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37-3-17_F/2016-0906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老麦乡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6-09-06 |
文号 | 浏览量 | 7 |
——施甸县老麦乡建成保山猪标准生产基地
本报通讯员 段晓波
2014年12月,施甸县畜牧兽医局联合保山市种猪场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施甸县老麦乡黄家村委会等地实施云南省农产品品牌创建示范区项目——保山猪标准生产基地项目,规模化养殖云南名猪——保山猪。经一年多的创建,目前规模养殖效益已经显现。
建成示范区
“上次进了一笔,这次又进了一笔......”余家小组养殖户余志江一边数钱一边乐呵呵地告诉笔者:“我们村建起保山猪品牌示范区,养殖户的效益大幅提高了。”
老麦乡由于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较高、气候等比较适合保山猪养殖。为此,2014年12月以来,市县乡各级在老麦乡黄家村投资40万元钱,建起了标准保山猪生产基地,共建起标准猪舍2000平方米,建设沉淀池100立方米,能年出栏肥猪3500头。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能繁母猪补助、建盖圈舍补助、防疫补助、培训补助等。政策规定,每头保山猪能繁母猪政府为养殖户补贴2000元,其中1500元为母猪价值全额补助,另500元为圈舍改造补助,要求每头母猪10平方米的圈舍面积、必须建设2平方米的沉淀池、必须安装自动饮水器等。
同时,从保山市种猪场引进保山猪母猪200头,提供农户饲养,建起了能年出栏肥猪3500头以上的保山猪标准生产基地。
技术有保障
“党委政府太好了,母猪是发来的,圈改还有补贴,技术培训指导、防疫、配种、销售‘一条龙’,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老麦乡黄家村余家小组村民余志朝满脸喜悦。笔者看到,余志朝改造好的圈舍里,出生20多天的十多头保山猪小猪仔,十分活泼可爱。
为了提高基地养殖户的饲养水平,2015年来,市县乡在老麦乡开展了技术培训6期,发放养殖技术资料470套,470人次得到了系统培训。黄家村余家小组村民余桥告诉介绍,他参加了集中学习培训,并到七0七良种猪场观摩,学到了很多养殖知识,比如生猪品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猪舍建设、牧草种植、人工授精技术等。
同时,乡畜牧兽医站统一按时注射各种疫苗,安排技术人员定期按统一的饲喂标准对母猪和猪仔进行统一管理,到母猪发情时,统一到指定地点进行人工授精配种,以保证猪仔的纯度。
公司高价收
笔者到老麦乡黄家村了解保山猪品牌创建和养殖情况时,只见寨子中间的一辆大卡车上装满了保山猪,一些养殖户正把猪赶到车上。原来,这是保山市种猪场到老麦乡回收保山猪猪仔来了。
在老麦乡,经改良的“保山猪”猪仔50天左右即可出栏,以目前市价,每头猪仔可卖900元左右,一头母猪一年可产仔两次,每次产猪仔十多头,这样,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可为养殖户带来将近2万元的收入。
基地的销售模式为:公司+养殖户。即到猪仔出栏时,市种猪场派人到乡里回收猪仔。按照市种猪场和农户签订的《保山猪养殖示范区种猪回收合同》要求,回收猪仔的标准为:每头猪仔不低于15公斤,参照市场价,以最贵价格统一回收。今年,保山市种猪场已到黄家村回收保山猪2次,回收猪仔共计80头,每头猪仔的价格平均在975元左右,收益 7.8万元。
据老麦乡规划,“十三五”期间,老麦乡计划发展“保山猪”能繁母猪2000头以上,占全乡能繁母猪存栏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