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14-6-11_B/2018-0712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教育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8-07-12 |
文号 | 浏览量 | 45 |
施甸县王国光校长入选“2018马云乡村校长计划”
马云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7月4日正式发布“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寻找并助力有领导力的乡村教育家。他相信一个校长能深度影响一所学校,校长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思想决定学校的教育文化,校长的管理能力决定学校的教学成效,校长的领导力决定学校的氛围和活力。今年我市施甸县水长乡中心学校校长王国光为候选人之一。
王国光校长在其自我介绍中这样写到:
我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虽然都不识字,却坚持要我读书。父亲顶着生活的压力和经济的困难,靠微薄收入坚持供我和三个哥哥上学,弥补他生命里没有读书的遗憾。大哥是在生产队靠争公分的耕读老师,母亲常唠叨:“好好读,长大了像你大哥哥一样当老师”,我默默地记在心里,中学报考志愿,我知道家庭困难,读高中无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师。
1991年,师范毕业的我,被分配到水长乡最偏远的兵斗小学。当时学校条件极其艰苦,让我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落差。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和校长的鼓励,使我决定通过努力尝试改变这样现状。于是,我说服了校长开设了孩子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体育课、音乐课……一年结束,孩子们小小的进步,让我初尝成功的喜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开始植入了我的心田,也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力所能及的为农村教育、为农村孩子的成长去努力、去尝试。之后几年里,乘担过小学所有学科的课程教学工作,担任过班主任、教导副主任、教导主任,管理过全乡的项目建设、统计、人事等工作,我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终于取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1998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病休了一个学期的我,重新踏上讲台,面对孩子的笑脸,那种狂喜的心情至今回想起来依然是那么激动。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为家乡教育尽心尽力。
2004年,时逢施甸县教育改革,我竞骋为水长乡中心小学校长。中心小学是所成绩还算不错的学校。我在想:除了分数,我们还能给孩子什么?学校如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经过思考,我决定和教职工一起,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兴趣,培养习惯、培养能力。“坚持习惯培养每日遵常规,兴趣小组每周两活动,德育教育每月一主题”。通过实践探索,孩子们习惯好了、兴趣广了,更爱学习了。
十一年来,我不断总结,把中心小学的成功经验在全乡因地制宜加以推广,不断学习、探索实践,主要做了几项工作:
一、调整布局改善条件,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征得上级部门的同意,对质量低下的校点按照区域进行整合。10年间,把16个小学校点整合为4所完全小学,把水长中学争取为长期保留学校,创建了5所幼儿园,把乡内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从6岁提前到3岁,在县内率先实现了学前教育入园率达100%。同时,多渠道争取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目前,全乡所有中小学达到了“四有一通”即有标准的教学设备、有学生宿舍、有餐厅、有厕所浴室,率先在全县实现了网络班班通,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乡内教育均衡。
二、培养教师改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采用“培、改、研”的方式。“培”——培养教师,通过“培训提高、展示汇报、教学竞赛、结对帮扶”的形式,力争3年把新教师成为成熟型教师、5年把成熟型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开展“3个一”工程,即每年一次新教师汇报过关课、一次课堂教学竞赛、一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团队全员培训。“改”——改革教学。我带头推行教学改革,带领教师出省、出县、出校门,到课改实验成功的学校,考察观摩学习博众取长,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构建“轻负担,重效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研究。要想提高质量就得研究教学。
三、丰富活动培养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来说,兴趣比什么都重要。我坚持把“立德树人,兴趣育人,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与落脚点。我号召学校校长、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和老师的特长,为孩子们开设了劳动、中药材种植、泥塑、刺绣、剪纸、武术、花灯、合唱、舞蹈、葫芦丝、书法、英语、阅读、作文等二十多门课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一技之长。
四、链接外部激活资源,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农村孩子视野狭窄、思想封闭、知识单一,胆小怕事,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仅依靠现有的资源是很难做到的,得靠外界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为了拓宽孩子视野,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千方百计寻求资源引进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