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50-9-/2020-1210002 | 发布机构 | |
公开目录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信息 | 发布日期 | 2020-12-10 |
文号 | 浏览量 | 243 |
2020年,施甸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头等民生工程来抓,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部署和要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打好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成效明显。
一、总体情况
施甸县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贫困乡10个,贫困村9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0个、一般贫困村30个),2020年,全县21591户91170人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达标退出,贫困发生率为零。在省级第三方考核评估中,对我县的评定是:通过考评,与其他地方相比,问题不多、成效明显、三率为零,群众认可度达99.68%。在国家级抽检中,对我县的评定是:总体三个感受,一是领导负责;二是群众勤劳;三是党群融洽。呈现三大亮点: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形成了攻坚合力;二是坚持目标导向,抓实了政策落实;三是立足资源禀赋,抓好了社会扶贫。在脱贫攻坚国家普查中,全县户建档立卡户“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标均无“硬伤”,群众反映“生活明显改善”的达99%。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保持态势不变,压实攻坚责任不松劲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四个自信”坚不坚、“两个维护”真不真的“试金石”,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上来,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对标脱贫退出标准,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一是强化学习传导。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工作会、院心会,印发各级领导讲话精神和工作方案,提升了县、乡、村三级干部学习政策的能力和破解问题的水平。二是强化指挥体系。保持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1+N+N”责任体系不变,继续实行脱贫攻坚统一指挥和集中办公,严格按照县、乡、村“三级”作战体系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攻坚责任。三是强化帮扶责任体系。在县级33名领导带头驻乡,乡科级干部分别挂包全县所有村(社区)、分片包干全县所有村民小组,380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123个部门5705名干部结对帮扶等帮扶力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对未脱贫户实行县级挂乡镇领导、县级挂包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加挂并重点帮扶。四是强化责任追究体系。在严格执行“四个同责”基础上,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挂牌督战组,围绕脱贫攻坚“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和“四个不摘”要求,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全面挂牌督战,实行现场交办,督查指挥部督促限时办结。
(二)发起百日攻坚,保持攻坚态势不减弱
脱贫攻坚以来,施甸县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紧扣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聚焦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在上海闵行区、西安交大、中国地质大学、云南中烟、省物资储备局等定点帮扶单位的倾力支持下,全面发起百日攻坚。一是抓实收入保障。产业上,2020年涉农整合方案内资金3.27亿元,产业扶贫投入1.26亿元,占涉农整合资金的38.61%,出台了《施甸县2020年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方案》等涉及种植、养殖方面的政策方案。实施产业类扶贫项目133个,其中实施到户项目50个、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3个、扶贫小额信贷项目39个、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其他类项目21个。新发展新型经营主体11个,规范化提升合作社15个,申报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7个,巩固有产业发展条件的212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扶贫小额信贷2238户1.08亿元。就业上,通过沪滇劳务协作、用工企业直招等方式,全年新增转移就业51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548人;累计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3412个;合作开发推荐就业岗位8436个。一年来,共组织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3.3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810人)、职业技能培训2144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94人)。在具备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8个就业创业服务站、8个“扶贫车间”,先后引进大华海瀚、晟睿德电子科技、金义电子、森茂电子等企业,累计吸纳643人就近就地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330人。生态补偿上,实施异地植被恢复0.67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面积1.28万亩。续聘、新聘880名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对55.82万亩公益林和51.35万亩天然林进行管护和补偿工作,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双丰收”。二是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2020年拆除旧房405户、复垦复绿2467户,实现了搬迁入住、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三个100%。整合2020年度财政涉农资金1034.51万元项目在适宜的安置区周边建设养殖小区7个、农产品交易中心3个、农产品加工等项目3个,切实为搬迁群众收入和发展提供了场地和平台。及时发放中央补短板综合财力资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水电费、物业费和电视收视费减免补贴423万元,规划建设中央补短板综合财力资金项目8个,投资749万元。落实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2020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以奖代补”项目资金200万元。三是抓实住房安全保障。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开展实地核验工作,并对所有农户住房开展了安全保障“大排查”,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确保住房安全有保障得以巩固。四是抓实教育保障。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围绕“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目标,实现了搬迁户子女合理安置就读学校,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对6至15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开展“四查三比对”,共排查39109人,其中建档立卡11066人,无一人失学辍学。下达营养改善计划1797.95万元,发放各学段资助资金1565.94万元,做到了全县各学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4628人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动员128名建档立卡“两后生”到上海8所职业学校就读,县职中招收普职融合学生1041人,毕业学生612名已全部就业,月平均收入均在5000元左右。2020年组织实施校长交流轮岗58人,教师交流轮岗223人,新招聘调入教师61人。严格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文件要求,2020年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1367.89万元。五是抓实健康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2020年1—10月,符合规范转诊转院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1.6万人次,医疗总费用8513.54万元,按医保政策报销7684.33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达90.26%。开展3次以上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工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高血压履约7225人,糖尿病履约1088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履约722人,肺结核履约38人,履约率均达100%。1至10月,通过实施“顶梁柱”公益保险项目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理赔778人次,报销个人自付费用86.1万元。“宝护计划”大病救助项目救助29人145万元。六是抓实饮水安全保障。投资1416.54万元,其中:《施甸县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造、新建农村饮水工程35件,项目总投资1248.46万元;施甸县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57件,净水消毒设备维修、保养172套,工程维修养护总投资150万元。目前,完成投资1309.43万元,其中:工程改扩建1160万元,工程维修养护149.43万元。均已制定管理制度、水费征收工作方案,全县集中供水率达98.75%,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农村供水保障率达90%以上,进一步巩固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七是抓实短板弱项。续建施甸至卡斯河、施甸至平地、杨家桥至太和3条县乡公路69.823公里,实施乡村公路建设项目7条47.08公里,已完成投资5800万元。八是抓实贫困村提升。围绕提升村庄人居环境Ⅰ档标准,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1至10月,建档立卡户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318座、改造88座,无害化卫生公厕新建23座、改造3座;实施了65个贫困村村内道路硬化92.14万平方米,建设示范村55个,污水治理48件,垃圾分类设备1930套,垃圾箱(池)32个。136个村(社区)均制定了村规民约,逐步形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三)积极应对疫情,保障群众收入不降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施甸县始终把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当成“两场硬仗”同统筹、齐推进。第一时间落实落细党中央决策部署,研究出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运行15条措施》,各级各部门积极作为,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减小了疫情影响。一是着力做好稳岗就业。组织开展线上公共就业服务,主动对接省内外人社部门、用工企业签订交流合作协议,合作开发推荐就业岗位8436个,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岗位保障。2020年,全县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118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7466人,与2019年相比,增加549人)。期间共拨付稳岗专项奖补资金36万元,落实外出务工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一次性交通费补助3632人325.35万元。目前,全县就业局势、务工收入较为稳定。二是着力做好企业复工复产。3月初,我县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全县26户规上企业、36户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和56个重大项目均第一时间实现复工复产,高速公路、水库等重大项目复工带动周边群众务工7800多人。三是着力做好农产品销售。强化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拼多多、一部手机云品荟和各类电商平台作用,全面拓宽销售渠道,2020年1—10月份实现电商交易额62761万元,同比增长16.05%,其中网销额到29669万元,同比增长11.8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0800万元,同比增长38.46%。全县规范认定扶贫产品90个,涉及17户供应商,商品总价值58611.5万元,今年1至5月网销额达5300万元。四是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免、减、缓、延”政策,退还97家企业社会保险费287.19万元;减征社会保险费522.77万元;免征社会保险费1139.58万元;延期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61.18万元;清欠22户企业账款1796万元。五是着力推进消费扶贫。2020年以来,通过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建立扶贫产品认定机制,推进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推进扶贫产品定向直供直销“九进”,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县设有消费扶贫专区专柜7个,开设电商线上消费扶贫专区11个,动员扶贫龙头企业将农产品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扶贫农产品认定全县累计注册供应商17个,累计入驻产品90个,“832”贫困地区网络销售平台注册供应商4个,累计入驻产品98个;全县90个贫困村完成定点扶贫消费采购平台农产品录入工作;截至10月底累计实现消费收入4395.89万元。
(四)敢于动真碰硬,严肃问题整改不松懈
2020年即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更是问题整改“交账”之年。脱贫攻坚以来,施甸县始终把各级巡视、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实现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抓手,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紧密结合,突出高位推动,明确了主要领导亲自上阵督促、分管领导和部门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存在问题的整改销号。截至目前,各级反馈交办的645个问题,完成整改635个,正在整改10个,剔除重复问题,正在整改5个,整改率99.22%。其中,中央十二巡(2019年)自查27个,已全部整改;中央十二巡(2020年)自查34个,已全部整改;省委一巡反馈46个,正在整改5个;省委二巡自查9个,已全部整改;省委八巡反馈75个,正在整改1个;市委四巡反馈13个,正在整改3个;省级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36个,已全部完成整改;2019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29个,已全部完成整改;2019年国家专项评估检查反馈3个,已全部完成整改;市级挂牌督战共计交办373个,正在整改1个。
(五)持续精准帮扶,巩固脱贫成果不褪色
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退出不再返贫。一是持续落实监测机制。研究制定施甸县巩固脱贫成果和完善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建立精准防贫监测预警机制,将2014年以来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纳入建档立卡管理的农业户籍农村常住人口(含农转城户籍人员)全部纳入防贫监测预警对象范围。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后,全县预计新增脱贫不稳定户15户57人,边缘易致贫户8户36人。二是持续落实党建促脱贫机制。将“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与扶贫干部全员培训相融合,通过“集中轮训、送教下乡、以会代训”3种途径,采取学员“点餐”、县干教委“配餐”、领导干部“送餐”方式,“外请”高校教授、党政干部讲理论,“内聘”本地田秀才、土专家谈实际,并建立教育培训全程纪实机制。2020年以来,开展培训14期,培训“五类”扶贫干部3280人次、农村实用人才950人,普通党员2137人次。从脱贫攻坚一线选拔使用科级干部15名,充实基层党组织领导。三是持续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依托中组部800万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县级3088.3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一村一策”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方案,因村制宜,通过对全县村集体所有的各种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进行整合,结合“十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0年实现全县13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均达5万元以上,其中预计30万元以上的“富裕村”达3个。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五福经验”在全市进行交流学习。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计划
通过全县上下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离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紧密度不高,利益联结不紧密、不稳定。二是少数群众内生动力还不强。受长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部分贫困群众自身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靠要”思想依然未全面消除。三是人居环境有待提升。少数农户没有从根本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生产生活陋习一时难以彻底改变,环境脏乱差现象依旧存在。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机制常态化。健全完善干部帮扶软件,用好贫困户、干部帮扶动态数据库,用大数据来管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用机制来压实干部责任,实现所有扶贫档案数字化、干部责任落实动态化、扶贫工作管理常态化。二是推进群众增收持续化。做强生猪、肉牛产业,发展观光农业、特色水果,抓好林下经济,把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壮大集体经济、村规民约结合起来,让更多的贫困户分享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推进搬迁后续扶持规范化。持续推进产业培育、抓好就业培训、推进劳动力转移、社区融入等各项工作,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四是推进扶智扶志工作精准化。对考不上大学、初中毕业不愿上学的,动员去读职业技术学校。对劳动力转移出去无技能劳动的人,动员回来组织培训后再上岗。五是推进健康扶贫保障长效化。全面建立农户健康档案,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扶贫格局。建立一个以大病兜底为主、针对低收入人群的医疗救助长效机制,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六是推进社会兜底保障制度化。健全贫困群众动态监测机制,完善社会兜底动态管理系统,建立社会保障兜底动态管理信息化平台,兜住扶不起的群众。七是推进脱贫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脱贫退出成果巩固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乡村做成美丽村庄,向民俗民居旅游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