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530521000000-30/2016-0407077 发布机构 施甸县公安局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发布日期 2016-04-07
文号 浏览量 17
主题词 其他
施甸县公安局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础

 

编者按:在10月22日施甸召开的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现场推进会议上,施甸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鲁少霖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作交流发言,施甸县创建的由旺镇、仁和镇勒平村、山邑小学、兰溪苑小区等道路交通安全建设示范点,受到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唐云泽和省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刘新春的高度肯定,要求各县区积极学习施甸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民意引领”,增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当前交通事故多发、交通安全形势严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交管工作。现将施甸县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础经验整理如下,供各地学习借鉴。
施甸县公安局以文化建设为抓手
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础
今年以来,施甸县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讲话精神,以问题为导向,以民意为引领,以打造具有施甸特色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为抓手,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础,交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市公安局的高度肯定。
一、推进“三化建设”,发挥公安交警职能。 一是推进交通管理工作一体化。 施甸县局构建以公安交警为主体,多警种联动协作整治的工作格局,以“三严三实”的精神和“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作风,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基础,全局交通管理工作“一盘棋”模式健康发展,取得了交通事故、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三降”和查处交通违法“一升”的良好效果。二是推进派出所交警中队建设规范化。为解决施甸县驾驶员和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农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公安交警队伍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施甸县局从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交警中队正规化建设,不仅最大限度地加强了交警对辖区路面秩序的动态管控,提高了见警率、管事率和防控率,同时还达到了交通管理和治安管理互促共赢的目的。1-9月,施甸县局派出所交警中队平均查处交通违法行为998起,排名全市第一;各派出所交警中队在道路查违过程中,破获各类案件33起,其中,姚关派出所中队破获万克毒品案2起,缴毒20910克。三是推进交管惠民警务常态化。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施甸县局以民意为导向,以“十大惠民”行动为抓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主动加强警民关系建设,提升执法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行警务回访工作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走实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今年来,施甸公安交警共开展各类便民服务21次,为群众办理业务43255次,服务群众57339次。
二、借助“四种力量”,加强工作协调统筹。 一是借助党委政府力量,加强工作组织领导。 施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推进全县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施甸县局根据行业特点和工作职责,准确分析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认真查找总结全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不同路段、不同时段的规律和特点,积极建言献策,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主动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二是借助社会资金力量,实现多方互惠共赢。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得到县财政大力支持的实际。施甸县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引入包括通信、保险在内的社会资金支持,解决了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道路交通安全深入人心,在“两个防控”体系建设中找到了新方法,走出了新路子。今年以来,施甸县共筹集社会资金24.83万元投入到交通文化建设中。三是借助村组资源力量,夯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础。施甸县局积极将交通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推向基层,将工作重心放在村组,加强对基层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治整改力度。同时推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6+2”工作模式,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今年被市新农办和市公安局在全市推广。四是借助基层群众力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针对传统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方式单一、覆盖面窄的问题,施甸县局主动拓展宣传新思维,搭建宣传新平台,开辟宣传新渠道,积极发动基层群众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通过组织群众主动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积极主动参与交通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树立“五个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善洲林场:红色基地的“蓝色守望”。 由交警大队设计制作、县大地财产保险公司投入资金,在进出善洲林场的道路两侧加装宣传广告牌15块,并将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标语加挂在沿路的警示标志下方,实现了警示、提醒、劝谏多功能于一体,丰富了红色善洲基地的警示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二是荷美山邑: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试验田”。交警大队在旅游景区成立警务执勤点,加大旅游景区道路巡逻防控;在野鸭湖景区“山邑人家”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文明“示范之家”建设;组织布朗族群众成立了民俗艺术表演队,扩大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覆盖面;此外,该村主动争取,建成了全市第一条村级单向通行道路。三是甸阳兰溪:率先推出户籍化管理。按照“一幢一卷”的要求,对该小区业主车辆信息进行收集归档管理;推行“三员”代办机制,基本实现了居民足不出户办理相关交通业务;开通平安施甸“365”施甸交警微信群、施甸交警交通安全员微信群,最大限度为群众服务。截止目前,共为该小区群众提供交管服务4000人次。四是仁和勒平:“6995”平台筑牢交通安全救助基础。该村通过“6995”平台,不定期向全村群众发送涵盖农业生产、法律宣传、交通消防安全等各个方面短信息,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今年以来,该村共通过“6995”平台发送信息224000余条。五是由旺银川:民俗与道路交通安全的融合。银川花灯艺术小组将道路交通安全文化与民俗文艺节目完美的融合,《学交规守交法》为代表的多出花灯剧目,演出8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460人次。
四、打造“六种文化”,提升工作实战效能。 一是打造灯杆文化。 以基层各村组路灯杆为平台,设计制作了具有村组特征的灯杆宣传牌,提示和警醒过往车辆、驾驶人及行人遵章守法、文明行走。目前,全县共设灯杆宣传牌89余面。二是打造橱窗文化。在村委会宣传橱窗中专设两个橱窗用于交通安全内容的宣传,向群众展示日常的交通法律法规、车驾管业务办理以及交通事故案例等,建立交通安全宣传与教育的固定阵地。截止目前,全县共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橱窗共30面。三是打造墙体文化。由各村组组织人员,在村级干道沿线墙体进行以道路交通安全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以最直观、最通俗易懂、最接“地气”的方式,创新交通安全宣传形式。截止目前,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墙体绘画、标语已超过40余幅。四是打造广播文化。交警大队牵头先后在善洲林场、姚关镇山邑村、仁和镇勒平村设立了交通安全广播宣传站,外聘林场、村委会工作人员为义务广播宣传员,定期定时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并制定完善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五是打造书报文化。在各个村内图书室专设道路交通安全书报陈列架,供村民取阅,并由村组定期组织群众到图书室开展交通安全读书活动,提高广大村民交通安全意识。截止目前,全县已有139个村建立了村级图书室,共陈列交通安全书报560份,组织交通安全读书活动8次,参与群众3680人次。六是打造垫醒文化。针对保永线、施七线平交路口众多、交通安全隐患较大、交通死亡事故多发的特点,施甸交警牵头在各事故多发路段平交路口支垫总长约1000余米的减速垫和36块交通安全提示牌,有效遏制死亡事故多发势头的同时,通过减速垫的震荡, 使驾驶员得到一次“入脑”的安全提醒。设置减速垫半年多以来,由旺坡脚路口、施孟公路城区路段近三年年均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从3人、7人下降为1人、0人,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