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sd-10_C/2022-0107070 | 发布机构 | 施甸县人民政府 |
公开目录 | 突发环境事件等环境监管 | 发布日期 | 2017-12-27 |
文号 | 浏览量 | 63 |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等): 1、地理位置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º54’~99º21’、北纬24º16’~25º00’之间。东连保山市昌宁县,南邻临沧市永德县,西与保山市龙陵县隔江相望,北与保山市隆阳区毗邻。东西横距45km,南北纵距79km,国土总面积2009km2。全县辖13个乡(镇),县城位于施甸坝子南端甸阳镇,海拔1470m,距省会昆明571千米,距市政府保山61km,距缅甸260km,距正在修建的泛亚铁路(大瑞铁路)、保龙姚打公路32km,交通便利。 本项目位于施甸县太平镇X191线与XM34线交岔路口,属交通要道区域,紧邻太平集镇,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通讯条件便利,供水、供电条件优越。项目所在地理位置见附图1。 2、地形地貌 施甸县位于滇西边陲、怒江东岸,地处横断山脉中南段,境内地形属怒山尾翼山地峡谷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环绕,两山夹一坝。高山、丘陵纵横交错,海拔高差较大。东北部四大山主峰大水河头山最高海拔2895.4m,西南部的三江口最低海拔560m,山脉主体为南北走向,靠怒江东岸的山脉分两股:一股从北向南延伸,由大箐山、弥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头、五里凹山等组成;另一股从南部的亮头向北延伸,由木莲花山、大亮山、大尖山、象山等组成。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5km,南北最大纵距79km,总面积2009 km2,其中:坝区面积186 km2,占总面积的9.26%;山区面积1517 km2,占总面积的75.51%;半山区面积306 km2,占总面积的15.23%。 项目所在地海拔1850米,项目地块呈不规则多边行,地势偏低,主要为耕地。 3、气候及气象 施甸气候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区,干湿季分明。受高原山地怒江断裂峡谷的影响,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形成境内3种气候类型区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称温凉山区和半山区;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坝为代表的中亚热带气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罗河为代表的南亚热带气候,俗称低热河谷地区。 境内年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3.2℃。全年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数2335.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6%。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1.4米/秒。 4、河流水系及水文 施甸境内有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年产水21.8亿立方米,现能控制利用的占2.6%。县境河流属怒江水系,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 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区周边地表水体为太平大沟,主要为农田灌溉用水。 5、土壤植被 施甸县土壤共有7个土类,14个亚类,20个土属,39个土种。7个土类分别是红壤、黄壤、燥红土、紫色土、石灰土、冲积土和水稻土。受地形地势不同,影响着生物气候和土壤类型的差异。 施甸县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大部分(南部)属于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带,滇西南中山山原河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少部分(北部)属于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带,滇中、滇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由于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形成了植被类型多样的特点。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其中:有林地面积101.6平方公里,占56.4%;疏林地12平方公里,占6.6%;灌木林地29.7平方公里,占16.5%;无林地36.9平方公里,占12.5%。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4.8%。 本项目建设区域原状为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烤烟等农作物。 社会环境概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1、行政区划及人口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保山市南部,怒江东岸,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54′~98°21′,北纬24°16′~25°0′之间。东至枯柯河与昌宁县为邻,南至勐波罗河与永德县比邻,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北与保山市隆阳区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2009km2,总人口34.4万人,辖5镇、8个乡,137个村民委员会,共有165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布朗、回、傣、白等二十多个少民族。 太平镇位于施甸县西北部,怒江东岸,东与由旺镇相连,西与龙陵县腊勐乡隔江相望,南与何元乡毗邻,北与隆阳区蒲缥镇接壤。东两最大横距14.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0.63公里,全镇总面积236.87平方公里。全镇共辖太平村、田头村、莽林村、蒋家村、地理村、李山村、椅子山村、东蚌村、兴华村、柳树水村、等子村、长安村、龙洞村、下坝村、大坪子村、乌木村、思腊村、绿水村共18个村民委员会、196个村民小组。全镇有彝、布朗、回、白、傣、傈僳、佤等少数民族。2016年末,全镇总户数9467户,人口31660人。 2、经济与发展状况 根据《施甸县2016年统计年鉴》,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563031万元,增长12.2%;农业总产值完成316293万元,增长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26196万元,增长6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2254万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341万元,增长12.4%;财政总收入73164万元,增长21.6%;财政总支出272501万元,增长8.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4277万元,增长33.5%;各项贷款余额487278万元,增长27.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579元,增长8.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29元,增长10.5%。 施甸县太平镇有18个村委会,100个自然村,196个村民小组,通路18个村委会,189个村民小组;通电99个自然村;全镇分布小(Ⅰ)型水库1件,小(Ⅱ)型水库6件,塘坝22件;引水隧洞1件(全长2503.3米);全镇有两所中学,两所幼儿园,36个教学点;有卫生院两所,计划生育服务所一所;村卫生室18个;有文化广电站一所。该镇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350.7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633.55万元,占总收入的49.43%;畜牧业收入2700.07万元,占总收入的36.7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4895头,肉牛724头,肉羊72头);渔业收入2.8万元,占总收的0.04%;林业收入294万元,占总收入的4%;第二、三产业收入345.57万元,占总收入的4.7%;工资性收入198.3万元,占总收入的2.7%。农民人均纯收入1358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养殖业 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98.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100人(占劳动力的3.58%),在省内务工480人,到省外务工159人。 3、教育、文化 施甸县太平镇全镇有文化站一所,文化广场一个,有中学两所,小学36所,幼儿园一所,校舍占地面积79364平方米,建筑面积19795平方米;共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12人,在校学生4702人。其中:中学生1591人,小学生3035人,幼儿园学生80人。 4、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 项目位于乡村,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区及周边200m范围内无风景名胜区及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