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525914-6-/2020-1113004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教育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义务教育教育概况 | 发布日期 | 2020-11-13 |
文号 | 浏览量 | 6 |
关于施甸县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
一、工作开展情况
1.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确保青年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严格执行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削减、挤占体育课课时。学校要结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或优势特色体育项目设计优化体育与健康课,尝试让陀螺、蹴球、射弩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课堂,不断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运动兴趣和技能特长,大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逐步形成小学多样化,初中专项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每天上午要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1小时。提倡父母陪同孩子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家庭体育锻炼。学校要充分利用活动日,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校内外学校体育竞赛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远足、野营和举办春游、秋游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亲近自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效预防学生近视率发生。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阳光、向真、向善、向美的生活习惯。
2.加强青年体育社团组织建设,丰富青年课外体育锻炼内容
鼓励学校按项目建设“体育特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建设各项目的体育社团,实现“校校有队伍、人人有社团、团团有特色”的目标。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鼓励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根据其兴趣选择1—3个体育项目并长期坚持锻炼,并按项目争创班级、年级、校级、县级、市级和省级“体育标兵”。加强学生体育社团管理,在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学生体育社团训练、竞赛等活动开展提供便利。支持并引导学生加强体育社团自我管理,丰富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积极参加各级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示范引领作用。
3.建立完善学校体育联赛体系。建立健全常态化体育竞赛工作机制,逐步搭建普及性学校体育联赛平台。要充分利用辖区学校集中优势,每年举办一次全县中小学生田径比赛,定期举办以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围棋等项目为主的县级联赛或分片赛。学校体育工作应当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视搭建以体育社团、班级、年级等为单位参加学校体育联赛平台,并按项目评选优秀体育社团和体育优秀班级荣誉集体。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联赛”的学校体育竞赛目标。
4.强化青年体质监测,加强对青年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开展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以县为单位开展,采取初中阶段学校全测,小学阶段学校抽测的方法组织实施,监测结果作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名额分配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近视率纳入学校业绩考核评价指标,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近视率进行排名。建立排名结果与支持政策、经费投入等挂钩的资源配置导向机制。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加强对青少年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
二、存在问题
1.青年可支配时间少、压力大,是阻碍青年体育发展的第一大因素。由于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导致中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不高,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课业负担较重,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没有太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有的学校由于老师匮乏等原因,难以保证规定的体育课时,甚至有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考量减少或取消体育课;有的学校因为担心安全等问题,虽然体育课开起来了,但质量和水平还远远不够;很多家长也基于学习、安全等原因,反对孩子在业余时间参加体育。对于社会青年工作者,处于步入社会初期,需要接触更多的新事物新知识,处理各种事务没有那么轻松自如,常常会因为繁多的工作、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对未来升迁的担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下班身心俱疲,导致没有精力去健身。
2.场地限制,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一些落后学校体育场地不够,学校体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满足学生体育课和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场地需求;对于青年工作者来说,场地的选择较为自由,学校、体育馆、健身房、小区等都是可选项,但是在众多低收入大学生群体聚居地区,难以找到完整的运动场地,有限的体育运动集中在篮球、足球、羽毛球、街舞、跑步等对场地要求不高的大众项目上。
3.场地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为,学校场地开放时间有限。体育馆和健身房周末人群较集中,工作日去健身的人则很少。个人兴趣,一部分青年学生没有兴趣参加体育锻炼,仅在体育课上进行简单的运动,另一部分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比较单一,可选择性不强,当一种体育项目的场地被占用后就没有去进行其他项目锻炼的欲望;青年工作者在这方面则更多是由于工作、时间、精力等因素,毕业就意味着对健身运动兴趣的削减甚至消失。
4.体育社会组织缺乏,在各种类型的青年社会组织和社团中,体育类组织和社团相比文娱类、公益类等类型组织,其受重视程度还不够,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体育类组织的受众参与程度有待提高,总体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1.做到统筹规划,发挥体育的指导作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基层体育组织和社会团体搭台,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引导学生真正“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尽快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15 分钟健身圈”,在城乡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一方面支持社区体育发展,还可以方便青年就近开展健身运动。完善青年体质健康检测体系,实现定期抽样监测和公开发布监测结果,以真实反映青年体质状况。
2.落实体育工作责任,加强体育工作督查。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学校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学校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统筹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建设更多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按年度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确保学校综合性运动会、体育单项比赛等方面的支出。班主任负责落实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教师负责制订教学计划、上好体育课,负责早操、课间操,加强对学生身体机能、形态和素质测定工作,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好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抽查测试工作,并辅导学生开展课外锻炼。各学校要成立体育教研组,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体育教师定期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各校园要明确体育工作分管领导并指定专人负责体育业务工作,保证各项体育工作开展落实到位。每两年开展一次专项督导检查,健全激励处罚机制,对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扬,对履行体育工作职责不到位,经费保障不力,不按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未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在体育工作中违反纪律、弄虚作假的,教育体育局将令其限期整改,并视情节轻重处理直接责任人。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学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持续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
3.发挥社会对体育的主要引导作用。通过社区委员会、单项体育协会等社会组织,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有针对性地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提升身体素质。不断强化青年体育的赛事组织和健身娱乐管理,塑造一个崭新的青年体育环境和体育市场氛围,有力有效地引导和促进青年体育的组织化和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育竞赛和健身休闲娱乐活动,普及群众性的体育赛事,使更多青年参与其中,享受比赛的乐趣和完赛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培育和激发新生代青年群体的竞争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推广各项体育项目,是青年进行健身运动的一项内在需求,以足球为突破口,集中打造青年群众性体育生活载体,推广各项运动,可以从人群集中的运动项目中分流一部分人群,有效缓解场地不足的现象。建立青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交流。青年人除了专业学习以适应工作外,还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而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推进青年人自我把握和个性化的发展。单位或学校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交流,如友谊赛、邀请赛、体育讲座等等,将青年员工从自闭的作环境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转移到公共的运动场所,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来达到与社会的同化、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和谐,提高青年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社会还要加紧培养青年体育产业人才和体育指导人才,强化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体育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建立群众体育指导站,提供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并作为一个与青年沟通的平台,了解青年的体育需求,以及时反映青年体育的发展状况,满足青年多元化、个性化体育需求。
4.全力推进青少年个人自主运动理念。鼓励青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青年体育的发展终究还是青年自身的发展,要有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发展自身运动爱好,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和主观困难,通过体育锻炼学会合作、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净胜,锻炼心智,实现心理素质的强化。逐步利用好手机运动辅助软件,保证运动频率和运动强度,实现对自身运动的初步监测。最后,要科学合理地饮食,不暴饮暴食或者为减肥而节食,保证有充足地能量和精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要应着力制订各种规范,提供更多的体育公共服务,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避免运动损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
施甸县教育体育局
2020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