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50-9-/2020-0425003 | 发布机构 | |
公开目录 | 乡村振兴政策法规 | 发布日期 | 2020-04-25 |
文号 | 施开组〔2020〕22号 | 浏览量 | 117 |
为持续抓好特色产业扶贫,继续巩固产业扶贫成效。根据《云南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云南省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通知》(云产业扶贫办〔2018〕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2020年,继续支持已脱贫出列的贫困村巩固产业发展成果,确保后续产业发展能带动农户长期稳定增收,确保农户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继续集中资金支持已脱贫出列的贫困村发展产业,确保投入到产业扶贫的财政整合扶贫资金占财政整合扶贫资金总额的比例达30%以上,产业对贫困村的覆盖率达100%、有发展意愿、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9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具有1项以上增收产业。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9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增长6%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二、产业发展目标
(一)种植业。实现产值16亿元以上。
1.粮食播种51万亩以上,总产量16.3万吨以上,产值4.3亿元以上,其中:“两青”豆类特色种植8万亩以上,产量3万吨,产值1.6亿元以上。
2.种植烤烟8.8万亩以上,收购烟叶23.5万担,产值3.5亿元以上。
3.种植甘蔗5万亩以上,产量16万吨,产值0.7亿元以上。
4.茶叶种植稳定在4万亩,产量1500吨,产值0.6亿元。
5.蚕桑种植稳定在1.9万亩,产茧88万公斤,产值0.4亿元以上。
6.水果发展到6万亩,产量2.7万吨,产值1亿元以上。
7.蔬菜稳定在11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3亿元以上。
8.中草药材稳定在2.5万亩,产值1亿元以上。
9.花卉种植0.5万亩,产值1亿元以上(含园艺花卉)。
10.食用菌种植2000万棒,产量1.5万吨,产值1亿元以上。
(二)林业。林业产值达2.9亿元。
1.核桃产业稳定在48万亩以上,产量0.3万吨。
2.板栗种植稳定在2万亩以上,产量0.1万吨。
3.坚果种植稳定在2万亩以上。
(三)畜牧业。实现肉类总产8.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20.1亿元。
1.生猪出栏100万头以上,产量7.5万吨,产值16.7亿元以上。
2.牛出栏4.5万头以上,产量0.6万吨以上,产值1.9亿元以上。
3.羊出栏4.2万只以上,产量0.1万吨,产值0.3亿元以上。
4.禽类出栏200万只,产量0.4万吨以上,产值0.8亿元以上;禽蛋产量0.2万吨以上,产值0.37亿元以上。
(四)渔业。水产养殖0.94万亩,水产品产量0.66万吨,产值1.26亿元。
三、重点工作
(一)健全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清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淘汰一批“空壳社”、“僵尸社”;规范建设一批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利益机制,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农户率,培育机制健全、规范运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以上,家庭农场48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户以上,培育有潜力的农业龙头企业20户以上。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8个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面积达35万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区)20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以上。
(二)持续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乡村服务站、惠农服务点,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入增幅20%以上。
(三)持续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力争流转面积11万亩;持续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集体经济活力,服务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确保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
(四)大力扶持民营和合作经济发展。依托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不断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带动农户发展的能力。依托民营和合作经济主体,着力加快易地扶贫搬迁点种(养)业园区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切实加大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扶持奖补力度,助推民营和合作经济发展。
(五)坚持不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抓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田间规划工程、高效节水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完成投资4000万元以上。
(六)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使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关系更加紧密,实现贫困户收入持续稳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0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培训150户以上),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万人。
四、扶持原则
(一)到户产业要高度聚焦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户和2019年以前已脱贫但存在返贫风险的风险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必须围绕乡村确定的骨干产业和主导产业进行申报扶持,做到可扶要扶、能扶就扶、应扶尽扶,实现不返贫,能增收,能致富。
(二)产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合理布局,每个乡镇原则上扶持产业不超过4个,村级产业扶持不超过2个。
(三)到户产业中,种植业实行种苗全额补助,养殖业实行差额补助。扶持重点以补短板产业为主,本年内每户建档立卡户产业扶持资金不得超过5000元,否则,县级不予验收与拨付资金。
(四)鼓励支持现代农业种植业园区、养殖业园区、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扶贫车间、畜禽洗消中心、农产品加工、农机服务等产业发展项目,项目由乡村建设(土地由乡镇、村或社区自行解决,财政整合涉农资金不得支付土地征用费和土地租赁费),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收益归村集体。产业发展项目必须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运营管理,建立和完善项目运行机制,探索资产升值、保值、收益分配模式,着力构建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户“三方”共赢机制。
(五)继续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奖补。继续执行《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施甸县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施政办发〔2019〕102号)文件扶持奖补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年投资在3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0万元以上)、实现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户100户以上,并符合相关扶持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扶持资金20—100万元(扶持项目类别近三年不得重复)。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产值在30万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户50-100户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产值在40万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户100-150户的一次性奖励8万元;产值在50万元以上、带动建档立卡户150户以上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具体扶持奖补方案待研究后,另文下达。
五、责任机制
持续加强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提升产业扶贫工作效率,调整充实施甸县特色产业扶贫指挥部,具体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杨建军 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杨国银 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蒋红梅 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
杨 波 县统计局局长
成 员:杨永伦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工信局局长
何林山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耿旭东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杨超华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赵开智 县财政局局长
张玺龙 县审计局局长
赵 佼 县交通运输局局长
李永茂 县水务局局长
李玉清 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李艳菲 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王开洪 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杨应忠 县卫生健康局局长
郭兴伟 县自然资源局局长
段德斌 市生态环境局施甸分局局长
赵海坤 县民宗局局长
李国伟 县扶贫办主任
徐忠华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蒋映明 县科协主席
杨建洪 云南省烟草公司施甸分公司经理
钏 奇 云南保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施甸分公司
副经理
蒋正龙 县扶贫办副主任
产业扶贫指挥部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县关于特色产业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制定特色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协调解决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抓实全县特色产业扶贫工作。产业扶贫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由杨国银兼任办公室主任,蒋红梅、杨波、蒋正龙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处理。
附件:1.施甸县2020年特色产业扶贫种植业指导计划表;
2.施甸县2020年特色产业扶贫生物产业指导计划表;
3.施甸县2020年特色产业扶贫养殖业指导计划表;
4.施甸县2020年特色产业扶贫林业渔业新型农业经
营主体等五项指导计划表
5.施甸县2020年特色产业扶贫种植业扶持标准表;
6.施甸县2020年特色产业扶贫养殖业扶持标准表;
7.施甸县2020年特色产业扶贫产业化项目扶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