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4-5-30/2017-0902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旧城乡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7-09-02 |
文号 | 浏览量 | 7 |
中共旧城乡委员会
(2017年9月2日)
农村党员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石。但目前,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的“回乡不回村”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只有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才能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一些大学生或者外出务工人员把党组织转入,只到乡上报道,没有去村上办理相关手续,村上不知道有此人党组织关系的转入,并且也不积极主动参加组织活动。
(二)部分农民党员政治素质不高,党性观念淡薄。主要反映在:一是理想信念动摇。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农民党员理想失落,信念动摇。二是责任感、使命感衰退。忘记党员肩负的使命,在全局性的重大工作、重大工程中,为了一己私利,恶意阻挠,煽动群众,造成极坏的影响。三是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少数农村党员不愿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对国家、集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二、原因分析
(一)客观环境的因素
一是大量人才外流。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村青年通过“两个一批”(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的渠道外流,客观上造成农村好苗子难找,发展党员后继乏人,从而形成了农村党员“回乡不回村”的现象。二是部分党组织号召力不强。有的村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既不能有效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又不能为群众办实实在在的好事,组织威信不高。这种情况削弱了党组织的吸引力,致使群众尤其是青年向往党组织的热情大为减退。
(二)组织管理的因素
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加强农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轻党建,片面认为只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其他一切问题均可迎刃而解,对农民党员的情况很少过问,无暇顾及。二是教育和管理滞后。许多地方无论是对农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还是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引导,普遍存在层次不分、方式方法单调、内容缺乏针对性的状况。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党员“回乡不回村”的现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切实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现党员先进性,是当前抓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强化党组织“抓基础”的意识。
要不断强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党要管党”的意识,认识党员队伍建设是党建的基础工程,增强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育和引导各级党组织从根本上摆正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位子,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发展观,从战略的高度将两者在同一聚集点上加以运转,找准结合点。要以解决本地本单位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日常管理为着力点,正确把握好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二)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把好 “入口关”。
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的要求,坚持“十六字方针”,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工作。一是把好标准关。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决不求数量而轻质量,并坚决封杀通过党内的不正之风发展上来的人员,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容情。二是把好程序关。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在培养、教育、考察、政审、审批等每个环节中严格程序和把关。三是过好民主关。进一步抓好发展党员公示制、发展党员民评民推制、发展党员票决制等制度的落实,扩大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程度和透明度,提高新党员的群众公认度。全面推行党员发展“全程联名推荐制”,从而进一步拓宽党员发展视野,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三)加强阵地建设,构筑教育网络,严格组织生活,确保党员教育工作的持久性和规范化。
一是建立健乡、村两级党员教育网络,保证“三会一课”等制度的落实深化,消除党员教育“空白点”。二是以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为抓手,规范党员活动室和电教设施建设,并在收看实效上下功夫。三是创新党员教育方式,充分运用代远程教育,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为农村青年党员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提供条件。四是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开展党员谈心谈话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活动,及时帮助党员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同时要加强对民主生活会的管理和指导,保证质量,使民主生活会不走过场,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