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88-8-/2019-0508002 发布机构 施甸县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目录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发布日期 2016-11-22
文号 浏览量 13
主题词 其他
施甸县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主要工作部署情况报告

施甸县2016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主要工作部署情况报告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不利局面,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县委十届六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及中央、省、市、县委各项决策部署,以开展“两学一做”、“挂包帮、转走访”活动为契机,聚焦精准扶贫,全面落实“四化五加强”工作措施,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统筹推进特色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国际化互动发展,全力以赴抓投资、谋产业、扩融资、稳招商、强工业、促消费、惠民生,上半年经济运行良好,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一)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根据省22项和市36项稳增长政策措施,及时成立了稳增长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并结合实际制定了32项稳增长措施,及时研究制发了促进投资、消费、外贸平稳增长,促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较快发展,促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保障民生等系列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见,及时召开部门会议进行研究和安排部署,按职能由政府组成部门牵头制定符合施甸发展的工作落实方案。2016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3亿元,增长11.8%,与上年同期持平,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比重为18:30:5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04.46.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8.1%37.5%54.4%

(二)产业发展协调同步。一是农业生产稳步推进。依托万家欢、蓝心农业科技、大本事等龙头企业,加快实施怒江、枯柯河流域、高寒山区和坝区农业产业带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逐步改善,千亿斤增粮工程完成投资1400万元;糖料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完工;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完成总投资的55%。农业总产值完成7.2亿元,增长5.8%,实现农业增加值3.9亿元,增长5.3%,小春粮食作物产量4.25万吨,增长5.1%;油菜籽产量2556吨,比去年同期下降8.66%;大春作物播种50.6万亩,烤烟种植11万亩,甘蔗种植6万亩,蚕桑新植3509亩,桑园总面积4.55万亩;肉类总产2.8万吨,增长11.1%。二是工业经济增长快。工业短板逐步补齐,华兴园区完成非电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32万元,入驻华兴园区企业有10户(建成投产3户、在建4户、协议签订待建3户),蓝心农业科技、康宏农业公司等水长工业园区水长片区外建设项目完成非电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新引进盐肤木万吨植物醋等4个生产性项目。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亿元,增长13.9%,居全市第一位,每月增速均高于全市,比全省1.5%的平均水平高12.4个百分点,比全市12.2%的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稳中趋好。千亩温泉文化广场启动建设,温泉契丹古镇、佛泉小镇等温泉体验区投入运营。红色文化游、原乡温泉游、契丹史探游、民俗风情游持续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亿元,增长11.9%,于全省11.9%的平均水平及去年同期和年度预期目标持平旅游业平稳发展,接待游客总数达41万人,增长65%,实现旅游收入达3.9亿元,增长135%,较去年同期提高75个百分点。

(三)固投工作扎实推进。编制了施甸县三年滚动投资计划、施甸县“十三五”项目集群规划、专项建设基金三年滚动项目库、“五网”基础设施项目库。以多方式合作建设为融资平台,建立了“五网”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导入机制。全力推进省市“四个一百”、“五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召开县委全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了34项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事宜;制定了施甸县2016年县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及重点产业实施方案,36名县级领导将挂钩重大项目77项;全面落实责任目标考核机制,下达了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考核任务,将103亿元分解至24个县直部门,乡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69亿元分解至12个乡镇。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增长75.4%,居全市第一位,比全省18.3%的平均水平高57.1个百分点,比全市31.2%的平均水平高44.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去年同期和年度预期目标8.315.4个百分点,完成跨越发展目标102.5亿元的53.7%

(四)融资引资不断加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政策发展趋势,紧紧把握国家投资方向,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抢抓政策性银行融资机遇,创新融资平台管理,汇集优势资源、资产,不断增强融资平台公司实力和融资能力。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变化,注重选商引资,加强对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查,继续落实“一把手”挂钩联系项目招商责任制和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机制,新签约项目10个,协议总投资30.3亿元,引进市外到位资金42亿元,增长50%,低于去年同期10.9个百分点,与年度预期目标持平,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56%,居全市第一位。

(五)财政金融稳健增长。一是财政收入逆势回升。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3.7亿元,同比增收0.42亿元,增长12.5%,较去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低于年度预期0.9个百分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4.4%;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7亿元,同比增收0.4亿元,增长17.2%,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1.9%,较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高于年度预期0.3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存贷款增长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2.845.2亿元,分别增长51.4%42.4%,均高于年度预期和去年同期,且超前完成年度预期目标。

(六)民生事业稳步改善。累计投入民生资金9.77亿元,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4%。坚持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全面改善民生,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全县2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全面启动建设,实施以万家欢集团、大本事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和“三百”工程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100多户增收脱贫。争取到各类扶贫资金1.3亿元,解决了0.75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324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568元,增长11.8%。开发就业岗位2839个,完成全年计划3900个的72.8%,新增就业1162人,完成年度计划3000人的38.7%;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3.72%,控制在4.3%以内;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27万人次;“贷免扶补”资金发放3170万元。新农合运行水平进一步提高,补偿47.8万人次,补偿资金6922.8万元。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今年以来,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企业经营困难、重大项目支撑不足、财政增收乏力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交通短板、产业短板、医疗教育短板、体制机制短板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增长目标,任务艰巨,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增长后劲不足。受市场需求不足、水泥和冷冻蔬菜等主要工业品价格回落影响,企业产销率下降、库存上升,经济效益下滑,加之,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产业规模小、发展不足,短期内无法形成增量,严重制约了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县内工业项目少,缺乏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规模企业培植难度较大;新能源发展不平衡,光伏、风力装机分别达到60兆瓦、48兆瓦,占清洁能源总装机的81.5%,水电装机占比较低;弃电情况十分突出,风电弃电率达13.7%,光伏弃电率达26.8%。全县21户规上企业有6户工业增加值是负增长,占比接近3成。

(二)项目投资支撑不足。大项目、好项目依然缺乏,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仅占投资比重的50 %左右。从投资结构上看,工业项目、生产性项目较少,项目投资多为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或不能明显促进产业发展,形成带动作用。从项目前期工作上看,各部门研究国家、省、市政策导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不够,工作思路、办法不活,重大项目策划、包装工作滞后;项目服务意识不强,审批效率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导致了重大项目推进慢、专项建设基金争取难、中央预算内项目开工滞后等。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各类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规模偏小,设施落后,布局不合理。特别是县人民医院住院床位490张,实际开放床位545张,十分拥挤。就学难、就医难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源结构单一,收入总量小,质量不高。施甸县工业基础薄弱,税收主要来源于烟草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性企业税收贡献很少,增长主要依靠非税收入拉动,由于非税收入78%为成本性支出,严重影响收入质量。加之“营改增”税制转换,征管改革不断深入,县内税源结构单一等导致税收减收,并且无现实可替代税源,税收增长无后续支撑。而今年中央和省级出台发放临时补贴、调整警衔津贴标准、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调整退休人员退休金等新增刚性支出政策较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公务用车改革、职工住房补贴等支出缺口较大,收支矛盾突出。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在今年余下4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将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贯彻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五大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五大措施”,围绕打造“东方国际慢城”、年度目标精准用力,围绕存在问题精准发力,突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狠抓争资融资和招商引资,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着重做好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抓实投资增长。是抓前期,认真研究和把握国家、省市政策导向,进一步转换思路、对接政策、拓宽视野,积极谋划一批前期项目。加强汇报衔接,做实、做大、做精项目包装和推介工作,不断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并以重大建设项目库为基础,做好年度投资计划、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和“十三五”集群规划的衔接,统筹谋划好入库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抓好通用机场、国道G555线隆阳至施甸公路、滇西抗战江防线旅游基础设施、园中园建设、华兴工业园区道路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二是抓开工,重点抓好热带水果观光庄园、S41维(西)永(德)高速公路隆阳至施甸段、中医院等新开工项目,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发挥投资效益。三是抓推进,加快推进温泉契丹古镇、红谷田水库、县一中搬迁、养老服务中心等建设项目,有效支撑投资增长。四是抓竣工,实施项目“倒逼机制”,力争善洲水库、龙门口水库、姚关镇三孔桥至酒房乡清水塘公路等项目尽快建成,形成实物工作量和增量。五是抓管理,全力破解项目审批难、落地难、融资难、开工难、验收难等问题,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建设。抓好省市“四个一百”、“一带一路”、“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促新建项目早日开工,在建项目加快推进,竣工项目早日投产,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健全完善县级领导挂钩重大项目责任目标考核责任制、重大项目联动机制、重点项目督查检查、投资入库统计月度调度工作机制,确保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的目标任务。

(二)抓实产业发展。一是稳农业。抓好烤烟、蔗糖、畜牧、蚕桑、蔬菜、茶叶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抓好秋收作物的种植和田间管理力度,做好气象预警预报工作,防止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确保秋粮丰收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增长。依托怒江大峡谷旅游公司、万家欢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怒江流域、枯柯河流域、高寒山区和坝区农业产业带建设,发展好保山猪、黑山羊、绿壳蛋鸡,加快蓝莓、软籽石榴、苹果等特色经济林果种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糖料基地二期工程、千亿斤增粮工程等在建项目实施;争取实施摆榔乡小白龙、小龙潭片区和木老元营盘山、下木老元片区及旧城、旧寨片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确保农业总产值增长7%以上。二是推工业。进一步补足工业短板,全面加快华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23个项目在华兴片区落地。推进保山工贸园区“施甸园”建设,启动园区设计、规划、招商等工作,确保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01日园区内道路建设必须开工、收储土地500亩、年内至少招进1户企业入驻”的目标。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建设困难,做到“一企一策”帮扶,鼓励企业扩产促销,落实好“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作,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用到实处;积极做好银企对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做好“两上”企业培育工作,对拟培育企业进行重点监测、重点服务,协调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重点申报三峡新能源、昊宇建材、施甸大酒店、千里马汽车经营城、鹍鹏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5户争取年内申报入库。围绕光伏扶贫,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开发,抓好万家欢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康宏黑木耳深加工、蓝心冷链物流中心配套泡沫箱、“至善酿美”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加工等项目建设。力争工业增加值增16%以上。三是提三产。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与旅游业融合,重点抓好温泉契丹古镇、水墨古村、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125公里江防线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姚关、由旺、摆榔、木老元旅游特色小镇和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千亩温泉文化广场等景点。

(三)抓牢财税增收。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坚持投资拉动,支持产业发展,强化税源培育、税收征管工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17.6%目标。一是强财源。优化税收服务,积极培育新税源,加快华兴片区建设步伐,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企业,努力提高水泥、发电量等产品产量,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工业、城镇、旅游、交通、水利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支撑建安营业税增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积极培植新兴财源。 二是严征管。加大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服务行业和非税收入的征管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按照“抓大不放小”的原则,严格执行税收政策法规,全面开展税源清查,切实加强税收稽查,严厉打击偷税、漏税、逃税、骗税行为,通过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实现税收收入均衡入库、稳定增长。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切实增加可用财力。三是控支出。严格预算管理,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预算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资金下达拨付进度,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做好盘活存量工作,对结转两年以上的资金全额收回县财政统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在事关全县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的“刀刃”上。

(四)抓牢融资争资。牢固树立财政运转靠财资,城市建设靠融资,产业发展靠引资的理念,全力抓好筹资工作。一是加大融资力度。主动对接国家政策,抢抓政策性银行融资机遇,创新融资平台管理,汇集优势资源、资产,不断增强融资平台公司实力和融资能力;积极运用PPP融资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政府性投资项目与民间资本有效对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二是加大引资力度。适应国家宏观政策变化,注重选商引资,加强对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查,继续落实“一把手”挂钩联系项目招商责任制和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机制。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关键措施,提升到推动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继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大力引进企业、项目和资金,全面提升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形成更多的实物工程量。确保年内引进市外国内实际到位资金不低于75亿元,增长50%。三是加大争资力度。认真研究国家和省、市政策发展趋势,紧紧把握国家投资方向,超前谋划,强化措施,引导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省、市、县金融机构衔接,做好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大信贷融资力度,积极研究上级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一般性转移支付政策,做好财政基础工作,力争得到更多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千方百计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五)抓实民生改善。把脱贫攻坚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加收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县一中迁建和善洲思源实验学校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农业技术、汽修服务、电子商务等实训基地;建立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行师生同考试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老年体育活动中心、29个七彩云南全面健身工程,完成公共体育场建设。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创建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区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创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产业转型下岗人员、军队复转人员、失地人员就业,力争全年开发就业岗位不少于3760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少于27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3万人次;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广使用金融社保卡。全力发展好老年人事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大学、老年人健身服务场所,支持老年事业发展,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做好居民生活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惠民稳价作用,完善落实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农民向县城、集镇、中心村聚集,加快契丹温泉古镇、嘉城·阳光广场、中春甸河湾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同时,加大去库存力度,切实解决农民购买商品房时办理按揭贷款困难的问题;搭建库存商品房和二手房信息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促进库存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制定切实可行的棚改补偿方案,加大棚改政策的宣传力度,重点抓好云南省20132017年城市棚户区省级统贷项目(四期)保山市施甸县老城区一中片区、2016年沙坝片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县城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康路、水墨古村、兰溪公园、水墨印象公园等项目建设。

(六)抓好贯彻落实。认真抓好国家和省市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面、真实、客观掌握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实际情况,查找问题,发现差距,深入研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建立“政策清单”,适时组织开展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清查和督查,把推进稳增长一系列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严格工作责任为保障,跟进省、市、县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施,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重大决策实施、重要项目落地、重大资金运作、重点工作落实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对全县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办、考核,建立通报公示制度,确保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用好、用活、用到位,取得预期效应。

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