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41-0-/2022-0227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水长乡 |
公开目录 | 其他 | 发布日期 | 2022-02-27 |
文号 | 浏览量 | 27 |
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相关对策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乃民生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竞争趋于激烈。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既充满机遇也面临新情况。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学生作为国之栋梁、民族的未来,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生存,更影响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节奏。因此,给予应届毕业生科学、可靠的就业指导,确保这些高素质人才顺利进入适合的工作岗位,是整个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所在。
一、相关对策建议
当前高校较为僵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和固化的专业设置理念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社会就业难度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学校问题被不断放大,成为高校就业板块的核心痛点。为此,要针对性地舒缓和解决这一痛点,急需从高校学生培养机制和就业导向模式入手进行改革,构建一个逐步完善和适应当前节奏的综合培养就业管理体系。(一)社会方面
1.政策引导基层就业。目前三支一扶、农村教师、西部服务、偏远村官等很多基层服务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偏远地区就业意向较弱。为此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引导,比如服务期限后优待等手段强化此类岗位对于毕业生的吸引力,进一步使此类岗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购买公益服务岗位。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财政情况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环卫、绿化、市政、水务等公益性行业岗位,直接增加就业机会;二是对于一些公益性的国企特别是原事业单位改革的国企适当放开人员招聘自主权,促进企业扩大人员招录额度,减轻就业压力;三是进一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就业体系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二)高校方面
1.更新培养模式。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略为僵化,对于人才就业方面缺乏准确明晰的目标准则,没有能够及时调整模式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社会潮流,本意是想培养出学术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综合性人才,导致学生没有特别明显的竞争优势。高校在设置专业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应该充分做好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在设置专业和课程时鼓励学生提早制订学习就业规划,鼓励其在大一、大二时就开展就业生涯規划,培养自我塑造意识,提高自身学识在就业市场的可用性和竞争力。
2.细化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作为引导学生就业的核心单位,应该承担就业形势排查、就业信息收集、就业单位沟通等各类重要前期工作,一方面要及时整合信息,根据当前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和为专业调整提供参考信息,另一方面督促学生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帮助学生明确就业规划和收集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将学术、兴趣和能力有机结合,并参考自己的个性特征做好职业选择。
(三)学生方面
1.培养核心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应该对大学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在良好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组织沟通等多元化技能,注重参与各类社会实际,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转换能力。经过一系列实践后结合自身兴趣、个性和专业,选择培养一项自身专精的核心能力,为将来就业打好前战。
2.树立科学观念。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节奏,不断更新传统的就业观念,敢于打破体制单位“铁饭碗”等旧式思维模式,在自主创业、企业研发、公益服务等各个方面发散思维,挖掘就业潜力,开拓入职层面。
3.杜绝盲目攀比。就业是一个多样性的事物,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工作能力,要学会树立包容性的就业观念,对于任何行业和职位都要平等看待,杜绝盲目攀比收入高低、名声好坏、是否困苦,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明确自身定位,选择一份适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