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01525945-3-17_F/2017-0207001 发布机构 施甸县摆榔乡
公开目录 重点工作通报 发布日期 2017-02-07
文号 浏览量 13
主题词 扶贫
摆榔乡整乡推进布朗族整族帮扶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摆榔乡整乡推进布朗族整族帮扶项目

进展情况报告

 

中共摆榔乡委员会  摆榔乡人民政府

(2017116)

 

一、基本情况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是施甸县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也是最为贫困的乡镇之一。全乡国土面积80.7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委员会、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共有1955户、7371人,其中有贫困户749户,1690人,少数民族5186人,占总人口的70%(彝族2791人,占总人口的38%;布朗族2385人,占总人口的32%)。全乡支柱产业主要有烤烟、甘蔗、畜牧、林果业等。2016年预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28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1元;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

自云南中烟对口帮扶摆榔整乡推进布朗族整族帮扶项目全面启动以来,摆榔乡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六个到村到户”要求,以脱贫攻坚为主导,狠抓落实七大工程。截至目前,完成项目建设投资20160.94855万元,其中:安居工程13715.397585万元(中烟资金2016.031585万元,部门整合资金3343.366万元,群众自筹8356万元);产业发展3156.680135万元(中烟资金1923.920135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232.76万元);基础设施2491.12203万元(中烟资金1161.12203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330万元);社会事业保障543.0988万元(中烟资金543.0988万元);素质提升10万元(中烟资金10万元);生态环境保护126.45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26.45);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118.2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18.2万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

(一)安居工程。一是拆除重建634户(特困户3户、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5户),已完工250户,准备开工222户;修缮加固594户,已开工12户。二是坚持“先搬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搬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农户,再搬难以维持发展的农户,最后搬需要改变发展、生活环境的农户的原则,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全乡共规划集镇、尖山罗家山、大中小松林、鸡茨家松林4个安置点,流转土地347亩,已完成测设1:500地形图、地勘、规划修编和施工图设计,已建成安居房204幢,在建21幢,集镇安置点正在回填土方。

(二)产业发展工程。龙头企业引、种养园区领、能人大户带、政策扶持撑的产业立体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紧紧围绕“一环、一区、两带”脱贫战略,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产业扶持项目,建立扶持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精准到村到户机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2项脱贫产业。采取“公司+村(社区)+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已完成万家欢蓝莓、石榴、苹果种植示范基地1270亩,庄园全部建成后,可创造50个长期固定就业岗位,每年可实现务工收入140余万元,加上平均每亩6008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140万元,每年可为群众增加收入280万元;入住大本事公司农户51户、种植食用菌100亩、建设标准大棚60亩、入棚菌棒105万棒,最低收购保护机制确保每棒利润不低于一元,不足一元时由大本事公司补足给种植农户。尖山村全家鸿绿化公司、大中村山茂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鸡茨村春正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运营有序。总投资4503.7万元的“三百”工程正顺利推进,10个养殖小区均已完成规划并实施建设,建成后可带动273户群众发展及脱贫;新建4个林下种养殖园区已入住农户43户(建档立卡户23户),养殖林下鸡5.17万羽,全部建成后可带动269户农户发展及脱贫;新成立的6个专业合作社正在注册中,其中豪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入驻养殖户30户(建档立卡户4户),养殖豪猪400余头。产业项目有效整合,采取自购方式,整合扶贫、民宗项目完成肉种牛引种617头;采取统购方式,供出种黑山羊443只、种母羊171、良种母猪653头。18个扩群项目养殖场已完工,已供出鸡苗53272羽。目前,全乡能繁母猪存栏10头以上的农户2户,猪存栏20头以上11户,鸡存栏1000羽以上有18户、500羽以上有53户。完成新植生切烟500亩、中药材248亩、冬早蔬菜150亩,建成摆榔村、鸡茨村两个烤烟育苗基地700棚。

(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四网建设”齐头并进。路网建设四通八达,完成姚关至摆榔至湾甸四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21公里方案设计;摆榔乡鸡茨至上黑箐至木老元乡姜寨公路和摆榔凹、王所寨、汤家寨等5条村组道路水泥硬化正有序实施。电网改造夯实基础,完成摆榔社区摆榔凹组、尖山村、大中村农网升级改造,建成小白龙蓝莓种植核心示范基地水利电力设施。水网升级确保安全,完成大水沟、小白龙两座小(一)型水库可研和大中水库1.5公里引水管建设;建成鸡茨片区烟水配套和小白龙引水渠改造工程,鸡茨村排灌渠、塘连塘管池工程等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开工建设;启动集镇“一水两污”专项方案编制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编制工作,完成集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土地流转,着力实施大水沟小流域治理项目。互联网基建全面铺开,网络基本实现村村通,乡政府驻地实现wifi全覆盖,各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其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旅游中心集镇规划;大力实施中心学校综合楼、大中和尖山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大蒿整村推进等建设项目。

(四)社会事业保障工程。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应兜尽兜,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双线合一”,共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救灾救助等各类保障资金395.31万元,发放粮食1万公斤。送出两后生再教育47人,其中到保山中专学习35人,到县职业中学学习12人;完成中心学校规划方案设计,完成土地流转21.7亩,已开工建设;卫生院由县人民医院托管并新开设中医科,就诊人次及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摆榔卫生院规划方案设计、项目建设用地得到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做前期规划;摆榔村、大中村、尖山村、鸡茨村村级文化活动室正在施工建设;规划摆榔凹至潭连潭至杨梅水至龙上树至仙人洞至小白龙景区游道20公里,构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1个。

(五)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扶贫先扶智,扶志与扶智并举。创建文明生活示范户、“靓丽庭院”示范户67户。开展各类教师培训150人次;创业培训30人次;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累计培训11960人次;技能培训6850人次。

(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完成里歪岔路口至下黑箐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工程方案设计,完成老黑龙、小白龙水源林地树种替代种植400亩、中央造林试点补贴项目400亩、陡坡地治理349亩、核桃抚育5500亩,兑付公益林补助9.9万元,新聘封山育林及公益林护林员20名(其中8名为建档立卡群众);安装完成太阳能热水器50套;发放节能灶500套。
    (七)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开展“基层党建推进年”为契机,认真开展“善洲故里·扶贫先锋”行动,采取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健全两项机制、夯实三个保障、强化四级示范的“1234”工作措施,促进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工作双落实、双推进、双丰收。开展“走百村、串百家、吃好百家饭、算清‘七笔帐’、搬进幸福窝”、“法治摆榔”、“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宣讲共计90余次。建立健全县、乡、村、户四级公示机制和督查机制,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督查专员任副组长,乡纪委书记等为成员的督查领导机构,对“挂空名”走过场,工作进度缓慢、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督查。建好“双推进”示范点1个、小龙潭党组织活动场所1个, 3个村级活动场所改造完成,成功建立山茂养殖合作社并实现盈利,将40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7名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15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组干部。

四、工作经验及亮点

(一)理顺流程,打造易地搬迁示范点。一是超前科学规划。将易地扶贫搬迁与特色旅游村寨建设相结合,因山就势、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一步到位,在安置点房屋建筑风格上突出突出古朴、自然的民族文化特色,确保50年不落伍。二是打破固有行政区域限制。注重把扶贫搬迁同完善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鼓励农户搬迁至县城、集镇、中心村,集中安置程度较高,有效地减少了公建部分的重复投资。三是搬迁审核到位。按照“先搬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搬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农户,再搬难以维持发展的农户,最后搬需要改变发展、生活环境的农户”要求,结合“七评”结果,多次召开搬迁户所在地的村民户长会,确保搬迁对象精准、搬迁意愿精准、搬迁原因精准,在源头上把好审核关。四是坚持“四六结合”。围绕“坚持政府引导、坚持村“三委”组织、坚持理事会牵头、坚持群众主动参与”和“统一规划蓝图、统一安置点选址、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大宗物资采购、统一项目监理、统一质量验收”的“四坚持、六统一”原则,突出搬迁群众主体地位,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推选了以党员、村民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理事会,集体事情理事会商量办、个体事情协商办,土地置换、户型选择和宅基地分配等工作由理事会牵头,实行全体搬迁农户共同商议、集体决策,房屋户型、统规联建或自建的方式由政府引导、群众自主选择,联建协议由村理事会与云南建工集团签订,毛坯房协议价格为1180元每平方米,确保最终建成成本合理、质量合格、群众满意的安置点房屋,实现建档立卡户“零负担”“拎包入住”。同时有效整合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安居补助资金及住建、国土等部门资金8万元,鼓励农户申请使用20年期政府贴息农发行贷款6万元和3年期政府贴息信用社贷款5万元,或向亲戚朋友筹借建设资金,以项目补助一点、贷款一点、转借一点、自筹一点的“四个一点”,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尖山村安置点项目预计于春节前可实现农户搬迁入住。

(二)超前谋划,铺好“多元结合致富路”。围绕“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标,在农业规模化、村庄特色化和旅游品牌化道路上寻找突破口,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别“铺好4条致富路”,一是注重建设与务工同步,由理事会组织户均1人参与安置点、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取务工报酬,同时监督建设质量。二是注重加大农户技能培训和转移输出的力度,鼓励农户掌握技能“走出去”。三是注重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一方面紧紧依托万家欢、大本事等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特色水果和香菇种植产业,发展农业庄园观光旅游;一方面加快落实“三百”工程,大力建设生猪、肉牛、养殖小区和林下种养园区,通过“合作社+小区(园区)+建档立卡户”模式,实行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控疫病、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市场销售,有效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致富。四是注重打造特色村寨旅游品牌。以“玩在野鸭湖、住在布朗山”、“善洲林场学、彝朗山寨逛”等为主题,着力打造绿色无污染的原产地“名、优、特”农牧产品,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畜牧产品深加工,扶持和发展农家小作坊,积极生产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传统手工艺品、食品、旅游纪念品,重点培育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农家客栈、游园活动、电子商务等产业,将安置点包装成为集“看、吃、住、玩、购”为一体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形成“彝朗”特色村寨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