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47-x-/2020-1210021 发布机构 施甸县木老元乡
公开目录 义务教育 发布日期 2020-12-10
文号 浏览量 50
主题词 教育
木老元乡教育发展概况及管理反思

木老元乡教育发展概况及管理反思

一、概述

木老元乡位于施甸县城东部,距县城37公里,辖4个村委会,44个小组,1586户6079人,属典型的高寒山区民族乡。该乡教育发展十分滞后,民国初年,正当全县幼儿教育蓬勃兴起,小学教育逐年增多,私塾遍布山乡之时,木老元乡还处在人们以结绳、刻木记事,箩筐记量的态势,随之姜寨、哈寨、阿腊寨、龙潭等相继创办了私塾。1950年,人民政府(当时属保山县施甸区)派了两名教师进山办起了姜寨小学和大地小学,多数学校都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办的,时遇“十年内乱”,教育受到严重摧残和破坏,学生杀向社会,“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开展串联,组织“战队”,放弃学习,把学校老师当成“资本主义知识分子”,学生无教科书,专以“老三篇”、“红宝书(毛泽东著作)”为主,随后教育逐步走向正轨,本着“就近上学”的原则,多数村寨遵照“两条腿走路”(国家补助,群众投工、投劳、投资)的办学方针创办了学校,1970年和1972年哈寨小学分别开设了两班附设初中班,木老元小学分别于1971年和1973年开设了两班附设初中班,大地小学于1971年增设了一班附设初中班,1975年创建木老元中学,至此,全乡共有一所中学和14所小学,中学有一个教学班45人,小学有27个教学班585人。

二、学校发展

木老元民族中学:创建于1975年,当年招生一个班,45人,有教师2人,由于当时校舍没完工,只暂借木老元村(当时木老元大队)进行办学,半年后迁至现在校点,学生从办学时的一个班,逐步增至现在的六个班,200余人,教职工从2人增至现在的24人,1999年顺利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2015年4月根据“施办发〔2015〕50号”《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定木老元中学等10所学校为民族学校的通知》正式认定为木老元民族中学。建校42年来,学校对布朗族文化的传承做了很多的工作。学生在参加县首届山歌对唱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县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中,有两人分别获“最佳形象奖”和“最佳潜力奖”,有两人在县城举办过个人画展,曾五次举办过县乡级“双语”作文演讲比赛。

近几年来,在新生入学前两周,都对新生进行布朗文化的传承教育,其蓝本是由王自龙老师创作的布朗叙事长诗《得爱》、《布朗赞歌》、《二台坡脚下》、《十二花名》等,对新生进行布朗民族民歌、民俗、传说、歌舞、礼仪的熏陶。

木老元民族小学:始建于1953年,根据地名取名为木老元小学,1982年在本校增设五、六年级两个教学班,将全乡五、六年级集中到木老元小学,取名为寄宿制民族班,民族班由财政每生每月补贴10元伙食费,同时将木老元小学更名为木老元民族小学。为了便于管理,1985又更名为木老元乡中心小学,负责全乡教育教学发展的管理。2006年9月又将学校名称更名为木老元乡中心学校,将其它学校的中、高年级统一集中到中心学校,除布朗族享受的民族补贴外,每生每天享受4元的营养补助和每学年1000元的伙食补助。2015年根据施办发〔2015〕50号《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定木老元中学等10所学校为民族学校的通知》文件又将校名更名为木老元乡木老元民族小学。学校教职工增加到23人(含后勤人员3人,保安1人),学生增加到280多人,该校还分别在1971年办一班附设初中班,招收本地学生。1973年办了一班附设初中班,面向全乡招生。

龙潭小学:始建于1964年。1982年五六年级集中到中心小学民族班就读。1986年为迎合普及小学六年教育,实行小学六年教育。2006年9月,五、六年级合并到中心学校。

哈寨民族小学:始建于1953年,根据寨名取名为哈寨小学,2015年4月根据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50号文件精神将其更名为木老元乡哈寨民族小学,该校曾在1970年增办一班附设初中班招收本地学生,1974年又面向全乡招生再次增办一班附设初中班,2006年高年级合并到中心学校。

大地小学:始建于1950年,曾先后在皮寨、山王寺、大地建校址至今,1971年应上级要求增办1班附设初中班。2006年中、高年级合并到木老元中心学校教学。

姜寨小学:始建于1950年,开始建校至1982年属五年一贯制高小班,82年后将五、六年级合并到中心小学民族班就读,1986年为普及小学六年教育恢复姜寨高小班办至六年级,2006年又将姜寨小学五、六年级又合并到中心小学。2011年9月撤除姜寨小学并入中心小学。2013年通过闲置校舍改造,开办了姜寨幼儿园。

麻场小学:始建于1971年,由于当时缺乏教师,直至1973年庄寨小学建成后,才开始在两校之间进行巡回教学,1979年教师增加后才开始有一名正式教师,负责招收当地学生进行复式教学,1982年五、六年级学生合并到中心小学民族班就读,2008年撤并一师一校,将该校学生并入龙潭小学就读。

鲁家寨小学:始建于1968年,成为一师一校办学点,教学班进行复式教学,1982年将五、六年级学生并入中心小学民族班就读,2008年9月撤并一师一校,将该校撤除并入龙潭小学集中办学。

下木老元小学:始建于1964年;1982年9月将五、六年级学生并入中心小学民族班就读,1994年由于普及小学六年教育的需要,恢复高小班办至六年级;2009年9月撤并下木老元小学,学生到中心小学就读。

庄寨小学:始建于1973年,新建校时由于教师缺乏只有将该校和麻场小学进行教师巡回教学,2007年9月撤并一师一校时将该校并入哈寨小学。

新地基小学:创办于1965年,2007年9月撤并一师一校入哈寨小学。

阿罗佰小学:创建于1962年,2007年9月撤阿罗佰小学入哈寨小学集中办学。

大蒿坝小学:始建于1973年开始巡回教学,1982年五、六年级学生到中心小学民族班就读。2009年撤大蒿坝小学并入大地小学就读。

阿腊寨小学:创办于1965年,2003年10月得到香港乐施会的资助,创建腊林明天小学,将阿林小学合并到该校集中办学,2010年撤除腊林小学并入大地小学。

阿林寨小学:始建于1965年,2003年10月合并到阿腊寨小学取名腊林小学。

2007年2月,施甸县人民政府召开县教育改革会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县情的办学模式,促进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木老元乡党委政府结合县教育改革会议精神,于8月份召开了木老元乡教育改革会议,针对我乡人口居住分散、生源减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特点,提出了“两校三点” 的办学思路,按照整体部署、有序推进、成熟一校集中一校的实施原则。于2007年9月开始撤班并校,于2011年完成全乡学校布局调整,实现了“两校三点”办学规划(“两校”即木老元中心学校、木老元中学;“三点”龙潭小学、大地小学、哈寨小学三个办学点)。

“十三五期间”,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李纪恒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验交流现场会讲话精神,以及《中共施甸县委施甸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施发〔2013〕17号)精神,着力破解布朗族聚居区教育发展瓶颈,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15年,乡党委政府抓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重大机遇,借助云南省中烟集团资助,征地50多亩,整体搬迁木老元民族小学,新建中烟教育园区,改建中学,创建一所全寄宿九年一贯制学校,满足全乡义务教育学生上学。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待教育园区建成后,集中全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到教育园区就读,各村完小仅作为幼儿园保留;开办中心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师资集中、生源集中、教学集中。

中烟教育园区规划示意图:

三、学校管理

1963年前属保山县施甸区管。

1967年成立施甸县教育革命领导小组,简称教革组,属教革组管。

1968年全县实行军管,属县军管会政工组领导。

1970年3月,遵照毛泽东“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实行学年改革,小学改五年一贯制;同时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各地组建“贫管组”。

1979年撤销公社教革组和大队贫管组;学校开始实行校长主任负责制。

1984年各乡设教育助理员,中心小学负责管理全乡小学教育教学。

1985年9月设立了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中小学教育教学等的管理。

2003年1月教育体制改革,成立各乡(镇)中心学校,负责中小学的管理。

2006年5月,中学上划归县教育局管理,中心学校管理全乡小学。

2012年,教育体制改革,县局下放中学管理权限实行中小学一体化管理。

四、组织

教育工会:1973年成立文教工会,会员24人,其中女会员1人。1990年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会员28人。

2006年中学上划教育局管理成立木老元中学工会和木老元中心学校工会,中小学工会分开,中学工会会员18人,中心学校会员49人。2012年实施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中学工会和小学工会合并为木老元中心学校工会,会员66人。2017年木老元中心学校会员65人。

教育党支部:1985年成立教育党支部,当时党员有5人。2017年正式党员22人,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1人。

少先队:1953年建立少先队组织。

共青团:1997年成立共青团组织。

青少年活动中心:2015年10月,在县文明办的关心指导下,木老元民族小学建立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项目开设了电子琴、葫芦丝、葫芦笙、舞蹈、绘画、书法、永子围棋、跳棋、足球 、陆军军棋、布朗语、三弦、横笛、象棋、刺绣等,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教育教学

学前教育:1989年开始在姜寨小学和中心小学开办学前班,每个班招生数20多人。随着条件的成熟,之后在全乡各村完小及单小普及学前教育。2014年,获上级批准在龙潭小学、哈寨小学、大地小学3所学校开办了校中园,在已撤并的原姜寨小学开办了幼儿园,全乡在园人数76人。填补了我乡幼儿教育的空白。2016年开始建盖木老元中心幼儿园,拟计划2017年9月开园。

义务教育:1984年我乡开始普及初等教育(小学1---4年级),开办扫盲班,1986年通过普及初等教育验收。1986年以后恢复六年制教育。1996年通过“普六”验收,1999年通过“普九”验收。2010年通过国家“两基”“普实”复查双验收。

课程改革和教改实验:1989年至1992年实行原中小学全日制教学大纲和教材。1992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1995年全面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使用义务教育教材。同时开展“目标教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尝试教学”。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1949年以来的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它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结构,体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过于集中的弊端。从2001年起,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举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从2005年开始实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六、教育财经投入

1982年,木老元中心小学经申请得到批准,开办半寄宿制学校,国家核准每生每月10元的半寄宿生生活补助,班额为二班70人,学校开办了伙食团。延续到2006年。

1986年4月28日,为了解决“穷国办大教育”,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国务院颁发了《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木老元乡从1990开始征收教育费附加,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教育经费分级负责。中央2001年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确保教育机会公正公平,提出“两免一补”(对木老元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2005年春季,省及县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新机制,全面覆盖我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了加大贫困地区民族帮扶,2007年起国家实施特少民族补助,我乡布朗族学生每生每年享受250元补助。2012年国家实施学前教育贫困儿童助学政策,学前教育儿童每生每年补助500元,2013年起改为300元。2012年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通过一系列的财经政策,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入学率和巩固率进一步提高。

2009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教人【2008】1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政办发【2009】144号)、《云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意见》(云教【2009】59号)、《保山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意见》(保政教发(2009【178】号文件精神,2009年1月1日起,全县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施甸县教育局印发了《施甸县教育局关于<施甸县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施教发【2009】150号)精神。从师德、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发放教师绩效工资,木老元中心学校制定了《施甸县木老元乡中心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之后在实施操作中不断修订完善。2013年,乡党委政府印发了《木老元乡教学质量奖励办法》,每年预算4万元经费用于教师、学生奖励。2016年,根据《中共施甸县委办公室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施甸县教育扶贫五年规划(2016—2020)〉的通知》(施办发〔2015〕120号)精神,木老元乡抓住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的机遇,按照“扶贫先扶智、彻底斩断传递贫困链条”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实现2018年“教育脱贫一批”的战略目标。经乡党委政府和中烟集团研究决定,3年内,由中烟集团对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实施教育扶贫助学奖励300万元,2017年印发了《木老元乡教育扶贫助学奖励实施方案》。

七、办学条件

校舍建设:

2000年以前

2000年以前各学校建校之初,本着“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所有校舍建设均是以群众投工献料为主进行建盖,全部为土木结构。各校占地面积与校舍面积及投入资金情况如下:

麻场小学,占地面积846平方米,校舍面积150平方米,合计投资3000元;

庄寨小学,占地面积1370平方米,校舍面积85平方米,合计投资38500元;

鲁家小学,占地面积4194平方米,校舍面积120平方米,合计投资24990元;

新地基小学,占地面积784平方米,校舍面积125平方米,合计投资5000元;

阿罗伯小学,占地面积915平方米,校舍面积150平方米,合计投资7000元;

下木小学,占地面积1174平方米,校舍面积267平方米,合计投资68960元;

明天小学,占地面积2798平方米,校舍面积242平方米,合计投资212200元;

大蒿小学,占地面积795平方米,校舍面积83平方米,合计投资2856元;

姜寨小学,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校舍面积198平方米,合计投资195000元。

2001年至2015年期间

木老元民族小学:

1987年建盖中心小学南教学楼,二层砖混结构面积210平方米,2009年拆除。同年又建盖教师宿舍一层砖混结构198平方米。

2006年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投资38万元建盖中心学校东教学楼三层面积559平方米。

2008年11月,上级下达校安改造专项资金62万,建盖木老元中心学校学生宿舍楼533平方米;同年又下达校安改造专项资金80万,建盖木老元中心学校学生宿舍楼453平方米。

2010年9月,上级下达校安改造专项资金88.23万元,建盖木老元中心学校学生宿舍楼744平方米。

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下达学生食堂项目专项资金70万元,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二层)。

哈寨民族小学:

2001年实施特困民族乡扶贫综合开发项目,投入资金20万,建盖哈寨小学东教学楼二层砖混结构,面积304平方米。

2006年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下达资金38.4万元,建盖哈寨小学南教学楼,二层面积332平方米。

2012年学前改造项目下达资金10万元,增设哈寨幼儿园改造教学楼106平方米,地面硬化86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幼儿设备设施。

2014年下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资金27万元,建盖哈寨小学学生食堂150平方米。同年,又下达专项资金4万元,实施哈寨小学卫生厕所及浴室建设。

龙潭小学:

2000年香港乐施会捐款20余万元,建盖龙潭小学教学楼,二层砖混结构,建筑规模400平方米。

2002年恢复重建工程投入资金8.9万余元,实施龙潭小学教师宿舍楼工程,面积127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

2012年幼儿园改造项目安排资金15万元,增设龙潭幼儿园改造教学楼106平方米,新建教师宿舍132平方米,地面硬化347平方米,并配备必要的幼儿设备设施。

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下达学生食堂项目专项资金27万元,一层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大地小学:

2002年恢复重建工程投入资金13万余元,实施大地小学教学楼工程,面积400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2003年,建盖教师宿舍一幢,面积150平方米。

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食堂建设下达学生食堂项目专项资金27万元,一层建筑面积120平方米。

2012年增设大地幼儿园。2014年4月整合大地学区明天小学校舍闲置改造资金与大地幼儿园改造资金27.71万元,投入40余万元新建大地幼儿园幼儿活动用房219平方米。

木老元民族中学:

教师宿舍楼一幢砖混结构建筑面积817平方米;2000年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建盖教学综合楼一幢,框架结构面积1200平方米;2010年9月,上级下达校安改造专项资金36万元,建盖木老元中学学生宿舍楼342平方米。2013年,上级下达薄改资金70.8万元,建盖木老元民族中学学生食堂600平方米。

姜寨幼儿园:

2005年县安排教育捐资排除中小学危房项目,总投资15万元,教学楼二层框架结构建筑规模197平方米。

2012年中央专项资金学前教育校舍改建类项目(保财教[2012]241号)下达改造资金15万元,改造教学楼198平方米,新建幼儿厕所28平方米,新建围墙57米,地面硬化550平方米,教师宿舍内墙泥子粉刮白翻新318平方米。

中烟教育园区建设:

2015年12月以木老元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为契机,整合2014、2015年度薄改计划资金,学前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及中烟集团帮扶资金合计投资4660万元,新建全寄宿九年一贯制学校——木老元乡中心学校,征地50余亩,新建校舍11060平方米(其中中心幼儿园幼儿活动用房一幢三层1120平方米,宿舍楼两幢各四层4400平方米,教学楼一幢五层5540平方米),改造中学原有校舍3000平方米,新建运动场地等配套附属设施。

2016年申报农村教师周转宿舍24套,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20万元,建盖木老元中心学校教师周转宿舍三层840平方米。

设备实施建设:在“普六”、“普九”迎检期间,小学、中学各统一配备了实验仪器器材,演示试验平均开出率88%,分组实验平均开出率85%,使实验教学扎实有效的开展。2009年购置了学生课桌120套。2013年“薄改”项目实施以来,木老元民族中学和木老元乡民族小学配备了音体美及各实验室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I类)。2014年度、2015年购置教师用机8台,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学生用机40台,已完全投入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办公条件,学生学习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图书室:至2016年全乡设有图书室5间,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工具书、教学参考资料、中外名著及科普知识读本等,共藏书19620册,生均33.3册。

信息技术装备:2005年配备了6套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装备;2013年“薄改”项目实施以来安装了多媒体教室8间;2016年“改薄”项目中建有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计算机调试安装共计52台。

八、教师、学生

1972年,小学教师18人,其中公办教师12人,民办教师6人。全乡学生180多人。

1975年,小学教师23人,其中公办教师16人,民办教师7人。全乡小学生585人27个教学班。初中建校招生45人1个教学班。中学教师2人。

1972年以后,随着政策的好转,我校小学民办教师逐步分期转为公办教师,到1985年,公办教师达25人。

1986年以后,随着学生、班级的增多,开始招聘代课教师,当年招聘代课教师1人。

1990年,全乡小学教师32人,其中公办教师28人,代课教师4人。小学生达到600多人,中学在校学生达到140多人。

1996年通过“普六”和1999年“普九”验收后,全乡中小学入学巩固得到提升。1999年,小学教职工58人,其中公办教师41人,代课教师14人,后勤工3人。小学在校学生497人。初中教职工17人,其中公办教师16人,后勤工1人。初中在校学生289人。

2005年,小学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70人,学前教育学生112人,初中在校学生195人。

2008年,全乡小学教职工57人,其中代课教师6人,后勤人员3人,专任教师48人。按职称分:中一1人,小高13人,小一18人,小二8人,未评级8人;按学历分:本科学历1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大专34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70.83℅,中专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小学1人,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1℅。专任教师专升本学历进修13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约97.9℅。在校学生547人,25个教学班;学前教育92人5个教学班。

2012年,中学1所,在校学生253人,教职工20人;小学4所,17个教学班在校生479人。学前教育学生95人4个教学班。小学教职工50人。

2014年,小学教职工52人,其中专业技术教师44人,保安2人,工勤人员6人;中学教职工24人,专业技术教师20人,保安2人,工勤人员2人。中小学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29人,大专学历32人,中师学历3人,师资配备合格率100%。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小学有38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13人,占55.47%;中学有25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43人,占56.52%。学前教育76人,少数民族学生38人,占50%。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辍学率为零;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9%;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100%;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00%;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9.77%。

2015初中教职工23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保安1人,后勤工2人。在校学生192人5个教学班。小学教职工50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保安2人,后勤工5人。在校学生411人18个教学班。学前教育4个教学班95人。

7-12岁学龄儿童385人,13-15岁学龄儿童203人,16-18岁学龄儿童213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7%。

2017年,中学教职工23人,专任教师20人,保安1人,后勤工2人。专任教师按职称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7人,二级教师10人。初中在校学生167人5个教学班。小学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保安2人,后勤工5人。专任教师按职称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29人,三级教师6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19人20个教学班,学前教育学生77人4个教学班。

九、办学成果

根据木老元乡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2003年开始到2011年,先后逐年撤并了布点不合理、办学条件较差的10个教学点。多年来,结合木老元的教育实际,乡中心学校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办学目标和方向:实行教师参与,民主治校的方法,先后制定了《教师岗位职责》、《后勤工作制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教职工岗位设置办法》、《教职工竞聘办法》、《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教职工职称评审办法》等各种规章制度,至2015年,系统的完善了《木老元中心学校管理制度汇编》,《汇编》含政治思想类四项内容,岗位职责类十六项内容,制度类十五项内容,强化内部管理,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深化德育工作,注重养成教育:全乡各学校坚持开展“爱我家乡、爱我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禁毒防艾”等活动,提出“三大习惯”(即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目标,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审美。从小树立“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意识,使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德育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养成教育,乡内任何一所学校,哪怕校舍简陋,桌椅陈旧,校园卫生都是干净整洁的。师生不随地扔果皮、纸屑,学生不随地吐痰,不随便打闹,桌椅摆放整齐有序。有住宿生的学校,被子叠成一致,洗漱用具摆放成一条线,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校园绿化,营造育人氛围:全乡本着“师生动手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的原则来开展学校的绿化工作,制定绿化目标,纳入年终考核范畴,力求做到“三年有成效,五年完成”的目标。近年来,无论走到哪一所学校,都能看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绿化树,一块块绿色的草坪,校园里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重视语言基础,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全乡少数民族学生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语言障碍的实际情况,各个学校积极开设学前教育,打好汉语基础,聘请当地的少数民族教师任教,通过开设“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演讲比赛,扫除语言障碍。在中高年级采用强化汉语训练,重复训练等教学方法,增强口语交际和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使语言基础更加牢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积极宣传,抓好入学和巩固工作:通过广播、标语、家访、家长座谈会、校会等渠道,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从“乡村组”到“乡村校”双线落实,由乡政府、中心学校、中学牵头,组织中小学教师到各家各户做好入学、复学的动员工作。每年在全乡范围内动员教师、党员干部伸出援助之手,建立结对扶贫机制,帮助困难学生入学或复学,完成学业。

人才培养:木老元民族乡教育的发展,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经过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初中毕业生1500多人:高中500多人,职高(技校)1000多人。现在校大学生30多人。其中长沙理工大1人,昆明理工大1人,云南民族大学5人……

现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教师20多人,回乡任教的15人,县一中任教1人,县二中任教2人,县职中任教1人,迪庆州民族中学任教1人,外乡任教的有5人。县乡公务员18人,其中正科级4人,副科级5人。义务服兵役100多人,现有在役特种兵3人,特警2人,留队士官6人。

办学成效:由于学校有一支乐于奉献、团结干事、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使办学效益愈来愈有成效,社会的知名度也愈来愈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快的提高,受到各级领导部门、广大群众的认可。2012年11月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学校”、201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1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木老元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上级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木老元教育事业,由小到大,蓬勃发展,为木老元乡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附:各学校历任校长一览表

附:

木老乡各学校历任校长一栏表

1、 教办、中心学校

姓名

性别

职务

籍贯

任职年限

备注

於家兴

教办主任

保山市板桥镇

1985.9—1987.2

杨连在

教办主任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7.3—2002.12

杨连在

中心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2003.1—2004.6

朱有瑾

中心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2004.7—至今

2、木老元民族中学

姓名

性别

职务

籍贯

任职年限

备注

杨丕凌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75.9—1984.8

於家兴

校长

保山市板桥镇

1984.9—1985.8

杨连在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5.9—1987.2

杨中文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87.9—1988.8

王自龙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8.9--1999.8

张丽光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99.9--2000.2

朱有瑾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2000.3--2004.6

李海龙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2004.9--2011.8

杨文光

校长

施甸县何元乡

2011.9--今

3、木老元民族小学

姓名

性别

职务

籍贯

任职年限

备注

赵彗芹

教导主任

施甸县甸阳镇

1979.9--1985.8

阿金元

教育助理员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4.9--1985.8

杨连在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4.9--1985.8

阿金元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5.9--1989.8

段永安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89.9--1994.8

杨朝华

校长

施甸县由旺镇

1995.9--1997.8

段利钧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97.9---2001.8

杨德锋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2001.9--2008.8

赵兴华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2008.9--2009.8

段金德

校长

施甸县何元乡

2009.9--2011.8

周勇

校长

施甸县姚关镇

2011.9--今

4、大地小学

姓名

性别

职务

籍贯

任职年限

备注

杨建忠

负责人

施甸县仁和镇

--1978.8

蒋明开

负责人

施甸县水长乡

1978.9--1981.8

余庚兴

负责人

施甸县仁和镇

1981.9--1984.8

张文俊

负责人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4.9--1988.8

王开刚

校长

施甸县由旺镇

1988.9--1989.8

张开相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1989.9--1991.8

张文荣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92.9--1997.8

邱仕仁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97.9--1998.8

段建良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1998.9--2002.8

赵金猛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2002.9--2003.9

杨余宽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2003.9--2005.9

段连伟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2006.9--2008.8

周勇

校长

施甸县姚关镇

2008.9--2011.3

董兴赟

校长

施甸县太平镇

2011.3--2013.8

段立德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2013.9--今

5、哈寨民族小学

姓名

性别

职务

籍贯

任职年限

备注

杨连文

负责人

施甸县甸阳镇

1973.9—1981.8

魏大武

负责人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1.9—1987.8

阿文周

负责人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7.9—1989.8

阿文堂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9.9—1991.8

魏鑫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91.9--1997.8

段世林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1998.9--2006.8

杨连荣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2006.9--2007.8

赵兴华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2007.9--2008.8

颜洪亮

校长

施甸县由旺镇

2008.9--今

6、龙潭小学

姓名

性别

职务

籍贯

任职年限

备注

李有玉

负责人

施甸县仁和镇

1971.9--1980.8

锁宝林

负责人

施甸县甸阳镇

1980.9--1981.12

杨连在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

1982.1--1984.8

张文荣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4.9--1986.8

魏鑫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6.9--1989.8

王玉彩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1989.9—1992.8

朱有瑾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92.9—1994.8

王玉彩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1994.9—1998.8

杨体龙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98.9—2000.8

张开相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2000.9—2001.8

杨光清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2001.9—2006.8

杨余宽

校长

施甸县仁和镇

2006.9—2007.8

杨连荣

校长

施甸县木老元乡

2007.9--今

7、姜寨小学

姓名

性别

职务

籍贯

任职年限

备注

李显达

负责人

施甸县甸阳镇

1950.9--1972.8

段继高

负责人

施甸县仁和镇

1971.9--1979.8

杨兴朝

负责人

施甸县甸阳镇

1979.9--1983.8

张文荣

负责人

施甸县木老元乡

1983.9--1985.8

张兆坤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85.9--1992.8

李从坤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92.9--1994.8

杨体龙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1994.9--1999.8

李建平

校长

施甸县由旺镇

1999.9--2001.8

普向忠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2001.9--2004.8

赵兴华

校长

施甸县甸阳镇

2004.9---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