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4-5-30/2016-0721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旧城乡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6-07-21 |
文号 | 浏览量 | 224 |
【行政区划 人口】 旧城乡位于施甸县南部,东经99°05′05″—99°19′34″,北纬24°10′24″—24°30′33″,距县城有60公里,成“S”形,东北与昌宁县和姚关镇接壤,东南与永德县隔勐波罗河为界比邻,南与龙陵县隔怒江相望,西与怒江、酒房乡相连,形成与两市、四县相交的特殊地理位置。旧城乡辖旧城、大田坝、芭蕉林、新街、芒别、大山、李来、里戛8个村(社区)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152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为226.17平方公里。
2015末,旧城乡总户数4472户,总人口16298人。其中农业户数3940户,农业人口15471人,占全乡总人口94.9 %,非农户532户,827人。乡境内主要有彝族、傣族、布朗族、傈僳族、白族、佤族等少数民族。
【党组织】 2015年共有党的基层党组织 34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 26个,党员626名。其中预备党员16名,女党员126名,少数民族党员94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128名,入党积极分子(不包括发展对象)20人,发展对象16人。
【经济概况】 2015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完成28126万元,增长15.8 %,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2516万元,增长16.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640元,增长13.57%,本级财政收入完成401万元,减幅18%,一般财政预算支出2972万元,增长26.7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3亿元和1.32亿元,存款余额与上年持平,贷款增长10%。
【农 业】 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 52410 亩,粮食总产量达1572.8万公斤。2014/2015榨季,全乡甘蔗种植面积1.998万亩,甘蔗入榨量3.96万吨,甘蔗产业实现产值1663.2万元,减幅达56.1%。畜牧业产值完成15011万元,增长27.6%;全乡生猪存栏85213头,肥猪出栏11.2万头,分别增长1.2%和9%。烤烟生产面积600亩,完成交售烟叶任务18万斤,产值239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1万亩,实现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万家欢集团一期项目流转土地3687亩,流转租金达200万元,蓝莓种植556亩,石榴种植2200亩,实现转移就业100多人,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固定资产投资】 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556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赧空提灌站、“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三丘田水库除险加固、勐波罗河综合治理、旧城街道路灯安装等项目顺利推进。完成糖料主产区核心基地建设、大田坝农业综合开发、双龙稗子地沟泥石流治理、和尚田省级示范村等项目前期工作。
【科教文卫】 2015年,“两基”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教育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学校餐厅、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楼、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等工程建设顺利完工,第二幼儿园新建项目启动实施;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成立文艺队35支,举办了“勐波罗欢歌”主题文艺活动;建成乡级文化活动中心1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8个、篮球场7块;广播电视“户户通”项目落实到位,覆盖率达100%;医疗卫生事业显著提升,各种传染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恢复治理】 全面推进依法治林,从严执行林木采伐管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对乱砍滥伐、超限额采伐、非法炭窑、违法占用林地等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和查处,截止20156年年底,全乡公益林面积达2.34万亩,累计造林3.5万亩。建成垃圾焚烧炉3座,实施了岩羊凹河小流域治理、国家造林试点、新一轮退耕还林等一批项目。
【人民生活】 “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两基”成果不断巩固,薄改项目扎实推进;认真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工作,参合15148人,参合率达97.8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03人;新型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7680人,参保率达93%;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发放救济粮2.5万公斤、救灾救济款16.5万元;600户1482名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发放各类“贷免扶补”贷款158万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效。
【乡领导名录】
书 记 李 东
人大主席 杨柳银
乡 长 王文洪
副 书 记 李友谊
纪委书记 杨金军
副 乡 长 赵应升
杨旭昕
张志怀
杨德宏
宣传委员 王生智
组织委员 郑云波
武装部长 黄 伟
芒别社区村民委员会
【社区概况】 芒别社区隶属施甸县旧城乡,2013年10月更名为芒别社区村民委员会。地处旧城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 公里,到乡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城62公里,东邻永德县,南邻李来村,西邻酒房乡,北邻旧城村。大桥头至大干塘经村委会硬化水泥路于2014年6月通车使用。全村辖老城子、芒麦、芒别、芒伞、大干塘、空竹林等6个自然村, 8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6.26平方公里,海拔1466米,年平均气温21.5度,年降水量800毫米,适合种植甘蔗、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0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8.6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400 亩,有效灌溉率为30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9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2015年末,总户数669户,2470人。其中农业户数589户,2359人,非农80户,111人。农村经济总收入3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31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37万元。
2015年,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个。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67名,其中女党员14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25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8名,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不包括发展对象)2名,发展对象2名。
全村已实现通电、通路、通水。到乡道路为硬化水泥路,进村道路多为砂石路,村内已完成2条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集贸市场2公里。
该社区紧紧围绕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结合我村实际,因地制宜,巩固种植业和养殖业,着力发展蔬菜、坚果等特色产业,鼓励群众从事工商业。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结合芒别社区党总支的实际,计划每年发展党员2名,优先发展思想觉悟高、学历高的优秀青年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做到培养成熟一名发展一名,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富民强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支部书记 杨赵能
主 任 杨金康
副 主 任 段懿轩
监督委员会主任 赵晓芸
大田坝村民委员会
【村情概况】 大田坝行政村隶属于施甸县旧城乡,地处旧城乡北边,距旧城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交通方便,距县城52公里。东邻勐波罗河,南邻芭蕉林村,西邻大亮山林场,北邻新街村。辖大田坝、老寨子、虫窝树、清水、坪坡、大汪塘、丫口田、杆子坝、龙兴、李巴山10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4.91平方公里,海拔938米,年平均气温24℃,年降雨量940毫米,适合种植甘蔗、粮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59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9.68亩,其中水田832亩,林地1.12万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2015年末,大田坝村总户数445户,1672人,其中农业户415户,1634人,非农户30户,38人。农村经济总收入22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0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50万元。
2015年,共有党的基层组织4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党员57名,其中女党员9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8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1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不包括发展对象)2名,发展对象3名。
截止2015年底,该村实现通电、通路、通水。到乡的道路为柏油路,进村的道路为水泥硬化道路,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7公里,因地广人稀,人居分散,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全乡而言比较薄弱。
该村按照乡党委政府规划的“三条产业”、“四大”基地建设思路,积极争取林业、畜牧业发展项目,以发展经济林果为特色经济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澳洲坚果种植和肉牛养殖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进一步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大田坝村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宽裕、社会和谐、民主文明、百姓幸福安康的新村寨。
支部书记 段学萍
主 任 苏金赵
副 主 任 张聪颖
监督委员会主任 周应洪
大山村民委员会
【村情概况】 大山行政村隶属于施甸县旧城乡, 距旧城政府所在13公里,距县城73公里,大位于旧城乡西南边,东邻李来村,南邻孟波罗河,西邻怒江,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980毫米。全村辖马学、大山、龙塘寨、李子树4个村民小组,国土总面积21.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05亩,林地12754.1亩,农民人均耕地11.75亩,收入主要以种植甘蔗和生猪养殖为主。
2015年末,全村共有263户,965人,其中农业户233户,926人,非农户30户,39人。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66元。该村外出务工收入50.5万元。
2015年,共有党员47名。其中女党员3名,少数民族党员4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2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名,预备党员2名,发展对象2名。
截止2015年底,该村实现通电、通路、通水。该村到乡的道路、进村的道路均为硬化水泥路。
该村目前正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巩固提升甘蔗产业,壮大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建立生猪、肉牛养殖小区,做大做强畜牧业,发展甘蔗—肉牛—沼气循环经济。同时,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将不适宜区域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确保群众得实惠,生态得恢复,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大山。
党总支书记 李雪明
主 任 杨世林
副 主 任 李兴成
监督委员会主任 杨永伟
旧城社区村民委员会
【社区概况】 旧城社区隶属施甸县旧城乡,古名勐磨,汉名勐波罗,是施甸县傣族人民群众居地,是旧城乡人民政府所在地。2013年10月起旧城村委会更名旧城社区村民委员会。旧城社区村委会辖旧城、农庄、象塘、赧空、蚌柳、龙塘、坪子地、楚雄寨、王家田、双龙、蚌塘、大坪子、麻栗林、大龙寨、包包田、老由旺、芒埂、旮旯坝、新寨等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5.7平方公里,海拔974米,年平均气温24.9℃,年降水量860毫米,属低热河谷气候。拥有耕地1.8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4.73亩,其中水田 1980亩,有林地 1.37万亩,经济林果1270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甘蔗等,养殖业以生猪为主。
2015年末,总户数1272户,4247人,现有农户1045户,3819人,非农227户,428人。农村经济总收入5545.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786元。全村农民外出劳务收入350万元。
2015年,共有党的基层组织4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党员108名,其中女党员19名,少数民族党员26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20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11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不包括发展对象)2名,发展对象1名。
截止2015年底,全村已实现通路、通电,进村道路为水泥硬化道路。
该村目前正围绕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水果和生猪养殖业,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强新农村和特色集镇建设,以特色集镇建设为依托,加快特色餐饮业发展。积极做好劳动力技能转业培训,保证全村人人有技能,户户会发展。
党总支书记 杨忠良
主 任 胡忠银
副 主 任 景卫莲
林丽华
监督委员会主任 张绍青
里戛村民委员会
【村情概况】 里戛村隶属于施甸县旧城乡,距离旧城乡人民政府25公里。东南临怒江,与龙陵县隔江相望,西临酒房乡,北临李来、大山村。里戛村辖里戛、挂灯、白石头、大梁子、写字水、大平场、转山田、石板、途来、大汪塘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48.4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属立体农业气候类型。拥有耕地2.33万亩,农民人均耕地9.88亩,其中水田0.0717万亩,旱地2.2583万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甘蔗等,养殖业以生猪养殖为主。
2015年末,总户数600户,2423人,农业户557户,2364人,非农43户,59人。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14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77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65万元。
2015年,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60名,其中女党员7名,少数民族党员4名, 35岁及以下的党员19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7名,预备党员3名。
有烤烟专业合作社1个,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国海任理事长。
2015年末,全村已实现通路、通电,进村道路为硬化水泥路,村内道路均为土路。农户均已开通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户农户已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84户农户已建有沼气池且完成了“一池三改”项目。
该村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的,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加大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稳定粮食,提高单产;巩固烤烟,提质增效;壮大畜禽,提升品质;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探索林下种植和养殖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热带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党总支书记 杨国海
主 任 杨应康
副 主 任 吴正富
监督委员会主任 陈绍应
新街村民委员会
【村情概况】 新街行政村隶属施甸县旧城乡,地处旧城乡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到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50公里。东邻昌宁县,南邻大田坝村,西邻姚关,北邻姚关。新街村委会下辖新街、洗马沟、钟寨、松坡、新寨子、火草林、芦篙坝、秋架、芋子地、香树岭岗、老坝沃、龙寨地12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30.5平方公里,海拔1240米,年平均气温21.5度,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合种植甘蔗、烤烟、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1.59亩,林地1.14万亩,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5498 亩,有效灌溉率为45.28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346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9 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2015年末,总户数659户,2337人,其中农户590户, 2248人,非农69户,89人。村经济总收入4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60万元。
2015年,共有党的基层组织6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5个。党员92名。女党员15名,少数民族党员18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2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8名,预备党员1名。
全村已实现通电、通路,全村有 384户通自来水。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水泥路;村内已完成2条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12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2公里。
该村正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发展特色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蔬菜种植和养殖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把新街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总支书记 杨光亮
主 任 杨玉东
副 主 任 王润海
监督委员会主任 蒋子东
芭蕉林村民委员会
芭蕉林行政村隶属施甸县旧城乡,距旧城政府所在14.8公里,距县城74.8公里,2014年7月硬化水泥路。芭蕉林村地处旧城乡西北边,东邻大田坝村,南邻孟波罗河,西邻旧城村,北邻酒房乡。辖小中山、四争地、和尚田、芭蕉林、尖山脚、大地山、洼子寨7个村民小组。全村国土面积24.21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合种植包谷、豆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0.69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5亩,其中,水田1238亩,林地21293.5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2015年末,全村共有366户,1425人。其中农户324户,1377人;非农户42户,48人。201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6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07万元。
2015年末,全村共有党的基层组织5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党员62名,女党员10名,少数民族党员10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16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4名,预备党员1名。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美丽家园”这一目标,加大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巩固粮食生产,壮大提升养殖业;培育发展经济林果,以桠楠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途径;加强生态建设,狠抓退耕还林,确保生态得恢复,群众得实惠,打造美丽富饶的生态村。
党总支书记 刘国光
主 任 丘生富
副 主 任 蒋尧飞
监督委员会主任 杨邦华
李来村民委员会
李来行政村隶属旧城乡,地处旧城乡西南边。距旧城乡政府13公里。东临勐波罗河,南临大山村,西临里戛村酒房乡,北临芒别村,全村辖李来、横沟、大良子、松林寨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 15.1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480米,最低海拔550米,年平均气温22.5℃,年降水量980毫米,属典型的低热河谷气候。拥有耕地0.8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0.88亩,其中水田342亩,有林地0.69万亩,经济林果235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甘蔗等,养殖业以生猪养殖为主。
2015年,共有190户,754人,其中农业户182户,744人,非农8户,10人。农村经济总收入114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80万元。
2015年末,全村共有党的基层组织3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46名,女党员12名,少数民族党员8名,35岁及以下的党员1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名,预备党员3名。
全村4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电、通公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道路均为砂石路,村民小组架设了自来水管道。
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该村目前正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巩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基层民主建设,把李来村建设成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总支书记 赵家富
主 任 郑绍军
副 主 任 姜华丽
监督委员会主任 张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