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46-1-30/2016-0414045 发布机构 施甸县姚关镇
公开目录 其他 发布日期 2014-12-31
文号 浏览量 8
主题词 其他
推进美丽村庄建设 建生态宜居家园

推进美丽村庄建设 建生态宜居家园

走进姚关镇山邑社区,宽阔的进村水泥道路,两旁青翠欲滴的人行道树映入眼帘,风光旖旎的野鸭湖湿地游人荡舟,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依山伴水、整洁的水泥道路阡陌纵横。这个美丽的村庄就是人们将其称之为“迤西小桂林”的姚关镇山邑村。

山邑,山清水秀,风景旖旎,素有高原水乡的美誉。其位于施甸县城南,姚关镇西,距县城约15公里,总面积13.7平方公里,村境有大小山峰81座,火星山,孤峰突兀,可观可游,是保山市攀岩基地,村前山邑河全长3公里,终年长流,冷泉有小白龙等10处,村前有山邑海子,今称野鸭湖。海中礁石突兀,错落别致,四面青山环绕,陆薮交错,夏日荷花盛开,一望未可尽收。不可胜数的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繁衍其间,各种鱼类在海中穿梭嬉游,山水相映,浑然一体。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山邑湿地一派天然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色。远道而来,探亲访友或慕名而来观赏的不少文人墨客,看后,无不为之惊叹,真不愧为大自然神功鬼爷之佳作,奉献给山邑人民如此美妙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姚关镇与时俱进、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提出了“集镇活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该社区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克服重重困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民族、生态及区位优势,在突出民族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镇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自然保护与建设,形成了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将保护湿地,建设生态旅游小镇作为工作重点。目前恢复湿地水域面积3200亩,建成湿地滨湖游览路、自行车赛道、电瓶车游览路、千亩荷花田、火星山攀岩景观区等为一体的“山—田—镇”旅游带。该村也因此借助旅游发展的东风开始发展乡村第三产业,在湿地上种上莲藕,养上鱼、小龙虾,建起了“山邑人家” 、“小花桥”等4家农家乐,以荷叶、荷花、莲藕为原料精心制作荷叶炖鸡、荷包饭、荷叶圆子等农家小吃,这独具匠心的“荷之宴”使客人吃得赞不绝口,意犹未尽。盛夏时节,映日的荷花,畅游的鱼儿,野鸭的倩影,使得泛舟垂钓者、观光旅游者数不胜数。

此外,为积极推进山邑生态、旅游建设和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宜居村庄。山邑村结合实际,加大对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组织人员对村庄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按照村庄的总体规划,对影响村容村貌、乱建乱搭的棚、房、猪栏、牛栏进行清理拆除,扫除了障碍交通、影响村容的竹木。按村规民约,有效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强户外广告治理,环境卫生明显提高。村三委成立监督委员会,工作人员对村组道路环境卫生负责监督管理,确保美丽干净,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清理卫生死角,提升村庄的宜居环境。通过项目实施,村民素质不断提升,该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明显好转。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山邑村三委班子带领村民把文化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认真抓实、抓好,不断为文化发展提供载体,营造氛围。通过组织开展“宜居村庄建设”宣传活动,积极引导村民树立文明新风,增强居民爱护公共设施和讲文明、讲卫生的意识。以老协为龙头,广泛开展文化娱乐和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歌舞、洞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讲卫生、讲文明、树新风、建和谐村庄的宣讲内容融入其中,让村民在欢乐中受到教育,自觉参与到生态宜居家园建设中来。

通过积极开展宜居村庄创建工作,山邑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凝集了人心,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自己动手共创美好家园的意识得到强化,村庄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发展特色更加明显,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文化惠民示范村、云南省魅力乡村。

“施甸老姚关,多彩又神秘呀,野鸭湖畔年猪饭,山邑荷花香…….”(歌曲)

山邑将继续凝聚全村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巩固创建成果,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乘势而进,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风,让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林更绿,未来更加美好!

(本文来源: 作者: ) 责任编辑(作者):admin@adm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