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897-9-30/2016-0405034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统计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6-03-03 |
文号 | 浏览量 | 15 |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结构、促增长的措施,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坚持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为发展创造条件,闯过重重阻碍,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有序发展,为见柳暗花明的一天。
一、“十二五”以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综合实力增强
2015年,施甸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1756亿元,增长12.2%,比2010年翻一番多,年均增长13.4%。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135万元,增长15.3%,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136万元,增长15.0%,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9326万元,增长13.3%,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4837万元,增长11.3%。“十二五”末,人均生产总值为16016元,是2010年的2.2倍,实现翻番。
(二)经济结构优化
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0:29:41,比起2010年的38:21:41,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提升,可见,“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关键时期。2011年-2014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8:24:38,36:25:39,33:27:40,32:28:40。总体上来看,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40%左右。
“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稳步增长,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重得到有效控制,经过五年的努力,施甸县因地制宜,培育了雪梨、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近年来,还引进了火龙果,同时有效利用水田资源,大量种植莲藕、蚕桑、芋头,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完成156399万元,增长6.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农业总产值完成257783万元,增长6.4%,“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3%。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仅有5户,“十二五”末已达到21户,在此期间,云南海瑞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施甸国信阳光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纳规成功,不仅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增加,还丰富了工业行业种类,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第二产业全速发展,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4.7%,增长到2015年的19.2%,提升了4.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08423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266835万元,年均增长32.3%,特别是在“十二五”中期,工业发展速度达到一个新高度。
2015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6762万元,年均增长22.9%,是2010年15170的3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6%提升到9.3%。
第三产业内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非营利性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占比趋于减小,金融业比重趋于上升。“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到2015年完成128816万元,增长12.4%,年均增长14.6%。
(三)人民生活稳步提升
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7元,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94元,增长8.6%。比起“十一五”末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1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7元,“十二五”期间,人民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施孟公路的修通,更是全面带动了施甸县城的全面建设,短短两年的时间,河西一片呈现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在此期间,房地产公司争先恐后的进驻施甸,“十二五”以前全县仅有一家房地产公司,现在已经达到9家。此外,县城到乡镇的公路全面畅通,农村农业发展基础建设不断完善。2015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投资640888万元,增长100%,实现翻番,在2014年已经翻番的基础上再创佳绩,是2011年的8.8倍,年均增长72.4%。
二、“十二五”以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与保山市其他县区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总收入等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都处于全市末位。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0.2亿元,不到全市的10%,仅为9.1%。
(二)“四上”企业培育不足。就我县来说,目前全县“四上”企业房地产业、及重点服务业共有57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21户、房地产业9户、建筑业3户、批发零售业15户、餐饮业5户,大个体3户,重点服务业1户,根据现行统计制度,“要有数先有库”,纳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还有待优化。虽然传统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结构调整幅度不明显,新型服务业的发展还有待提高,此外,全县文化及相关产业比重较低,占GDP的比重不到1.5%,总体上来说我县服务业还是靠传统服务业主导,新型服务业还有待培植。
三、建议
(一)加大四上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大对具有规模以上条件的企业的培育,加强企业主的申规意识,密切关注培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实现成熟一户,纳规一户,同时,加强园区管理,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同时有选择的发展金融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优势服务业,特别是要全力抓好旅游产业的发展,突破跨越发展瓶颈,此外,重视县域内餐饮、住宿服务水平的加强。
(三)重视软实力的加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的进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我们的软实力。一是注重教育板块的投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具有足够的知识,全面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强有力的社会发展。二是重视文化建设,伴随“三馆”项目的有序推进,巩固和扩大图书馆、文化馆等的建设成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三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
(四)加大对我县特有的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拉动旅游业发展,施甸境内居住着汉、布朗、傣、彝、回、白、佤、傈僳、景颇等27种民族,千百年来,全县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要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为契机,将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施甸的民族特色,推动全县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