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57984238-8-30/2016-0411064 发布机构 施甸县投资促进局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发布日期 2014-10-22
文号 浏览量 126
主题词 其他
人文环境介绍

邓子龙将军抗缅平叛遗址公元1583年,缅军在叛国投敌的汉奸岳凤以及士司罕虔、景宗真等人的配合下,五路分兵进犯云南。在军情危急的紧要关头,明朝派名将邓子龙、刘没率兵抗击,经过1年激战,大破敌人象阵兵队,彻底赶走了缅军,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与民族团结。留下了清平洞、恤忠祠、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茨竹关、芭蕉关、朝天洞、万仞岗、洗甲桥等抗缅平叛遗址,其中:清平洞、恤忠祠、大关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人们凭吊先烈,缅怀邓将军,游览观光的景区,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契丹文化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 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被称为“神秘消失的民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股考古的民族学家、考古工作者、历史学家、新闻媒体纷至踏来施甸,其目的是探寻施甸一带契丹人的始祖阿苏鲁之墓。至今施甸保存契丹后裔衙门—施甸长官司,契丹后裔宗祠—木瓜榔阿莽蒋祠,契丹后裔莽成龙纪念地—由旺土主庙。

布朗风情文化:在施甸的木老元乡,摆榔乡,姚关镇生活着一群保持原始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布朗族,是施甸的土著居民。布朗族是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民族,属南亚语系,有语言、无文字,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文化,至今仍保留着独具鲜明特色的民族语言、服饰、歌舞和风俗习性。其独特的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和独具地方特色的“年猪饭”,传承着一道靓丽的民族文化风景,又因其特、少、稀,故有了“金布朗”之称。

红色之旅——善洲林场善洲林场原名大亮山林场,距县城45公里。1988年,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从岗位退下来后,主动放弃到省城安度晚年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达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如今的林场已成为姚关、酒房、旧城等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为更好地弘扬杨善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缅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2010119日,大亮山林场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及多位中央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目前杨善洲纪念雕塑、纪念馆、墓园、碑林已建成,通往林场的二级公路正在修建,将成为最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旅游+绿色生态”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