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1153302201525883XU-/2019-1231004 发布机构 施甸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发布日期 2019-12-31
文号 浏览量 21
主题词 教科文卫体
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102号提案的答复

 

 

  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县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102号提案的答复

王向京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建议》(第102号)收悉,经认真研究,并报请县人民政府领导同意,现答复如下:

您提的建议很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增长较快,成为威胁群众身体健康的“隐性杀手”。一是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很难自然分解,处理难度很大;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没有专业化粪池的处理,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地和繁殖场所。二是村级垃圾收集设施缺乏,后续管理严重缺位。

鉴于以上情况,县人民政府已在积极研究解决,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牵头,召集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分别牵头,相互协调配合抓好落实。根据群众实际情况,制定“一户一策”,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农民群众,集中力量、集中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统筹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实现人居环境1档标准:有指定的垃圾堆放设施,禁止垃圾乱扔乱放;人畜实现分离,禁止人畜混居;有户厕或公厕,满足入厕需求;畜禽粪污入坑,禁止随意排放;房前屋后沟渠水塘全面清理,村庄无黑臭污水;物件柴草码放整齐,无残垣断壁;有清扫保洁制度,村庄干净整洁;有维护村庄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

一、清理农村生活垃圾

着重清理村庄农户房前屋后和村内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河岸垃圾、沿村公路和村道沿线散落垃圾等,解决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垃圾围村”等问题,实现村庄无卫生死角、田边地角无农业生产废弃物、岸坡洼地无垃圾堆放。大力推广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积极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多种途径。采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村庄清洁行动、落实“门前三包”制度、垃圾收费制度、村庄保洁员制度、科学布设处理点、合理设置垃圾箱、鼓励垃圾分类收集、规范垃圾治理方式、积极探索垃圾资源化利用等方式。

二、清理农村塘沟河渠

着重清理农村水塘、水井、河沟、臭水沟、引水渠、排水沟,清理水面漂浮垃圾,着力恢复和拓展水域功能、改善水环境。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清淤疏浚,开展综合治理,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对居住集中、规模较大且有条件的村庄,建设“一体化+氧化塘”设施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居住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的村庄,合理利用现有边沟、自然沟渠,分户进行收集处理,有效解决路面污水横流现象;鼓励农户节约用水,引导农户规范排放生活污水,倡导使用无磷洗衣粉;清洁水源水体,保护好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抗旱应急后备水源地。

三、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清收和处理随意丢弃的病死畜禽尸体、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严格按照规定处置,规范畜禽散养行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清收和处理随意丢弃的病死畜禽尸体。清理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规范畜禽养殖行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农业用水总量,全面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四、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卫生习惯带来的好处和不卫生习惯带来的危害,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鼓励群众养成物品摆放好习惯;养成农具农资摆放好习惯,养成健康生活好习惯;规范乡村文明行为;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俗语格言等乡风教化资源,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五、稳步提升村容村貌

坚持依法治理、依法拆违,坚决纠正挤占公共空间、侵占公共资源的行为,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清除无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保持村落庭院地面平整无积水,无裸露垃圾,无畜禽粪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选择路面材料,推进具备条件的通村组道路建设。严格控制新建民房体量和风貌。利用村庄闲置土地见缝插绿,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因地制宜开展乡村道路、农田林网、公共空间、村落庭院等绿化美化相关工作。

在实施村庄清洁行动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就近妥善处置清理收集的垃圾、淤泥等污染物,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生产废弃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处置工作,防止出现次生问题和二次污染。

   

施甸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