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6-1-17_F/2018-0521003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姚关镇 |
公开目录 | 发展规划 | 发布日期 | 2018-04-25 |
文号 | 浏览量 | 69 |
姚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
一、前言
姚关镇位于施甸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地貌呈由北往南缓坡陵状,东与昌宁湾甸接壤,南与旧城相连,西与万兴、酒房为邻,北与甸阳镇、摆榔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99°14′,北纬24°24′,最高海拔2402米,最低海拔780米,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年平均气温13.8℃。国土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山区占94%,坝区占6%,土壤呈酸性,是一个山区农业乡镇。2017年底全镇共11090户,总人口37069人。境内水资源丰富,有着“高原水乡”之美誉。也是云南60个旅游小城镇之一。2014年被评为“全国生态小镇”。
2017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49181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089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9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96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37元。社会经济实力稳步增长。
二、项目背景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就扶贫开发提出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 的重要指示。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调研,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贵州省调研,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易地搬迁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让“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6类地区人员“挪穷窝,断穷根”。如何让建档立卡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摆在姚关镇党委政府面前的时代课题。
自建档立卡工作开展以来,姚关镇主动顺应形势变化,积极探索易地搬迁扶贫模式。为确保群众能够“搬得出”,姚关镇强化服务和统筹,把握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进度。一是朱市冲黑泥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姚关镇山邑村,施孟公路南侧500米处,距姚关集镇约2.5公里,占地面积为162.54亩,计划建设安居房139套,预计2017年底可完成安置房建设139套,安置建档立卡户95户386人,随迁户44户189人;二是大乌邑小高层安置点,位于姚关镇大乌邑村,施孟公路北侧500米处,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80.88亩,计划安置36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60户1425人。两个安置点共计划安置499户200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55户1811人。
根据《中共施甸县委、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三百”产业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施发[2016]13号)和《关于编制上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和2017年预脱贫退出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函》(施农发[2017]44号),围绕县委提出的大旅游、大开发、大产业的总体思路,姚关镇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既坚持稳定粮食、烤烟等基础产业,又积极壮大林果、食用菌、蔬菜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扶贫开发与旅游业融合,力争将搬迁安置点打造成为旅游景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后的生计问题;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康汇食品有限公司、海立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兰津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万亩荷塘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同时依托人社部门组织的厨师、电焊工、农业、牧业等技能培训,使建档立卡户掌握一技之长,组织有序外出务工,实现脱贫致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有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把农村劳动力由低收入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三、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姚关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
项目地点:施甸县姚关镇朱市冲安置点、大乌邑安置点
项目规模:建设樱桃采摘园200亩、草莓采摘园30亩
实施单位:姚关镇人民政府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一)朱市冲安置点
1、建设樱桃种植基地200亩。其中,整地、挖坑(6个工日/亩)1200工日;覆膜、种植(5个工日/亩)1000工日;腐熟农家肥(1吨/亩)200吨;种苗(亩植100株)20000株;灌溉管道2000米;蓄水池2个,100立方米;C20砼硬化宽4米道路1公里。
2、林下种植中药材:樱桃建园后,依托博爱集团,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增加农户收入。种植品种由博爱集团提供,其费用由基地管理方负责。
(二)大乌邑安置点
建设草莓种植基地30亩。其中,场地平整(5个工日/亩)150工日;钢架大棚30亩;覆膜、种植(5个工日/亩)150工日;腐熟农家肥(1吨/亩)30吨;种苗(亩植5000株)150000株。
(三)技术培训
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提升搬迁人员科技素质,增强产业致富的内生动力。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1、土地流转:计划流转土地200亩,流转期限20年,地租1000元/亩,计划投资400万元;
2、钢架大棚:建设钢架大棚30亩,配套水肥一体化,3万元/亩,计划投资90万元;
3、C20砼硬化道路:宽4米道路1公里,40万元/公里,计划投资40万元;
4、人工费用:总计用工2500工日,100元/工日,计划投资25万元;
5、农家肥:总计230吨,300元/吨,计划投资6.9万元;
6、种苗:樱桃苗2万株,10元/株,小计20万元;草莓15万苗,0.3元/株,小计4.5万元;合计投资24.5万元;
7、水利投资:灌溉管道2000米,10元/米,小计2万元;水池2个,100立方,小计8万元;合计投资10万元;
8、技术培训:职业农民培训500人,350元/人,小计17.5万元。
以上投资总计613.95万元。
(二)资金筹措
项目共计投资613.95万元,其中:争取上级项目资金491.16万元,项目建设单位自筹122.79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抓产业,就是抓发展”上,强化对农业产业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行政首长总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作合力抓的工作机制,将目标分解细化,层层担责,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为规划落实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成立项目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协调推进项目的申报、实施、进度和项目总结等相关工作,对项目负总责。
(二)持续增加投入,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把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惠农政策工作抓好抓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二是将重点农业产业发展扶持纳入地方年度预算,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整合涉农项目及资金,增加农业产业发展投入,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四是积极推进农村资产信贷抵押担保,用好、用活、用足信贷、税收、土地等强农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三)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工作落实:加强对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各项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与跟踪服务,及时发现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顺利推进。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媒体和互联网络的优势,多渠道、多方式加大产业发展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产业发展成效、先进经验与典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费用支出制度,规范会计核算,不虚列项目支出和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切实做到资金使用合法合规。
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投产后,按照当地市场价格预测,朱市冲樱桃采摘园预计年产量可达200吨,年产值200万元;大乌邑草莓采摘园预计年产量可达45吨,年产值54万元;合计年产量245吨,年产值254万元。
(二)社会效益
通过樱桃采摘园和草莓采摘园的建设,可有效增加姚关镇周边旅游景点,巩固深化“特色旅游小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成果,做实善洲林场——善洲故居——清平洞——山邑“滇西粮仓”的“红色旅游环线”和山邑湿地——火星山——大乌邑契丹族古建筑——河尾大峡谷的“绿色旅游环线”,预计全镇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00万元。
(三)生态效益
通过易地搬迁安置点产业建设,可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达到保护绿水青山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姚关镇人居环境,塑造姚关镇旅游形象和品牌,为子孙后代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