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46-1-/2019-0528004 发布机构 施甸县姚关镇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19-05-28
文号 浏览量 16
主题词 其他
基层民众法治意识缺失问题应予重视

基层民众法治意识缺失问题应予重视

 

近日,一则昆明市广济村部分村民把罪犯当英雄迎接,涉嫌寻衅滋事犯罪被警方拘捕13的新闻占据各大网站头条,纵观这一出闹剧始末,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基层民众法治意识缺失,这也是当前基层法治建设的一大难点问题,须引起充分重视。总体来看,基层民众法治意识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法不知一方面,由于基层法治宣传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有限,导致基层法治宣传和法律普及形式单一、频次较少、覆盖面窄,难以满足基层法治宣传形势需求,如,姚关镇常住人口39480人,基层普法工作多由乡镇司法所负责,而姚关镇司法所仅有2名职工工作压力较大、宣传成效不显。另一方面,基层民众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大学生和青壮年劳力团体随升学、务工外流,留守基层的老人与儿童获取知识能力相对较弱,加之法律法理知识较为艰深晦涩,进一步制约了民众学法知法的积极性。

二是有法不守。一方面,部分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履职软化,在矛盾调处中片面的追求“调解率”,习惯于“一调了之”“息事宁人”,没有较真碰硬的与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执法不严、违法不惩,助长了“钻空子、找盲区”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基层自治组织自主管理与示范带头作用不显,部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弱化,没有管理好、引领好基层民众守法、敬法。如,姚关镇雷打树村党总支因下设的2个党支部在2018年均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导致该村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滞后于其他村(社区)。

三是有法不用。一方面,基层民众受传统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崇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准则,“轻法、轻诉、重情、重权”的观念固化,日常处理纠纷倾向于找人说和、私了等方式。另一方面,民众选择维权方式存在误区,对于司法诉讼有抵触情绪,特别是涉及到“民告官”诸如土地征用赔偿等问题上更是望而却步。容易造成许多本可以通过法律诉讼、司法调解等法律途径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信访问题,甚至引发暴力抗法等过激行为。如,昆明市广济村10·22”事件涉案人员王某某等人就是因不满“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在广济村征地而非法扣押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辱骂殴打执法人员,造成55名执法人员受伤,30余辆公务车被打砸,构成非法拘禁、寻衅滋事等罪名而被判刑。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以全面普法带动民众学法、知法。充分发挥基层村组干部和“挂包帮”干部作用,加强法治宣传队伍力量,结合设点宣传、文艺汇演、普法课堂、观看庭审直播等方式,以事喻法、以案释法、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基层民众学法、知法的积极性;二是以严格执法带动民众守法、敬法。严格规范执法程序,督促相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坚守真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让遵规守法者吃亏,也不让违法逾规者得利,切实提高基层民众守法、敬法的自觉性;三是以公正司法带动民众用法、崇法。更加突出司法的公正性,让法律在阳光下运行,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基层民众在法律程序、法律案件、法律服务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扭转民众轻法、轻诉”的传统观念,切实提高基层民众用法、崇法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