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34-9/20240130-00001 发布机构 施甸县甸阳镇
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0-11-12
文号 浏览量 10
主题词 机关事务
甸阳镇五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甸阳镇脱贫攻坚五年工作情况报告    

中共甸阳镇委员会  甸阳镇人民政府  

202011月)  

    

一、镇情贫情    

甸阳镇国土面积132平方公里,全镇共有20791户52371人,14个村(社区)194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全镇农业户籍人口679322819人。全镇耕地面积4.68万亩,林地5.33万亩,主要产业以核桃、板栗、烤烟、花椒、两青种植和生猪、肉牛养殖为主。201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3元,主要收入构成为务工种养殖收入。  

甸阳镇属深度贫困镇,有贫困村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6个,分别是蒋家寨村、五福村、袁家村、甸头村、菖蒲塘村、乌邑社区;一般贫困村2个,分别是大寨村和大竹篷社区。截至目前,全镇共核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947020,2019年底8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贫困户脱贫退出15286761人,未脱贫66户259人,未脱贫户2020年底全部达标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30.76%降至0%。  

二、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一)脱贫责任层层压实    

甸阳镇根据《脱贫攻坚1+N+N责任体系》,成立了由挂镇县级领导为指挥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成立了由挂村领导和挂联单位主要领导任主任,村党总支书记和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任副主任的脱贫攻坚作战室,明确了指挥体系和责任主体。建立了以挂联单位班子成员、镇级挂联站所长包片,村干部包组,挂包干部包户,作战室负总责的包保责任范围体系。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户退出标准,挂包人员签订了所挂农户脱贫退出承诺书,对存在的问题挂图作战、明确整改时限、目标和措施。  

(二)扶贫对象精准锁定    

甸阳镇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对全镇农户进行细致甄别,结合“挂图作战”和“户户清”工作,严格贫情分析和动态管理工作,从挂包干部入户调查及信息采集、部门数据比对、提出拟定名单、公开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公示、系统数据录入、系统数据清洗等程序组织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做到逐户逐人分析,确保信息数据精准。建立精准防贫监测预警机制,将2014年以来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纳入建档立卡管理的农业户籍农村常住人口(含农转城户籍人员)全部纳入防贫监测预警对象范围,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三)政策措施全面落实    

1.抓实收入保障。一是产业发展。依据镇村两级产业规划,结合各村(社区)自然条件,在巩固传统烤烟、核桃、板栗、两青和生猪、肉牛养殖产业的同时,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2016年以来共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4514.8万元,实施花椒食用玫瑰、黑木耳、中草药、中华小蜜蜂、畜牧等扶贫产业项目,实现建档立卡户产业帮扶全覆盖,助力贫困对象持续稳定增收。全镇有专业合作社11个,覆盖花椒、黑木耳、食用玫瑰、中草药、养殖等产业,参社建档立卡户1594户,实现全覆盖;主要采取资金入股分红、固定资产租赁、公司+基地+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等模式实现农户与经营合作主体的利益联结,带动群众户均增收2000-20000元不等。二是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全镇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有3183人,2016年以来,累计转移贫困劳动力10707人次,其中:2016年1200人、 2017年1992人、2018年1672人、20192920人、20202923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74期,培训2959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1416人次、非卡户1543人次,培训工种有电焊、中式烹饪、手拉面制作、烹饪烹饪、火腿腌制等。三是开发岗位。全镇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05个,主要从事保洁、护路等工作,人均月工资500元;安置生态护林员126人,人均年收入10000元。四是信贷支持。积极争取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1242户次6135万元。  

2.抓实住房安全方面。一是易地扶贫搬迁。全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81户1680人,其中:县城安置216户905人,菖蒲塘安置点165户775人。二是农村危房改造。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C、D级危房改造468户,避雨不遮风改造206户。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住房困难户,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实施了县城保障性住房安置。2020年镇级组织力量对农村住房进行了再排查,特别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三类重点人员的住房,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  

3.抓实教育扶贫。一是义务教育“零辍学”。甸阳镇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控辍保学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措施和目标,动态管控在校学生就学状态,结合存在就学困难或失学风险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控辍保学“一生一案”,提供送教上门2人,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学校安心就学。二是政策落实“强保障”。严格落实“两免一补”、“寄宿生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雨露计划”等教育帮扶政策,健全完善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阶段的财政资金资助救助体系,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学生资助资金1048.83元、助学贷款1300.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  

4.抓实健康扶贫。全镇建档立卡户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实现了医疗保障全覆盖;患大病、重病户都认真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四重保障”机制,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均实现了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2016年以来,全镇累计医疗救助人数2701人,救助金额2406686.31元,其中:建档立卡2065人、救助金额1634167.18元,非卡户125人、救助金额207496.8元,特殊残疾511人、救助金额565022.33元。  

5.抓实社会兜底。2016年以来,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8333户次110991人次,共计资金2104.47万元;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0150户次94995人次,共计资金2980.27万元;特困人员补助10999户次11880人次,共计资金627.07万元;高龄补助5979人次,共计347.53万元;医疗救助590人次,共计资金195.78万元;临时救助4091户次15171人次,共计资金638.67万元。   

6.抓实生态扶贫。2016年以来,选聘生态护林员126名,对公益林进行管护工作,投资600万元实施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5000亩,投资108万元实施陡坡地治理900亩,受益建档立卡户794户2682人获得种苗和生活补助;以菖蒲塘搬迁集中安置点为主,完成太阳能热水器安装185套,补助资金18.5万元。  

(四)抓实基础夯实围绕村级达标退出标准,按照全镇脱贫攻坚路线图和村级施工图规划,扎实推进补短板项目建设,2018年项目库争取资金(政策性补助资金)5925.9355万元,2019年项争取资金(政策性补助资金)9091.5037万元,2020年巩固提升项目争取资金(政策性补助资金)7648.4826万元,一大批道路设施、人居环境提升、危房改造、活动场所、壮大村集体经济等项目相继竣工,贫困村退出硬件标准全部达标。  

1.道路交通方面。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279.43万元,实施农村道路建设19条59.74公里;投入资金31.137万元,对农村道路实施安全防护工程。投资100万元,架设太阳能路灯273盏。  

2.电力提升方面。2016年以来,实施了4批次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重点实施贫困村退出电力配套设施整改项目,实现村村通380伏动力电,户户通220伏照明电,通电率达100%,一户一表改造率达100%。  

3.饮水安全保障。2016年以来,全镇累计投入资金1814.46万元,实施农村饮水提升工程34项,饮水安全全面达标,供水保障率达100%。  

4.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全镇累计新建或改造村组活动场所15个,14个村(社区)实现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全覆盖。严格落实《施甸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使用管理办法》、《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管理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了活动场所值班制度,采取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专人”管理模式,基层活动场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5.网络服务保障。积极实施“村村通”、“户户通”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提升网络服务质量,全镇所有村委会、小学、卫生室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全部覆盖达标。  

6.教育设施建设。2016年以来,全镇学校建设项目19个,投入资金4519.04万元,其中浦发项目1个,完成投资1260万元;全县义教均衡发展于2018年12月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7.村级卫生室提升。累计完成投资468.16万元,新建村卫生室8个;投资13.5万元,修缮改造村卫生室3个,全镇行政村卫生室全部达标。  

8.人居环境整治。围绕提升村庄人居环境Ⅰ档标准,着力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投资1986万元,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道路建设41.2768万平方米;投资77.5万元,完成大庙、响水污水处理建设项目;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387座,已拨付资金50.23万元;投资96万元,新建改造卫生公厕12座;投资18.11万元,完成院场硬化2.67万平方米;投资800万元,建成农村垃圾热解气化处理厂1座;投资8万元,建成袁家村垃圾热解气化炉1座。  

(五)强化示范引领,抓党建促脱贫    

一是夯实阵地建设,筑牢堡垒带脱贫。坚持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部署同推进,建立镇、村、组“三类书记”抓基层党建促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清单。大力实施“争先锋筑堡垒助脱贫”行动,组建党员突击队14支,培养双带党员66余名。坚持把整治“村霸”与强化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结合起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4个。深入开展“一支部一堡垒、一党员一先锋”系列活动,全面推行村民小组党支部“五个必须”,推动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二是充实干部队伍到基层,优化力量抓脱贫。全镇党员干部放弃节假休息日,坚持“5+2”、“白+黑”,以愚公移山之志、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全力攻坚。2016年以来,共有帮扶单位9个,派出34名工作队员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共有495名党员干部参与甸阳镇 “挂包帮”工作,开展“转走访”47808余人次。着力推进全镇党员牢固树立先锋模范意识。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参与产业从“要我富”变成“我要富”,拆除危房从“不愿拆”到带头拆。三是注重资源整合,“党建+产业”促脱贫。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方向,依托天知椒产业项目,大力实施造血工程,探索土地流转服务、整合闲置资源、项目资金入股等多种模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我镇花椒产业发展探索的“4411”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被选定为先进典型案例向省级推荐,五福村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在全市交流推广。  

(六)“破疫突围”被动变主动。    

2020年1月24日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成立了新冠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辖区内温泉场所、游乐园、网吧、文娱场所、老年活动中心等有序暂停,及时叫停农村自办宴席95起,地毯式排查24145户,医学隔离来施人员1257人,确保了辖区内无确诊病例发生。2020年2月16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关于当前疫情形势和做好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我镇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思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一是2月17日解除辖区内所有疫情防控检查点,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必需物资正常供应;开通农产品销售出施绿色通道,确保了物资能进产品能出,把群众受疫情影响降至最低,全镇两青作物实现了零滞销。二是开通离施健康证明服务窗口,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开具健康证明5484份,根据县级统一安排采取点对点投送劳动力等方式,确保外出务工人员有序返岗,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两个不低于”目标。三是积极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完善疫情防控措施,鼓励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确保完成年初既定目标。  

(七)抓实脱贫成果巩固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对百日攻坚行动和百日提升行动的要求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保障情况补齐短板,着力在克服疫情影响稳岗就业、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后续帮扶上下足功夫实现产业扶贫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并设立服务中心和基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成效明显,菖蒲塘安置点建成农产品交易中心一座、养殖小区一个,正在建设菖蒲塘冷链物流中心和花椒分拣初加工中心、甸头易地搬迁养殖小区,并在菖蒲塘安置点成立党支部、工会组织、自治委员会,在县城小高层安置点组建幸福社区,力增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目标。二是坚持“扶志”和“扶智”并重,坚决克服“等靠要”和“不劳而获”思想,结合“三讲三评”和“交心谈心户长院心会”等形式,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动全民参与,讲好脱贫故事,感化教育群众感党恩;通过讲好身边脱贫致富人的故事引导群众增强自立自强意识  

 (八)抓实反馈问题整改    

甸阳镇中央、省、市脱贫攻坚督导反馈问题合计108个,其中:市委督战组3月份交办问题15个,市委督战组4月份共交办问题8个,市委督战组6月份共交办2个问题,中央、省、市及成效考核反馈问题83个,已全部完成整改。  

三、经验典型    

(一)小花椒做成脱贫攻坚大文章。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甸阳镇围绕“群众想干什么产业,就因地制宜发展什么产业”的思路,以五福村为示范点,全镇发展花椒种植11000亩,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带动农户达3000多户,其中建档立卡户960户,2020年实现效益500亩,实现产值约80万元,小花椒做成了甸阳脱贫致富的大文章。  

(二)人饮保障助力产业发展。家村属深度贫困村,地处甸阳镇西南方,是甸阳镇最为偏远的山区村,有8个村民小组401户17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653人;因受地质条件的限制,袁家村地域内没有修建水库的条件,从而出现雨天水往低处流,晴天高处水难求的困境。甸阳镇高度重视,争取项目资金426万元,全面实施了袁家村人饮提水工程,采取“水池+泵站”两级提水的方式,将水从垂直高差593米的谷底提至羊水井村民小组,彻底解决了袁家村群众吃水难的问题,并带动生猪存栏800多头,新增肉牛存栏60多头,投资264万元的袁家肉牛养殖小区正在建设。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少数群众期望值较高,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满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对当前的扶贫政策有较高期望,因满足不了过高要求而存在不满意的情况。  

二是极少数群众担心脱贫后扶持会减少,存在不如实反映真实收入、对已享受政策不认可的问题。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压实责任,攻坚合力再增强。继续落实好“1+N+N”责任体系,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凝聚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和正能量。要抓实抓好挂包帮和舆论宣传工作,深入开好群众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实在在解决好群众关心关切的困难和问题。  

(二)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结合产业、就业和小额信贷扶贫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为群众发展谋出路,重点推进养殖小区、冷链物流、扶贫工厂等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吸纳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发展产业。同时,积极组织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有序组织劳务输出,特别是鼓励省外务工。关注好搬迁群众的后续生活保障问题,完善安置点公共设施配套,最终实现搬到下来、留得住、能稳定生活。  

(三)推进扶贫与扶智、扶志工作相结合。加大农村劳动力再培训力度,提高职业教育就读学生率和技能型劳动力输出率,让贫困群众掌握增收“一技之长”。坚持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相衔接,以身边人和身边事为例,通过党员谈认识、干部讲政策、群众说变化,进一步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树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营造起为施甸发展点赞、为脱贫攻坚点赞、为幸福生活点赞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健全机制,社会治理再提升。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为目标,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特别是发挥好村规民约的作用,实现森林有人管、水电有人管、公共卫生有人管、纠纷矛盾不出村的目标。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和沪滇合作资金支持,实施一批道路设施、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发展项目,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