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14-6-11_B/2018-0301001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教育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18-03-01 |
文号 | 浏览量 | 1 |
施甸县2017年教育工作总结及2018年
工作要点
一、2017年教育工作总结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全县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了施甸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县教育工作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基本情况
2017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25所,其中:幼儿园95所,小学109所,初级中学15所,完全中学3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51789人,其中:幼儿园(含学前班)9771人,小学22370人,初中12042人,普高4811人,职业高中2722人,特殊教育学校82人;在职教职工3511人,其中:专任教师3345人,职工166人。校舍占地面积185.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3.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0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万平方米。
(二)工作进展情况
1.优先发展意识更加凸显。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全力支持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多次听取教育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县级四班子和衷共济,全方位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健全了县级领导、部门挂钩联系学校等制度,全县26名县级领导和79个部门分别挂钩联系中小学,着力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健全了政府及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尤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安排教育专项经费1000万元,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兑现教育教学质量奖金420余万元,将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部门、乡镇绩效考核,实行乡镇教育考核末位表态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尊师重教的氛围逐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均衡。一是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全县幼儿园总数达到95所,比上年增加7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82%,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管理得到加强。先后制定出台了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案和“控辍保学”方案,完善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成立了“控辍保学”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全县及学校辖区“控辍保学”工作,要求各学校每月上报控辍保学情况,同时,加大控辍保学宣传力度,印制了《教育扶贫政策简介》2.5万余份下发至各乡镇、各村、各学校。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4412人(小学22370人;初中12042人),小学净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20.83%,建档立卡户子女无辍学。2017年退出贫困的6个村,共涉及3114户,小学适龄少年儿童693人(其中:建档立卡227人),在校生693人,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建档立卡适龄少年儿童零辍学;初中适龄少年儿童453人(其中:建档立卡153人),在校生501人,毛入学率110%,巩固率100%,建档立卡适龄少年儿童零辍学。三是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普高招生完成1935人(县内1583人,县外352人),中职招生完成1533人(县内977人,县外556人)。四是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民族教育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特殊教育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现有师生101人;全县共有姚关心蕾幼儿园、飞雁幼儿园、蓝天幼儿园,仁和幼儿园和水长园区阳光幼儿园(新审批)等5所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校10所。五是德育工作扎实开展。着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明单位、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创建工作。5所学校荣获市级文明单位,5所学校入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学校,14所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积极组织开展“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彩云杯”“云外杯”“腾飞杯”“砥砺奋进的五年”、健康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800余名师生在比赛在获奖。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已全面开班,共20个班2954名青少年参加了舞蹈、美工、美术、书法、钢琴、经典阅读、幼小衔接、写作、趣味数学等9个专业培训,有效践行了德育工作。成功举办了“弘扬校园传统文化,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校园文艺周活动,3000余名师生参与演出,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完成项目投资3.5亿元,新建(修缮)校舍10万平方米。学前教育、全面改薄、高中改善办学条件等项目全面实施,木老元中烟教育园区、善洲思源实验学校、全面改薄、第二期学前教育等项目顺利推进,县实验中学、县二小、县二幼、县职教园区等建设项目稳步推进。采取“一次采购、分期付款”的方式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5800余万元,为各中小学、幼儿园装备了一批标准化的实验仪器、桌凳、图书、计算机、音体美教学等设备,预计2018年3月底装备完成。职教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了总体规划,签订了代建协议,征收土地300亩、流转100亩,园区18米主干道路已开工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已到位770万元,已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2月底竣工。
(四)教育扶贫措施更加有力。一是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为重点,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要求,率先在全市实行贫困学生异地就学补助政策,惠及学生425名;严格落实各类惠民政策,健全完善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资助体系,发放各类资助资金8000余万元,惠及学生6.3万人次;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604万元,惠及大学生2276人;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滇西实施方案(2017-2020年),实施中职招生协作兜底行动,动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两后生”175名到东部接受中职学校教育。确保初中毕业后无因贫影响继续接受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毕业后无因贫影响继续接受大学或高等职业教育。二是完善控辍保学双线目标责任机制,要求各学校及时找回辍学学生依法组织未入学和辍学学生入学返学,对尚未入学和已经辍学的适龄儿童少年进行精准识别,“一人不漏”地劝其入学返学。同时,建立学生到校跟踪监测上报制度,对学生巩固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监测的重点,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户子女共11272人,其中:小学7150人,初中4122人,无一人辍学。
(五)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四有”人民教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2017年共招聘新教师56人,为全县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国培、顶岗置换、短期培训、城乡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继续教育、西安交大挂钩帮扶等形式,各类学校培训教师4000余人次,广大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共有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1人,新增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81人。继续严格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采用县域内、片区、乡镇辖区校际间交流模式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17年,调整校(园)长共66名、教师156名,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53名;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1990.85万元,惠及教师3551人。
(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教育管理路子,充分挖掘各种办学潜能,出台了加强德育、教学常规管理考核等制度,强化对中小学校长的管理、考核和评价,优化教师队伍管理环境,学前三年入园率、小学和初中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等指标保持平稳增长。中考全县实考3711人,最高分569.2分,545分以上79人;高考全县实考1547人,上线率84.55%,本科上线率24.05%,一本上线率为3.88%。
(七)作风建设更加扎实。全县教育系统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把转变工作作风、解决难点热点问题贯穿于学习教育的全过程;严格落实《县直校园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落实。认真受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做到有访必接,有件必复,有案必查,重点查办了违规收费、乱补课、教师职称晋升弄虚作假等问题,共开展专项检查3次,受理群众信访17件,办结完成17件,信访办结率达100%,营造了教育良好氛围。
(八)安全工作更加有力。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配合各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开展了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学校安全应急演练及安全保卫、强化交通消防食品安全等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共开展应急演练800多次,参演学生20万多人次,创建市级平安校园2所、省级平安校园1所。全县各类学校无重大影响社会稳定、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重大传染性疾病、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在全县教育整体发展上,办学条件仍需改善,教育投入和经费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仍显不足,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有待优化;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二)在各乡镇教育发展上,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较为突出,大班额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三)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上,学前教育、普高教育和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保教质量水平不够高,普高教学质量不高,处于全市末位,职业教育特色与吸引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依然存在,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的攻坚之年,全县教育系统将紧紧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扎实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9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全面抓好氛围营造。落实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主体责任,定期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宣传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落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强化社会、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教师敬业、学生努力、家长支持、社会关心的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二)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围绕“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要求,落实好教育投入机制、加大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等方案和贫困区域学生异地就学、提高贫困生就学补助、降低录取分数线、对木老元及摆榔乡初中阶段学生给予交通费、生活费补助等政策措施。同时,落实好“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区域学生异地就学补助、降分录取及学前到大学资助等政策措施,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全覆盖,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以上,完成县一中迁建及全面改薄项目库近8万平方米校舍建设投入使用;提速建设职教园区、木老元中烟教育园区、善洲思源实验学校、摆榔乡中心学校扩建以及26所中小学国开行、浦发行基金等项目,启动县实验中学、县二中、县二幼建设;投资5800余万元,解决中小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及多媒体设备配备问题,计划2018年3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抓实“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并落实县长、乡(镇)长、村长、教育局长、中心学校校长、学校校长等“双线”“六长”“控辍保学”责任体系、学生辍学监测报告和劝返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责任书,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动、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等多管齐下,形成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五)全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抓住国家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机遇,推进“一村一幼”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现代管理、学生关爱“五大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100%。启动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坚持“以乡推进、校校达标”的原则,促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顺利通过国家、省市督导评估。增量提质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加快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向县城集中,完成县一中迁建,启动实验中学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以上。着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集科研、实训、创业、就业为一体的职教园区建设,紧密结合施甸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和一、二、三产业布局发展,设置畜牧兽医、特色种养殖、旅游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蓝莓、软籽石榴、中草药种植等课程,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让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实现就学就业。
(六)全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任教师,稳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和师生同考试制度。着力改善教师的年龄、学历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继续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省级培训”等项目,抓住西安交大挂钩扶贫施甸县机遇,多管齐下提升校长、教师素质,每年培训校长、教师4000人次以上。
(七)抓教研教改。加强教研工作,坚持抓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组织搞好教材、教法调研,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采取听课、评课、会议讨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加大对“两考”的考前复习指导工作,提高复习效率,每学年实行1-8年级学生全县统测、统改、统评。同时,健全完善全县统一的教学常规考核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八)全面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加强安全法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隐患排查整改、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三防”建设等工作,落实学校安全防范各项措施,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安全演练4次以上,每年创建省市级“平安校园”2所以上。
(九)全面抓实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开展教育“减负”、中小学教辅材料、校服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专项督查,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营造教育良好氛围。
施甸县教育局
2018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