每安排一次校外生产实习之前,召开家长会、实习动员会。由招生就业办进行就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由用人单位介绍单位概况。安排好生产实习后,要签订协议。
二是认真落实职业指导计划。每个专业在生产实习之前,各教研组负责制定生产实习课题,必须完成《就业指导》教学内容与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招就办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生产实习培训计划,确保顺利完成生产实习任务。
三是责任到人。班主任负责组织家长会,确保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及其家长到校开会,并与学生与家长签订学生实习合同。各教研组负责人,必须及时听取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认真填写学生生产实习巡视记录表,做到档案齐全,查阅方便,上报及时,符合各项检查要求,保证每月走访所有的用人单位一次以上,配合班主任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5.社会贡献
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施甸县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实现施甸跨越发展的意见》(施发[2015] 13号)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扶智亦扶志”的要求,围绕“区域发展,精准扶贫”的思路,以强化培训,提升素质为目标、锁定扶贫对象,开展了产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两后生”培训4个专项培训。2019年,通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增强贫困群众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有效提升扶贫对象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工作目标,为推动整县脱贫致富提供智力保障。
为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回报社会,学校积极落实“建档立卡”户家庭学生的帮扶工作,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学校建立了干部包班、教师包人、责任明确的帮扶体系,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如家的温暖,切实做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6.政府履责
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地方适用型人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和《市政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亲临学校视察、现场办公,解决学校发展中软硬件建设存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为我县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县政府出台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每生每年6000.00元),按时足额拨付并逐步提高;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地方配套经费足额到位;每年教育附加费30%足额拨付给我校并将统筹开展政府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交由我校承担。
学校建立健全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按照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施甸县的财务制度执行,在专项资产管理上,学校明确专项资金来源、使用范围、开支标准,审批人员、权限、流程,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按要求、按预算、按程序管理好项目资金,政策性经费、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经费能及时到位,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保证了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的健全、规范及执行的有效性。
7.特色创新
结合贫困县精准扶贫,开启技能培训特色创新模式,学校按照“扶贫先扶智、扶智亦扶志”的要求,施甸县职业高级中学创新开展智技双扶,探索推行“2+5”培训新模式,即2天思想教育扶志和5天的技能操作实践,走出了一条群众受欢迎,外地可借鉴可复制的技能培训典范。
实施2天扶志培训。对党的惠农政策、法律法规、健康教育、传统文化、社会道德、村规民约、好家训家风、邻里关系及新民风建设等方面进行通识培训,引导农民在移风易俗、崇尚科学、讲究诚信、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推行5天技能培训与实践操作,围绕每个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项增收技术的目标,按需分层到点免费开展电子商务、家禽养殖防疫、烹饪、食用菌栽培、乡村旅游、电动车修理、农产品加工、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酿酒、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把“用得上、能管用”的实用技术送到老百姓手上。
8.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8.1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质量、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二是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运用职业教育理念推进改革创新的自觉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是职教园区建设推进工作缓慢,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方争取,多渠道融资,尽快建成施甸县职教园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内涵。
8.2改进措施:
一要遵照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办学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学校创新发展、优质发展;
二要以学校发展为核心利益,以“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为双翼,不断地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破解突出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巩固和扩大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三要紧跟省教育厅的战略部署,在创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同时,积极争创“云南省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群和现代化实训基地”、“云南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云南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从而把我校打造成为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