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施甸县人民政府
无障碍浏览 打开适老化模式 x 注册 登录
索引号 sd-10_C/2022-0107066 发布机构 施甸县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突发环境事件等环境监管 发布日期 2018-04-04
文号 浏览量 7084
主题词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白龙水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报批稿)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报批稿)

 

 

 

 

 

  项目名称:   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   施甸县水务局                               

 

 

 

 

 

 

编制日期   2017 12

昆明天馨地爽环境评价有限公司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表一、工程基本情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

1.3编制依据 2

1.4可研阶段环评工作开展情况 3

1.5规划区水利设施概况 3

1.6工程规模及组成 4

1.7工程任务 8

1.8工程特性 8

1.9施工组织 11

1.10施工总布置 17

1.11土石方平衡及弃渣场规划 18

1.12施工进度 21

1.13淹没、占地及生产安置 22

1.14专业项目复建 23

1.15工程运行及管理 23

1.16工程总投资 23

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24

2.1、自然环境简况 24

2.2社会环境简况 29

2.3敏感区、文物保护、保护植物及矿产压覆情况 30

表三、环境质量状况 31

3.1工程区环境质量现状 31

3.2评价范围、评价因子和评价重点 45

3.3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46

3.4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47

表四、评价适用标准 48

4.1环境质量标准 48

4.2污染物排放标准 49

4.3总量控制指标 50

表五、工程分析 51

5.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51

5.2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51

5.3工程选址合理性分析 53

5.4施工期影响源分析 55

表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64

、环境影响分析 66

7.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66

7.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2

7.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8

7.4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9

7.5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80

7.6社会环境的影响 81

7.7移民、生产安置影响分析 82

7.8水土流失影响 82

7.9对地下水的影响 82

7.10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84

、环境保护措施 87

8.1水环境保护措施 87

8.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89

8.3空气环境保护措施 90

8.4声环境保护措施 90

8.5固体废弃物保护措施 90

8.6水土保持措施 90

、环境管理、环境监理、环境监测与环保投资 94

9.1环境管理计划 94

9.2环境监理及监测计划 94

9.3环保投资 97

、评价结论 98

10.1评价结论 98

10.2建议 104

十一、审批意见表 105

 

 

 

 

 

 

 

 

 

 

 

 

 

 

 

 

 

 

 

 

附表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基础信息表

附件

附件1、项目委托书

附件2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保山市水务局关于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保发改农经〔2017317号)

附件3、保山市工程咨询中心关于《云南省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意见(保咨询审〔201783号)

附件4、水质监测报告

附件5保山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建设项目用地矿产资源调查结果的备案证明(保国土资矿压备字[2017]27号)

附件6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意见

 

附图

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示意

附图2流域地表水系

附图3 白龙水库工程评价工作图保护目标分布图

附图4白龙水库工程枢纽总体平面布置图

附图5白龙水库评价区植被类型现状图

附图6白龙水库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图

附图7白龙水库工程环保措施布置示意图

附图8白龙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布置图

 


表一、工程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

建设单位

施甸县水务局

法人代表

段  涛

联系人

段金海

通讯地址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甸阳西路003

联系电话

0875-8121338

传真

0875-8121338

邮政编码

678200

 

建设地点

施甸县姚关镇摆榔乡

立项审批部门

保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批准文号

保发改农经〔2017〕317号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

及代码

水利管理业N7921

占地面积/hm2

31.46

绿化面积/m2

  39900

总投资

(万元)

5716.63

其     中:

环保投资(万元)

32.832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0.57%

评价经费

(万元)

6.0

预期投产日期

2019

1.1工程概况

白龙水库位于小白龙河下游段碓房头附近,距离施甸县城约27km,坝址海拔1813m,地理坐标为北纬24°38′39″、东经99°15′11″水库灌区范围涉及姚关镇及摆榔乡的大乌邑、摆榔、大中、尖山共4个村委会。工程区域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工程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水库坝址以上径流面积3.35km2,主河道长3.6km,河道平均坡降3.82%。水库流域形状为椭圆形,水系主要由干流和右岸较大支流组成,呈树枝状。主河道流向先自北向南,然后转为东北至西南,最后转为西北至东南,在碓房头附近汇入拟建的白龙水库。河源海拔2150m,最高海拔2157.5m,流域平均海拔1940m工程区河流水系图附图2

水库总库容132.3万m3,设计洪水位1828.46m正常蓄水位1827.5m,正常库容106.0万m3,死水位1819.0m死库容12.0万m3,兴利库容94.0万m3,设计年总供水量302.9万m3,其中农村人畜供水量58.5万m3,农业灌溉供水量244.4万m3,设计灌溉面积0.67万亩。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人畜饮水的小(一)型多年调节水利工程。

1.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姚关镇、摆榔乡大量耕地干旱缺水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小白龙泉点位置较低,无法顾及海拔较高区域,干旱缺水问题一直没得到根本性解决,必须新建水库工程与现有工程联合供水。水库灌区范围涉及姚关镇及摆榔乡的大乌邑、摆榔、大中、尖山共4 个村委会。通过白龙水库的建设可解决摆榔河两岸两个乡镇4 个村民委员会(摆榔、尖山、大中、大乌邑)0.65 万人、1.95 万头牲畜的人畜饮用水(其中:大牲畜0.33 万头,小牲畜1.62 万头);以及0.67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其中:新增灌面0.35 万亩,改善灌面0.32 万亩。因此,工程的建设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项刻不容缓、利国利民的紧迫任务。

1.3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月,2015年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9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日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4年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11月修订

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务院19998月批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令第4 号)

8《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名录》(国务院1988 12 月批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令第1 号)

9《云南省珍稀保护动物名录》1989

10《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89

11)《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12 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7 号令发布);

1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 号;

13)《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原国家环保总局2006 年;

14)《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

15)《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16)《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17)《云南省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

(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1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

(2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2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

(2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26)《云南省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云南保山市万润水利电力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17年5月);

27)《云南省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云南保山浩禹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17年9月);

28)《云南省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淩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017年9月)。

1.4可研阶段环评工作开展情况

受施甸县水务局委托,云南保山市万润水利电力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于2017年5月完成了《云南省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2017年6月取得了批复。基本选定了水库规模、工程坝址,初步提出了推荐坝型和枢纽布置方案。目前已完成了水土保持方案、水资源论证、地址灾害等专题。

2017年10 月业主委托我单位编制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我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认真研究项目资料、并进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编制完成了该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供建设单位上报审批。

1.5规划区水利设施概况

根据现有水利设施及耕地布置情况,本次规划范围主要为摆榔河两岸,黑龙河左岸、白龙水库以下区域。根据调查,规划区范围内目前共建引水渠道2条(西大沟、东大沟)。

规划区面积为6700亩,现有渠道工程控制总灌溉面积为3200亩,水源点为小白龙泉点,无水利设施面积3500

西大沟自小白龙泉点取水后沿河道右岸盘山布置,至王所寨村对面跌至摆榔河接鲁班沟至干沟村脚结束,控制耕地面积2900,设计流量0.30m3/s

东大沟自小白龙泉点取水后沿河道左岸盘山布置,至摆榔村结束,控制耕地面300亩,设计流量0.10m3/s。

1.6工程规模及组成

白龙水库工程属小(一)型水利工程,工程等别为IV等。其永久性主要建筑物拦河坝、溢洪道、输水涵洞级别为4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渠道建筑物为5

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由永久工程、临时工程和辅助工程组成,其中永久工程主要由枢纽工程区(包括拦河坝、溢洪道、输水涵洞、管理房)、输水工程区(包括输水管道及提泵站)等组成,工程项目组成见下表1-1

1-1 白龙水库工程组成一览表

项目区

工程组成

永久工程

枢纽工程

拦河坝

粘土心墙风化料坝,坝顶高程1829.5m,坝顶长80.5m,坝顶宽5.0m,最大坝高22.3m

溢洪道

布置于左坝肩,为正槽开敞式溢洪道。控制段为宽顶堰,堰顶高程为1827.5m;长106.4m,进口底板高程1827.5m。由进水渠段、控制段、泄槽段、消力池、出水渠段组成。全长172.7m

输水涵洞

布置于大坝右岸,涵洞全长143.0m,由导流引渠段、消力井及斜拉闸段、无压涵洞段、陡坡段、消力池段、出水渠段组成。导流进口底板高程为1816.3m,取水进口底板高程1819.0m。坝下涵洞闸门全开时最大下泄流量为3.12m3/s

管理房

水库管理所布置在大坝左岸下游,占地面积0.5hm2,建筑面积约300m2,包括管理办公及生活和其他附属房屋用房。

输水灌溉工程

总管

总管共4个供水任务,生态流量、灌区人饮以及农业灌溉补水。总管设计流量为0.30m3/s,其中现有水利工程补水流量0.12 m3/s,提水工程流量0.14m3/s,人饮和生态流量各0.02 m3/s。钢管外径为DN450mm,总长为97.0m

输水管道

摆榔输水管道:全段管径为DN200管道,管道出口高程为1812.0m,全长1.45km,设计流量为0.05m3/s

莲花山输水管道:主管径为DN300管道出口高程为1796.0m,全长1.27km,设计流量为0.09m3/s

提泵站(提水工程)

位于小白龙西大沟2.3km处,提水设计流量0.14m3/s,提水管道线路长840m,出水高程为1915.0m,设计扬程105m

道路工程区

永久进场道路

扩建进库永久公路2.0km(摆榔乡至左坝顶进场公路),扩建后路面宽度为6.0m,混凝土路面

临时工程

料场

粘土料场

1个,位于小白龙泉点南西直线距380m,占地面积1.26hm2,分布高程18311860m,现有简易公路可通,运距1.6km。

风化料场

1个,位于坝址下游左岸直线距离0.5m,分布高程18331881m,占地面积0.75hm2

存弃渣场

共4个,枢纽工程区1个,输水管道工程区3个。规划弃渣堆放量72500m3,总占地1.32hm2

施工场地

包括枢纽工程施工区和料场施工区,共设置混凝土拌合系统3个,机修站1

施工营地

3处,大坝下游右岸设置2处,风化料场旁设置1处。

施工道路

临时施工道路

新建临时施工公路4.0km,路基宽5.0m,泥结石路面。

辅助工程

混凝土拌和系统

本工程共设置混凝土拌合系统3个,配备6台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

分别在坝下涵洞、拦河坝、溢洪道等适合处各建一个供风系统 ,采用分散供风布置,共设置36.0m3/min移动式空压机。

大坝拦河坝左右坝肩各建高位水池一个,容积为50m3,用管子引至各施工场地,供水量为35m3/h,以满足施工用水需要。

由摆榔乡高压线接入,并架设10kv输电线路3.5km至拦河坝左岸规划新建水库管理所旁及提泵站。并架接施工输电线路到拦河坝施工区、坝下涵洞、风化料场及溢洪道施工区。

通信

采用移动电话和手机通信,传真及发送电子邮件需架设网络通讯。

环保工程

水环境保护

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处理系统3套(含集水池、沉淀池);混凝土养护废水排水沟、集水池;含油废水隔油池、;生活污水集水桶、泔水桶、临时旱厕、带化粪池的公厕等。

生态环境保护

陆生植被、动植物资源保护;生态流量下放设施

水土保持

存弃渣场、施工道路、施工场地等的工程及植物措施

其它

施工声环境、空气环境保护、人群健康保护等。

水库移民、生产安置工程

不涉及移民搬迁,生产安置采用一次性补偿。

 

一、枢纽工程

根据可研设计中对坝址选择、坝轴线选择、坝型选择的论述结果,白龙水库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布置如下:

1、拦河坝 

拦河坝为粘土心墙风化料坝,坝顶高程1829.5m,坝顶长80.5m,坝顶宽5.0m,最大坝高22.3m。坝顶上游侧设1.0m高的钢筋混凝土防浪墙,防浪墙每隔8.0m分缝,缝内设橡胶止水,墙底与粘土心墙上部连为一体,嵌入心墙防渗体内,防浪墙墙顶高程1830.5m。为适应坝顶沉降及满足交通、排水要求,坝顶分别设置15cm厚的混合砂垫层,15cm的碎石垫层,上部设置20cm厚混凝土路面,坝顶路面向下游侧放坡,坡度为2%,坝顶下游侧设浆砌石排水沟及浆砌料石路肩。

上游坝坡设一级坡,坡比为1:2.5,坡高约为19m;下游坝坡设二级坡(含棱体),从上至下分别为1:2.251:1.5(棱体),坡高分别为14.5m2.7m(棱体),变坡处设3.0m宽马道。

上游护坡采用厚10cm的混凝土预制块护砌,护坡范围从坝顶至死水位以下2.0m;下游坝坡整体采用固土网格植草护坡。在下游马道平台内侧设0.3×0.3m的排水沟。上、下游坝面均设有2.0m宽的上坝阶梯。在下游坝坡与岸坡交界处设0.3×0.4m的岸坡排水沟,避免地表水对坝坡冲刷。

心墙防渗体上、下游坡比均为10.25,顶宽3.0m。心墙防渗体顶部高程1829.0m,心墙防渗体底最大开挖高程1807.5m。心墙防渗体上游侧与坝壳料之间设有一层厚1.5m的反滤过渡层,下游侧与坝壳料间设有两层厚度均为1.0m的反滤层。坝脚采用堆石棱体排水,棱体顶部高程1815.00m,顶宽3.0m。棱体底部嵌入基岩,高程1806.30m,棱体后设集水沟和截水墙

2、溢洪道

溢洪道布置在左岸坝顶附近,为正槽开敞式溢洪道,控制段为宽顶堰,堰顶高程为1826.7m,进口底板高程1826.7m。溢洪道全长136.0m(平距),由进口段(里程0-016.00-0+000.00)、控制段(里程0+0.00-0+005.00)、泄槽段(里程0+005.00-0+091.00)、消力池(里程0+91.00-0+101.00),出水渠(里程0+101.000-0+120.00)部分组成。

进口引渠段采用喇叭形进口,底坡i=0,长16.0m,渠底宽由8m渐变为2m,边墙底板厚均为0.5m,全断面为M7.5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

控制段长5.0m,底坡i=0,控制段宽2.0m,边墙高2.0m,边墙底板厚均为0.8m,全断面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重力式结构

泄槽段长86m,其中里程0+005.00-0+045.00段底坡为i=1/12;里程0+045.00-0+091.00段底坡为i=1/3.0,底宽均为2.0m,全断面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边墙顶宽0.3m

溢洪道消能型式为底流消能,消力池为矩形断面,底坡i=0,长10m,边墙底板厚均为0.8m

出水渠段长19.0,渠底宽为2m,边墙底板厚均为0.5m,全断面为M7.5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 

3输水涵洞

输水涵洞布置于大坝右岸,平面呈曲线布置,立面呈斜拉闸布置。坝下涵洞全长154.73m(平距),由导流引渠段、消力井及斜拉闸段、无压涵洞段、陡坡段、消力池段、出水渠段组成。导流进口底板高程为1816.2m,取水进口底板高程1819.0m,输水涵洞最大下泄流量为2.99m3/s

导流引渠段长8.60m,底板高程为1816.20m,底坡i=0,断面为矩形,断面尺寸B×H=4.51.5×1.5~2.3m,采用M7.5浆砌石结构衬砌。

斜拉闸消力井段,长5.8m,池深3.0m,断面形式为矩形,衬砌厚60cmC30钢筋砼衬砌,底坡i=0。闸孔取水口尺寸为0.6×0.6m,拉杆与洞轴线斜交,成85°10′交角,拉杆长13.0m,高程1829.5m处设斜拉闸门房一间,内设手电两用螺杆机一台。

无压涵洞段长76.2m,断面为矩形断面,断面尺寸为1.5×1.8m(宽×高),衬砌厚40cmC30钢筋砼结构,底坡i=0.01

陡槽段长53.7m,底宽1.5m,衬砌厚40cmC30钢筋砼结构。

消力池段长8.4m,底坡i=0,宽1.5m,底板衬砌厚60cm,,边墙顶宽40cmC30钢筋砼结构。

出水渠段长2.0,渠底宽为1.5m,边墙底板厚0.5m,全断面为M7.5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 

4、水库管理所

水库管理所布置在大坝左岸下游,占地面积0.5hm2,建筑面积约300m2,包括管理办公及生活和其他附属房屋用房。

二、输水灌溉工程

根据规划,白龙水库灌区分布在摆榔河两岸,现有部分水利设施(西大沟、东大沟)能够继续使用(海拔较低区域),但由于部分灌区海拔较高,为满足引水要求及灌区供水,本工程输水灌溉工程包括总管工程、输水管道两条(摆榔管道、莲花山管道)、提水工程。

输水灌溉工程设计流量总管为0.30m3/s,提水工程为0.15m3/s,摆榔管道0.05 m3/s,莲花山管道0.09m3/s,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本工程等级应为Ⅳ等5级。交叉建筑物设计洪水标准取1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取20年一遇。

1、总管

总管共4个供水任务,生态流量、灌区人饮以及农业灌溉补水。总管设计流量为0.30m3/s,其中现有水利工程补水流量0.12 m3/s,提水工程流量0.14m3/s,人饮和生态流量各0.02 m3/s。管道采用螺旋钢管,钢管外径为DN450mm,壁厚8.5mm。为充分利用库水位,规划总管从隧洞进口处取水沿隧洞布置至河道现有渠道西大沟适合位置,在隧洞出口处分岔管供给生活、生态及东大沟用水,总管总长为97.0m(里程记为ZG0+000~ZG0+097)。

2摆榔管道

 摆榔输水工程布置于提水管道分水井北侧,从分水井取水后沿阴兵山北侧山体分水岭布置,尾端至摆榔凹结束,推荐线路方案全长1.45km,设计流量为0.05m3/s。全段管径为DN200管道,管道以明管敷设为主,尾水交摆榔凹管道结束,管道出口高程为1812.0m

3莲花山管道

莲花山管道从提水管道出口处取水后沿摆榔河左岸莲花山腰盘山布置,主管道长1.27km,设计流量0.09m3/s,至王所后山垭口分水,分为两条支管(王所支管、干沟支管),王所支管从分水口取水后沿王所后山方向分水岭布置,至鲁班沟结束,全长1.33km,设计流量0.05m3/s。干沟支管沿干沟后山分水岭布置,至干沟村脚鲁班沟结束,全长2.11 km,设计流量0.04m3/s。主管管径为DN300支管管径为DN200,管材选用螺旋钢管,管道以明管敷设为主,尾水交摆榔凹管道结束,管道出口高程为1796.0m

4、提水工程

根据工程灌区规划,新增灌区海拔较高(1795m1915m),现状无水利设施对其进行补充供水,为解决该片区缺水严重问题,规划新建一座提泵站(即提水工程)将水提至阴兵山头设分水口对其供水。

根据现场调查及工程布置比较,水量由主管道下放至西大沟输送至阴兵山对面平缓地带,由提泵站提至阴兵山顶。泵站位于小白龙西大沟2.3km处,提水设计流量0.14m3/s,提水管道采用螺旋钢管,长840m,管径为DN400,根据实际地形采用明管敷设,在垂直转弯地方设置镇墩,镇墩之间平均10m布设一个支墩,线路总共布设镇墩7个,支墩77个。出水高程为1915.0m(出水池设计水位),设计扬程105m。配套修建100m3进水池1个,水池均为混凝土浇筑,顶部布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

1.7工程任务

白龙水库工程任务为:解决摆榔河两岸两个乡镇4个村民委员会(摆榔、尖山、大中、大乌邑)0.65万人、1.95万头牲畜的人畜饮用水(其中:大牲畜0.33万头,小牲畜1.62万头);以及0.67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其中:新增灌面0.35万亩,改善灌面0.32万亩。灌区范围北起东大沟,南止新桥头,东至摆榔凹,西至黑龙河,灌区高程在1770m1915m范围内。

1.8工程特性

白龙水库工程特性表详见下表1-2。

1-2  白龙水库工程特性表

序号

名      称

单 位

数量

备 注

水文

1

流域面积

 

 

 

 

本区

km2

3.35

 

 

小白龙泉点

 

 

 

2

利用的水文系列年限

53

 

3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本区

m3

127.7

 

 

小白龙泉点

m3

350.0

 

4

代表性流量

 

 

 

 

设计洪水标准

%

3.33

 

 

设计洪峰流量

m3/s

25.6

 

 

校核洪水标准

%

0.33

 

 

校核洪峰流量

m3/s

17.3

 

5

洪量

 

 

 

 

设计洪水洪量(24h

m3

42.4

 

 

校核洪水洪量(24h

m3

28.8

 

6

蒸发

 

 

 

 

水面蒸发

mm

1056.1

 

 

蒸发增损

mm

230.9

 

7

泥砂

 

 

 

 

综合土壤侵蚀模数

T/km2.

805

 

 

悬移质年输沙量

t

0.225

 

 

推移质年输沙量

t

0.045

 

水库规模

1

水库水位

 

 

 

 

校核洪水位

m

1828.92

 

 

设计洪水位

m

1828.46

 

 

正常蓄水位

m

1827.50

 

 

死水位

m

1819.00

 

2

水库容积

 

 

 

 

总库容

m3

132.3

 

 

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

m3

106.0

 

 

调洪库容

m3

26.3

 

 

调节(兴利)库容

m3

94.0

 

 

死库容

m3

12.00

 

3

正常蓄水位时水面面积

hm2

17.70

 

4

调节特性

---

完全年调节

 

工程效益指标

 

供水人口

万人

0.65

 

 

供水牲畜

万头

1.95

 

 

灌溉面积

万亩

0.67

 

 

保证率

%

75%

 

 

年供水总量

m3

302.9

 

 

灌溉效益

万元

845.18

 

主要建筑物

1

拦河坝

 

坝型

---

粘土心墙风化料坝

 

 

坝顶高程

m

1829.5

 

 

最大坝高

m

22.3

 

 

坝轴线长

m

80.5

 

 

坝顶宽

m

5

 

 

上游坡比

---

12.5

 

 

下游坡比

---

1:2.251:1.5(棱体)

 

2

泄水建筑物

 

型式

---

开敞式溢洪道

 

 

控制段堰型

---

宽顶堰

 

 

溢洪道堰顶高程

m

1827.5

 

 

堰宽

m

2

 

 

溢洪道总长

m

106.4

 

 

设计泄洪流量

m3/s

2.75

 

 

校核泄洪流量

m3/s

4.92

 

 

消能型式

---

底流消能

 

3

输水建筑物

坝下涵洞

 

 

 

 

洞身断面型式

---

无压矩形断面

 

 

建筑物总长

m

143.0

 

 

洞涵取水口进口底高程

m

1819

 

 

涵洞出口底高程

m

1815.49

 

 

导流进口引渠段长

m

8.6

 

 

取水口消力井段

m

5.8

 

 

无压洞段

m

81

 

 

出口陡槽段

m

13.5

 

4

输水工程

 

 

 

输水总管

 

 

 

 

总长

km

0.097

 

 

设计流量

m3/s

0.3

 

 

管材

 

螺旋钢管

 

 

管径

mm

450

 

摆榔输水管道

 

 

 

 

总长

km

1.45

 

 

设计流量

m3/s

0.05

 

 

管材

---

螺旋钢管

 

 

管径

mm

200

 

莲花山输水管道

 

 

 

 

总长

km

1.27

 

 

设计流量

m3/s

0.09

 

 

管材

---

螺旋钢管

 

 

管径

mm

300

 

王所支管

 

 

 

 

总长

km

1.33

 

 

设计流量

m3/s

0.05

 

 

管材

---

螺旋钢管

 

 

管径

mm

200

 

干沟支管

 

 

 

 

总长

km

2.11

 

 

设计流量

m3/s

0.04

 

 

管材

---

螺旋钢管

 

 

管径

mm

200

 

提水工程

 

 

 

 

总长

km

0.84

 

 

设计流量

m3/s

0.14

 

 

管材

---

螺旋钢管

 

 

管径

mm

400

 

 

水泵(附带电机)

---

DFSS150-605

 

4

金属结构及启闭设备

坝下涵洞

 

 

 

 

孔口尺寸

m×m

0.6×0.6

 

 

闸门型式

---

斜拉闸

 

 

闸门启闭设备

1

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

 

涵洞取水口拦污栅

1

 

经济指标

 

 

 

 

静态投资

万元

5710.63

 

 

总投资

万元

5716.63

 

 

工程部分投资

万元

3660.81

 

 

移民占地投资

万元

1815.3

 

 

水土保持投资

万元

228.67

 

 

环境影响投资

万元

11.85

 

 

单位库容投资

/m3

43.16

 

 

供水成本

/m3

0.6

 

 

经济内部收益率

%

11.26

 

 

经济净现值

万元

2041

 

 

经济效益费用比(R≥1.0)

 

1.29

 

 

运行水价

/m3

0.35

 

 

1.9施工组织

19.1施工导流

(1施工导流标准

白龙水库工程汛期导流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相应洪峰流量15.8m3/s。枯期导流标准采用10年一遇洪水标准,相应洪峰流量2.26m3/s

经计算枯期时段10年一遇洪水对应库内最高水位为1816.80m;汛期时段库20年一遇洪水对应库内最高水位为1821.9m

2)导流方式

根据其施工特点、坝址区地形地质条件及枢纽区建筑物布置特点等,采用枯期上游坝脚围堰截流、坝下涵洞导流的方式导流,由于流量小,根据实际地形不需要下游枯期围堰。汛期采用度汛坝体拦蓄洪水、坝下涵洞导流泄洪。  

根据工程总体布置、项目结构,并结合工程区的天气情况,鉴于白龙水库工程拦河坝填筑量较小(总填筑量:5.4m3),第一年汛期前即可填筑完成,不存在临时度汛。其具体施工导流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开工初期,由原河床过流,进行坝下涵洞的施工,并使涵洞具备过流条件。同时进行截水槽开挖、灌浆盖板浇筑和帷幕灌浆工作。

第二阶段:当坝下涵洞具备过水条件后,进行上游坝脚枯期围堰回填,上游坝脚围堰填筑后,由围堰挡水、坝下涵洞导流。然后进行截水槽开挖、灌浆盖板浇筑和帷幕灌浆工作以及岸坡清基,待基础处理工程结束并验收后填筑坝体。由于拦河坝填筑量较小,第一个干季结束即可回填至坝顶高程1829.5m

第三阶段:坝下涵洞下闸,水库蓄水。 

3)导流度汛建筑物设计

根据枢纽区工程布置特点及地形条件,枯期导流建筑物由上游坝脚枯期围堰、坝下涵洞二项组成。度汛建筑物由坝体和坝下涵洞组成。

1)枯期围堰

上游坝脚枯期围堰采用结合上游坝脚填筑的粘土斜墙围堰,上游坡比为1:2.75,下游坡比1:2.0,堰顶宽6.0m,堰顶长50.5m。根据地形条件,不设枯期下游围堰。

2)导流泄水建筑物

本工程的导流泄水建筑物为坝下涵洞,布置于大坝右岸,导流进口底板高程为1816.3m,取水进口底板高程1819.0m10年一遇枯期时段导流最大下泄流量为1.15m3/s(导流引渠进水),20年一遇汛期时段导流最大下泄流量为1.67m3/s(取水口进水)。

3)度汛建筑物及河道截流

当坝下涵洞具备过水条件后,进行上游坝脚枯期围堰回填,为保证围堰清基质量,围堰清基时段河床水流由小白龙泉点排入现有输水渠道再排至下游,清基结束后进行上游坝脚围堰填筑截流,即后围堰挡水、坝下涵洞导流。然后进行截水槽开挖、灌浆盖板浇筑和帷幕灌浆工作以及岸坡清基,待基础处理工程结束并验收后填筑坝体。

1.9.2料场规划

本工程共设置2个取料场,其中1个粘土料场,1个风化料场,二个料场占地面积共计2.01hm2

1粘土料场

工程选定粘土料场1个,位于小白龙泉点南西直线距380m,地层岩性为坡积红壤土,下伏基岩为T3n粉砂岩。地形较完整,平缓,料层岩性单一,厚度变化小,无有害夹层。分布高程18311860m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粘土料场面积1.26hm2,粘土料场土地利用类型现状为林地,有用层储量3.39m3,储量及质量满足工程需求。现有简易公路可通,至水库运距1.6km,开采采用59kW推土机及挖掘机进行表层剥离,分层开挖法进行分台开采,土料由推土机配合1.2m3挖掘机挖装10t自卸汽车运输,采挖产生的弃渣就地存放,粘土料场采挖结束后进行恢复。

     (2)风化料场

工程选定风化料场1个,位于坝址下游左岸,距坝址直线距离约0.5m,分布高程18331881m,地形坡度11°~33°。料场顶部较平缓,东西两侧较陡。残坡积层厚0.51.8m,下伏地层岩性为三迭系上统南梳坝组(T3n)黄色粉砂岩。料场岩性、厚度较稳定,无用夹层较少,无大的地质构造通过。

工程施工过程中占用风化料场面积0.75hm2,其中占用林地0.42hm2,耕地0.33hm2,工程占用的风化料场不属于基本农田。风化料场现有乡村公路从料场下部通过,路坎高约29m,全强风化基岩裸露,岩体较破碎,呈碎裂状,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斜交,边坡稳定。可开采有用层平均厚度17.0m,储量21.38m3,储量及质量满足工程需求。风化料由1.2m3挖掘机挖装,10t自卸汽车运输,弃土运至指定弃渣场堆放。

3)石料场

本工程不设置专门的石料场,工程所需石料由摆榔红坡石场(手续齐全,属于合法的采石场)直接购买所得。有乡村公路及简易公路可通,交通方便,运距约8.0km

(4)砂砾料

本工程不设置专门的砂砾料场,工程所需砂砾料由姚关大凹子砂场(手续齐全,属于合法的采砂场)直接购买所得。有乡村公路及简易公路可通,交通方便,运距约20.0km。

1.9.3施工工艺和方法

一、拦河坝施工     

1)基础开挖

本水库拦河主坝两岸坡相对较陡,坡岸的开挖拟采用1.2m3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自上而下施工。结合坝基开挖,按保护层开挖要求施工,推土机清理碴料,1.2m3挖掘机挖装,10t自卸汽车运至弃渣场。坝基土方开挖用1.2m3挖掘机挖装;石方开挖采用手持式风钻钻孔,浅孔爆破,1.2m3挖掘机清理装车,10t自卸翻斗汽车运输至弃碴场。拦河主坝基础开挖弃渣运往指定弃渣场堆放。

(2)坝体填筑

①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测量、坝基及岸坡处理、料场复勘、施工试验、风化料填筑。

②岸坡开挖采用跟踪测量放线、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的方式进行,用1.2m3挖掘机开挖、装土,10T自卸汽车运至坝外指定弃碴场堆放。坝体填筑范围内,以挖掘机削坡,人工分段对岸坡进行清理、收集并装车运至弃碴场堆放。

回填之前,先进行料场剥离,剥离须清除表层腐植土以及草皮树根等杂物,剥离后组织建设各方代表验收料场,并对料场料性提出意见。

③上料过程中,严格控制进场坝料,风化料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杜绝上坝。铺料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清除带上坝面的草皮和树根。然后用推土机推平坝料,坝壳料岸坡接触部位要求用细粒径的坝壳料回填。坝坡要求超铺1m,超压50cm,铺料厚度经测量达到控制要求后,开始碾压。碾压时,以错缝碾压的方式碾压,碾压遍数须达到规定要求。碾压完毕,施工单位及质检单位取样检查,并做渗透试验,试验结果若达到设计指标,则同意铺筑下一层坝料;若达不到设计指标,则要求施工单位返工处理,处理合格后,则同意铺筑下一层。

下一层坝料铺筑之前,充分进行人工洒水,做到洒水均匀,不留空白。坝料施工工序为:卸料→铺料→铺料厚度测量→边坡处理→碾压→取样试验(合格)→结合面处理→铺筑下一层,下一层填筑合格后,再填筑上一层,逐层填筑,直至大坝封顶结束。

(3)护坡及排水棱体施工

上游坝坡C20混凝土预制块施工:库区内相对平缓,有场地供护坡混凝土预制块制作,初步选择在库区内临时的场地制作预制块。0.8m3混凝土搅拌机拌制混凝土,胶轮车运输混凝土至预制块制作场地,2.2kW平板式振动器振动密实。预制块达到设计及规范规定的强度后由11kW拖拉机运至坝顶,再由人工运至坝面支砌。预制块垫层砂石反滤料由10t自卸汽车运至坝顶集中堆放,人工运至护坡支砌场地,人工铺筑。

排水棱体施工:10t自卸汽车由石料场运输,棱体石料直接上料,126kW推土机均匀推平筑坝料,用1314t振动碾及74kW拖拉机分层压实,2.8kW蛙式打夯机配合。压实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遵守相关规程规范。棱体表层砌石护坡采用人工支砌找平。

、溢洪道工程施工

溢洪道开挖:由于溢洪道陡槽段边坡较陡,施工道路很难布置,土方明挖采用1.2m3挖掘机挖装;石方明挖采用手持式风钻钻孔爆破,1.2m3挖掘机装渣,10t自卸汽车运至弃渣场集中堆放,人工配合削坡修底,自上而下施工。

钢筋制安:钢筋在加工场地制作成型,然后运至溢洪道施工场点,人工焊接安装。钢筋安装成型验收后进行模板的架立安装,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衬砌施工:采用0.4m3搅拌机拌制砼,胶轮车运至仓面,溜槽入仓,1.1kW插入式振捣器振捣,钢模浇筑。

浆砌石衬砌:块石由15t自卸汽车运至集中堆放场,脚轮车运至支砌现场,0.4m3搅拌机拌制水泥砂浆,胶轮车运至砌筑点,人工砌筑。

三、坝下涵洞施工

1)坝下涵洞开挖

由于坝下涵洞陡槽段边坡较陡,施工道路很难布置,土方明挖采用1.2m3挖掘机挖装;石方明挖采用手持式风钻钻孔爆破,1.2m3挖掘机装渣,10t自卸汽车运至弃渣场集中堆放,人工配合削坡修底,自上而下施工。

2)钢筋制安

钢筋在加工场地制作成型,然后运至施工场点,人工焊接安装。钢筋安装成型验收后进行模板的架立安装,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3)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衬砌施工:采用0.4m3搅拌机拌制砼,胶轮车运至仓面,溜槽入仓,1.1kW插入式振捣器振捣,钢模浇筑。

4)浆砌石衬砌

块石由15t自卸汽车运至集中堆放场,脚轮车运至支砌现场,0.4m3搅拌机拌制水泥砂浆,胶轮车运至砌筑点,人工砌筑。

5)金属结构施工

金属结构施工主要为涵洞斜拉闸门及启闭机安装。闸门埋设件采用人工配合吊葫芦吊装,经测量放线并检查尺寸位置合格后,用电焊机焊接预埋钢筋头,焊接牢固后浇筑二期混凝土。接下来进行启闭机的定位安装和闸门的吊装,这两项的安装要求精准无误,待安装后须做启闭机和闸门的调试检查工作,闸门经调试运行灵活后安装才算完成。其余小型金属结构采用人工配合吊葫芦吊装。

、输水工程施工

(1)管道槽开挖

由于管道所经过的地形比较复杂,多数经过山坡,其施工特点是作业面分散,不便大型机械化施工,不便管理,材料运输较困难,材料堆放仓库不便集中布置。所以管道施工采取分段施工的方式,相应施工设施及施工企业也分散布置。

管道槽的开挖主要采用1.2m3挖掘机开挖,人工配合削坡修底成型,部分地段需浅层爆破。由于管道线路复杂,施工交通不便,少部分管线段开挖渣料无法运输,在不会形成较大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就地堆放管道线旁,交通方便的管线段剩余渣料采用5t自卸汽车运输至邻近弃渣场堆放。

管道进出口水池开挖,采用正挖方式,自上而下手风钻钻孔爆破,卷扬机吊装出渣,自卸汽车运输,弃渣运至指定弃渣场堆放。

(2)水池、镇支墩施工

水池、镇、支墩钢筋在加工场地制作成型,然后运至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场点,人工焊接安装。钢筋安装成型验收后进行模板的架立安装,最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水池、镇墩、支墩钢筋制安立模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在钢筋混凝土浇筑施工场点旁设0.4m3移动式搅拌机拌制混凝土,30m3/h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入仓,1.1kW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并洒水养护。

(3管道安装

安装程序:放线→挖沟槽→管道安装→部分回填→试压→敷设标志桩→全部回填。

管道的安装顺序为:管道卸装至堆放场后,首先对管道进行除锈,然后再做管道的内外防腐工作。用吊车吊装上5.0T自卸汽车依次运至工地施工现场,然后人工配合中型吊装设备下车,依次顺管道线摆放。然后分段进行管槽底部砂石料回填(20cm厚的混合砂垫层),并夯压密实。管道安装后局部地段浇筑镇墩、安装。对管子进行试通水检查合格后利用土石渣回填管槽,并夯压密实。

局部明管段基础开挖成型后,先浇筑镇、支墩,然后焊接安装管道,再浇筑镇墩。局部埋管段管槽开挖成型后,先在槽底垫一层20cm厚的混合砂垫层,然后焊接安装管道,管道安装检测后浇筑C20混凝土包封管道

浆砌石:石料由5t自卸汽车运至施工现场,人工抬运至各砌筑点。0.4m3搅拌机拌制水泥砂浆,手推胶轮车运至砌筑点,人工砌筑。砂料由5t自卸汽车运至现场。

1.9.4施工交通

1)场外交通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特点,外来物资主要来自于昆明、保山。对外交通运输道路主干线主要走向为:昆明-楚雄-大理-保山-施甸,全长553km;白龙水库枢纽区位于施甸县摆榔乡,摆榔乡距施甸县城26km,施甸至保山长约58km,为柏油公路和混泥土路面,道路宽阔,运输便利。

2)场内交通

根据施工道路布置情况,枢纽工程扩建进库永久公路2.0km(摆榔乡至左坝顶进场公路),扩建后路面宽度为6.0m,路面为混凝土路面,坡度不大于8%

新建临时施工公路4.0km,路基宽5.0m,坡度不大于8%,路面为泥结石路面

1.9.5施工辅助设施

1)砂石料加工系统

本工程砂砾料、石料均外购采购,无需修建砂石料加工系统。

(2)混凝土拌合系统

为满足首部枢纽工程施工需求,工程拟在坝下涵洞进、出口以及溢洪道末端(风化料场旁)各设置1套混凝土拌合系统,并配备3台移动式搅拌机。在输水管道沿线布置3台移动式搅拌机。

 (3机电修配、加工场及堆料场

在大坝下游平缓坡地布设一个临时修配厂和加工场,作为整个枢纽施工区的施工服务系统。在拦河坝、坝下涵洞、溢洪道及输水灌溉工程等建筑物旁适当位置各设若干小型的砂石料堆放场地以及材料堆放场地,以临近施工区和混凝土拌和系统,作为材料的聚散地,以方便材料的使用。

4)施工营地

本工程共设置施工营地3处,坝下涵洞下游2处,风化料场旁1处,均为工程自身设置。

5)风、水、电、通讯

1空压系统: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分别在坝下涵洞、拦河坝、溢洪道等适合处各建一个供风系统,由于这些工程较为分散,所以采用分散供风布置,共设置36.0m3/min移动式空压机,以满足施工钻孔爆破等需要

2)供水:供水系统:在水库枢纽区拦河坝左右坝肩山坡高处各建1个蓄水量为50m3的高位水池,并用管子引至各施工场地,建立供水管网,供水量应满足库区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3)供电:水库枢纽永久施工线路由摆榔乡高压线接入,并架设10kv输电线路3.5km至拦河坝左岸规划新建水库管理所旁及提泵站,枢纽区施工变压器装于新建水库管理所旁。并架接施工输电线路到拦河坝施工区、坝下涵洞、风化料场及溢洪道施工区。输水灌溉工程项目采用自备电源(柴油发电机)发电。

4)通讯:水库枢纽区移动通讯信号较好,可采用移动电话和手机通信。传真及发送电子邮件需架设网络通讯

1.10施工总布置

根据地形条件、工程枢纽布置情况,在力求运距较短、少占耕地的原则下布置。工程区共布置4个弃渣场,其中:枢纽工程区1个、粘输水灌溉工程沿线3

由于受地形条件所限,施工总布置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方便施工及管理为原则;结合水土保持要求,施工布置时兼顾环境保护。把施工场地划分为枢纽工程施工区、输水灌溉工程施工区和料场施工区三个区。其中枢纽工程施工区又分为拦河坝、坝下涵洞和溢洪道3个施工小区;输水灌溉工程施工区分为1个施工小区;料场施工区分为风化土料场、粘土料场施工小区。

1.11土石方平衡及弃渣场规划

1土石方平衡

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开挖方为129976m3(包括土石方125673m3,表土4303m3),回填利用为90673m3,外借石方7076m3,调入49832m3,调出49832m3,产生永久弃渣量为46379m3(自然方), 折合松方60292m3(松实系数为1.3m3/m3)。土石方平衡分析详见表1-3。土石方平衡图见图1-1

 

 

 

 

 

 

 

 

 

 

 

 

 

 

 

 

 

 


1-3   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土石方平衡分析      单位:m3

序号

项目分区

开挖

回填利用

调入

调出

外借

弃渣

小计

土石方

表土

小计

利用

回填

数量

来源

数量

去向

数量

来源

自然方

松方

去向

1

枢纽工程区

35647

35647

0

52430

15

52415

45787

 

 

 

5181

 

34185

44440

 

拦河坝

19384

19384

 

50953

 

50953

45772

料场

 

 

4441

外购石料场

18645

24239

枢纽1#存渣弃场

输水涵洞

6271

6271

 

446

3

443

3

 

 

 

217

外购石料场

6045

7858

枢纽1#存渣弃场

溢洪道

9872

9872

 

939

 

939

 

 

 

 

522

外购石料场

9455

12291

枢纽1#存渣弃场

水库管理所

120

120

 

92

12

80

12

 

 

 

 

 

40

52

 

2

输水管道工程区

11552

11552

0

5540

15

5525

15

 

 

 

990

 

7018

9123

 

提泵站

1780

1780

 

459

1

458

1

 

 

 

378

外购石料场

1699

2209

枢纽1#存渣弃场

输水管道

9772

9772

 

5081

14

5067

14

 

 

 

613

外购石料场

5318

6913

管道1-3#存渣弃场

3

道路工程区

26570

26570

 

23565

506

23059

506

 

 

 

904

 

4415

5739

 

永久道路

4000

4000

 

3184

25

3159

25

 

 

 

904

外购石料场

1745

2268

枢纽1#存渣弃场

临时道路

13570

13570

 

13047

447

12600

447

 

 

 

 

 

970

1261

枢纽1#存渣弃场和管道1-3#存渣弃场

4

输电线路工程区

18

18

 

18

 

18

 

 

 

 

 

 

 

 

 

5

料场区

51889

47586

4303

1296

243

1053

 

 

49832

 

 

 

762

990

 

风化料场

39966

37913

2053

705

145

560

 

 

38684

拦河坝

 

 

578

751

枢纽1#存渣弃场

粘土料场

11923

9673

2250

591

98

493

 

 

11148

拦河坝

 

 

184

239

枢纽1#存渣弃场

6

施工辅助设施区

4300

4300

0

7824

3524

4300

3524

 

 

 

 

 

 

 

 

7

合计

129976

125673

4303

90673

4303

86370

49832

 

49832

 

7076

 

46379

60292

 

 

 

 

 

1-1 工程土石平衡分析框架图


2)存弃渣场规划

根据土石方平衡分析结果,结合现场地形,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共选择了4个存弃渣场,分别堆放整个工程施工废弃渣料。其中,枢纽工程区1个弃渣场,渠道工程区3个弃渣场。由于粘土料场规划在枢纽1#存渣弃场南侧相连位置,风化料场规划在坝址下游左岸,现场勘查,风化料场周边没有堆放表土的条件,所以,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料场剥离的表土统一堆放到枢纽1#存渣弃场上侧堆放,工程不另设表土临时堆场。弃渣场特性表见表1-4

1-4  弃渣场特性表

渣场编号

上路桩号

占地面积(hm2

占地类型

渣场

类型

松方堆量

m3

堆渣高程

m

渣场容积

m3

备 注

枢纽1#存弃渣场

水库库尾西侧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上30m凹地上

0.74

林地

坡地型

52118

1835-1860

60000

渣场下游无村寨、无工矿企业、无农田和其它公共设施

管道1#存弃渣场

摆榔管道和莲花山管道分叉口靠东边凹地上

0.22

坡耕地

库区型

3418

1875-1880

5000

管道2#存弃渣场

莲花山管道和王所寨支管、干沟支管交叉口下侧凹地上

0.20

林地

坡地型

1493

1575-1630

3000

管道3#存弃渣场

干沟支管里程670m位置右侧凹地上

0.16

林地

坡地型

3263

1570-1620

4500

 

1.12施工进度

施工总工期为17个月,其中:

工程准备期为:第一年5月至6月,合计2个月;

坝下涵洞工程施工工期为:第一年7月至10月,合计4个月,10月底具备过流条件。

拦河坝工程施工工期为:第一年11月至第二年5月,合计7个月(其中:拦河坝清基为第一年11月,合计1个月;基础灌浆处理(含盖板)施工工期为:第一年12月至第二年2月,合计3个月;体填筑工程施工工期为:第二 年3月至5月,合计3个月,1个干季完成,回填至坝顶高程1829.5m;坝面工程施工工期为:第二年6月至7月,合计2个月)。

溢洪道工程施工工期为:第二年6月至7月,合计2个月;

工程完建期为:第二年8月至9月,合计2个月

1.13淹没、占地及生产安置

一、淹没

白龙水库工程淹没占地256.65亩(17.11hm2),其中涉及仁和镇26.95亩(包括耕地14.85亩,其中水田4.85亩,坡耕地10.0亩;林地12.10亩),涉及摆榔乡229.70亩(包括耕地223.6亩,其中水田202亩。坡耕地21.6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5亩,草地0.3亩,交通运输用地1.3亩。工程淹没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淹没范围内不涉及搬迁人口,不涉及房屋及附属建筑物,涉及零星果木2235株,涉及坟墓63

二、工程占地

工程总占地面积为31.46hm2,其中永久占地25.04hm2,临时占地6.42hm2。占地类型为有水田、坡耕地、有林地、水域、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占地类型中各区域占地面积详见表1-5。

1-5     白龙水库工程占地一览表 

序号

项目区

合计

水田

耕地

林地

水域

草地

交通运输用地

占地性质

备注

永久占地

25.04

14.70

3.84

5.19

0.30

0.02

0.99

永久

 

1

水库淹没区

17.11

13.78

2.11

0.81

0.30

0.02

0.09

永久

 

2

枢纽工程区

2.23

0.39

0.67

1.17

 

 

 

永久

 

3

输水管道工程区

1.90

 

0.23

1.67

 

 

 

永久

 

4

道路工程区

3.55

0.53

0.71

1.41

 

 

0.90

永久

 

5

输电线路区

0.25

 

0.12

0.13

 

 

 

永久

 

临时占地

6.42

0.17

1.80

4.15

 

 

0.30

临时

 

1

料场区

2.01

 

0.33

1.68

 

 

 

临时

 

粘土料场

1.26

 

 

1.26

 

 

 

临时

 

风化料场

0.75

 

0.33

0.42

 

 

 

临时

 

2

存弃渣场区

1.32

 

0.22

1.10

 

 

 

临时

 

枢纽1#存弃渣场

0.74

 

 

0.74

 

 

 

临时

 

管道1#存弃渣场

0.22

 

0.22

 

 

 

 

临时

 

管道2#存弃渣场

0.20

 

 

0.20

 

 

 

临时

 

管道3#存弃渣场

0.16

 

 

0.16

 

 

 

临时

 

3

施工辅助设施区

3.09

0.17

1.25

1.37

 

 

0.30

临时

 

供水、供电、供风系统

0.19

 

 

0.19

 

 

 

临时

 

施工管理用房

0.50

 

0.22

0.28

 

 

 

临时

 

堆料场和拌和站

0.40

0.17

0.23

 

 

 

 

临时

 

施工临时道路

2.00

 

0.80

0.90

 

 

0.30

临时

 

总   计

31.46

14.87

5.64

9.34

0.30

0.02

1.29

 

 

 

三、生产安置

根据水库淹没区、枢纽工程区征地范围内征收耕地计算项目区农业生产安置人口,经计算,基准年农业生产安置人口180人,规划水平年农业生产安置人口为182人。根据对征占地设计农户进行调查后,项目采用一次性经济补偿的方式进行生产安置。

1.14专业项目复建

拟建工程影响专业项目设施为:

1)淹没乡村公路0.2km(砂石路面),需改复建,规划设计改建乡村公路一条全长1.5km弹石路面,路基宽4.5m,路面宽为4m

2)淹没电力设施400V低压输电线路长1.0km、水泥杆6棵。专项设施改复建规划设计400V低压输电线路,改建长度1.00km,水泥杆6棵。

1.15工程运行及管理

1、工程管理所

白龙水库规模为小(一)型,白龙水库由施甸县水务局组建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06-96)、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SLJ705-81规定及“云南省水利厅文件”(云水规〔1993〕第41号文,结合白龙水库实际情况,初定管理人员编制为6人,拟设白龙水库管理所,主管部门为施甸县水务局。

2、管理设施

管理设施包括管理用房、水库专用水文站、上下游警报系统、水库内外观测设施、对外交通设施、通讯设施、防汛设施、供水和供电设施等。

3、工程运行

白龙水库采用年调节方案,水库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1827.5m而低于设计洪水位1828.46m时,水库为泄洪状态,泄洪道泄洪,水库水位高于设计洪水位1828.46m,而低于校核洪水位1828.92m时,水库为校核洪水位泄洪状态,泄洪道泄流并开启隧洞闸门参与泄洪。枯水期水库供水,水库水位逐渐消落至死水位1819.0m灌溉及人畜用水由输水管供给,供水时水库调度按灌区灌溉及人畜用水需求供水,采取计划用水。

1.16工程总投资

根据可研,工程估算总投资5716.63万元,其中枢纽工程部分投资2656.99万元,输水工程部分投资1003.82万元,建设征地移民补偿投资1815.3万元,其他投资240.52万元。

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2.1、自然环境简况

一、地理位置

白龙水库位于小白龙河下游段碓房头附近,坝址地理坐标为北纬24°38′39″、东经99°15′11″坝址距离施甸县城约27km有乡村公路通达坝址,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二、区域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白龙水库坝址河床高程1813.12m,工程区内总体地形北东高,南西低,最高点为迎风停山峰,高程2607.0m,最低点为大黑石头村,高程1783.7m。相对高差823.3m。工程区主要为侵蚀构造地貌,地貌类型为:

一、侵蚀构造地貌

中山陡坡地形:主在由碳酸盐岩、碎屑岩组成,地形相对高度7001000m,山体坡度3040°,显示山坡平缓的景观,山头齐一浑圆,河谷多呈“V”字型。

二、侵蚀堆积地貌

侵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山间盆地及河谷边缘,盆地展布受构造控制明显,多以菱形,椭圆形,呈北东~南西向;各盆地均有河流通过。沿河两岸一般有III级阶地发育,阶面微向河流倾斜。一般I级阶地高出河床13m,宽1025m不等,为内迭堆积阶地;II级阶地高出河水面510m,断续分布。

2)地层岩性

工程区所出露的地层,以沉积岩为主,展布面积约95%,主要为三迭系(T)其为次石炭系(C),泥盆系(D)、志留系(S)、、第四系(Q),少量二迭系(P)及华力西期侵入岩(展布面积约5%,呈零星分布)。

3)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据《云南大地构造分区图》,水库工程区地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之保山永德褶皱束三级构造单元内,属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地区。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5),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地震动参数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应基本烈度为度,应加强水库建筑物的抗震防震设计工作。

4)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层岩性、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本区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三种类型,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黑龙河。项目区水文地质图见下图2-1

一、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盆地及河谷岸坡、漫滩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松散岩类孔隙水透水性强,储水性能差,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散浸状排泄于地表或补给基岩裂隙水。

二、基岩裂隙水:赋存在碎屑岩中,区域内分布的砂岩、页岩等,地下 水以散浸或下降泉形式向临近沟谷排泄。

三、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包括裸露型和覆盖型两类。

1)裸露型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主要分布于库盆北东山区,大面积分布在古生界和中生界碳酸盐岩类及碳酸盐岩类夹碎屑岩含水层,含丰富的岩溶水。由于节理裂隙及岩溶较发育,各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在盆地边缘形成地下水的排泄带,常以暗河、大泉的形式在盆地边缘出露。

2)覆盖型岩溶水:盆地边缘的山区分布的岩溶水含水层延至盆区,伏于第四系松散岩类含水层之下,形成覆盖型岩溶水。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小于200m,下伏碳酸盐岩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盆缘山区灰岩裸露,补给条件良好,地下水获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自山区向盆区运移、富集,适宜地段形成了丰富的覆盖型岩溶承压水区,局部地段水头高出地表。

 

2-1 项目区水文地质图

三、气候

工程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春干燥、夏秋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在高空强盛大陆性干燥偏北气流的控制下,天气晴朗少雨,光照充足,蒸发量大。5月至10月由于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雨量充沛、降水日数增多。

根据施甸气象站实测资料统计的有关气象特征值为:多年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是6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1.9℃,极端最高气温32.7℃,最低气温是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9.8℃,极端最低气温-3.2℃,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193h,相对湿度75%,多年平均风速1.4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5.0m/s,多年平均降水量970.7mm,实测最大24h降水量125.6mm,多年平均蒸发量1864.0mm(蒸发皿口径为20cm)。

四、水文、泥沙

1河流水系

拟建的白龙水库位于摆榔乡摆榔村以西的碓房头附近,拟建的白龙水库位于勐波罗河支流——姚关河——摆榔河——小白龙河下游。项目区地表水系图见附图2

姚关河为怒江水系勐波罗河右岸一级支流,主河发源于施甸县城东部的鹰窝山麓,河源海拔约2400m。自河源起从北向南,先后流经老黑龙、大黑石头、大乌邑、吴家庄、石坝、河尾后,在河尾村附近逐渐转为北西~南东向,经马鞍山、关脚等地后出施甸入昌宁县境,在湾甸坝的热水村附近汇入勐波罗河,全长38.3km,河道平均坡降5%,径流面积239km2。境内最高点位于流域北部的青石岩附近,海拔2660m,最低点为与勐波罗河交汇处,海拔676m

摆榔河属姚关河左岸支流,主河发源于摆榔集镇北部的麻栗坡附近,河源海拔2300m。主河道流向自北向南,途经大中水库和摆榔村,在集镇附近转为东北至西南向,又途经王所寨和大黑石头后,在小黑石头附近汇入姚关河。全长9.1km,主河道平均坡降3%,径流面积16km2。境内最高点位于流域北部的打鹰山顶,海拔2321.8m,最低点为与姚关河交汇处,海拔1784m。摆榔河主要由主河及左右两条较大支流汇集而成,左岸较大支流名为摆榔凹,右岸较大支流名为小白龙河。

小白龙河属摆概河右岸支流,主河发源于摆榔乡里歪村南侧山梁,河源海拔2150m。主河道流向先自北向南,然后转为东北至西南,最后转为西北至东南向,在王所寨以东汇入摆榔河。小白龙河总径流面积3.7km2,主河道全长4.3km,平均坡降3.7%,流域主要由主流及右岸一条较大支流组成。境内地形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流域北部的里歪山顶,海拔2157.5m,最低点为与摆榔河交汇处,海拔1805m。小白龙河属山区性小河流,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最大高差353m

拟建的白龙水库位于小白龙河下游段碓房头附近,坝址以上径流面积3.35km2,主河道长3.6km,河道平均坡降3.82%。水库流域形状为椭圆形,水系主要由干流和右岸较大支流组成,呈树枝状。主河道流向先自北向南,然后转为东北至西南,最后转为西北至东南,在碓房头附近汇入拟建的白龙水库。河源海拔2150m,最高海拔2157.5m,流域平均海拔1940m

小白龙泉点为拟建白龙水库的主要水源,泉点位于大平地村160°方向约730m 山谷中,出水口高程1825.7m,为一岩溶下降泉,流量94210l/s之间,平均127l/s。雨季大雨后35天泉水变浑,水量增大,一星期后逐步变清,流量随之减小

2)径流年内分配

根据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在设计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及年径流Cv值确定的前提下,取Cs=2Cv即可推求得到各断面的设计年径流量。成果见表2-1

2-1 白龙水库各断面设计年径流成果表

断面名称

多年平均径流量(万m3

年径流Cv

Cs/Cv

设计年径流量(万m3

25%

50%

75%

90%

95%

白龙水库

127.7

0.23

2

146.1

125.5

106.9

91.8

83.5

借用鱼洞水库的典型年,按典型年的选择原则,在鱼洞水库实测的径流系列中选取来水量与设计径流相近的1994、1987、1975、1991水文年的径流过程分别作为丰(P=25%)、平(P=50%)、枯(P=75%95%)径流年内分配的典型。以表2-1中的设计年径流量为控制,按同倍比缩放法得到设计径流年内分配成果,见表2-2

2-2 白龙水库设计地表年径流量年内分配成果表                单位:万m3

断面

平率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地表径流

P=25%

13.9

29.5

30.8

23.2

15.3

10.0

7.0

3.6

2.6

3.2

3.4

3.7

P=50%

12.5

22.7

22.5

34.4

7.8

5.8

4.7

3.1

2.4

3.0

2.8

3.7

P=75%

9.4

23.5

19.4

17.1

14.8

6.0

4.0

2.4

2.2

2.4

2.6

3.3

P=95%

6.8

14.8

15.3

14.2

12.3

7.1

2.7

2.2

1.8

1.8

2.0

2.6

白龙水库坝址断面来水量除地表径流外,还有小白龙泉点水量加入,经分析,小白龙泉水大部分为外来流域补给,少部分为本区地表径流补给。根据小白龙泉点实测月流量占年内百分百,估算丰、平、枯水年的外流域补给流量月内分配成果表见表2-3

2-3   外流域补给小白龙泉点水量年内分配成果表     单位:万m3

断面

平率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小白龙泉点

P=25%

24.8

35.7

47.2

42.6

42.0

31.5

28.8

27.4

23.2

23.7

24.8

25.7

P=50%

22.9

32.9

43.5

39.3

38.8

29.0

26.6

25.3

21.4

21.9

22.9

23.7

P=75%

21.1

30.3

40.1

36.2

35.7

26.7

24.5

23.3

19.7

20.2

21.1

21.8

P=95%

18.7

26.8

35.5

32.0

31.6

23.7

21.7

20.6

17.4

17.8

18.7

19.3

白龙水库坝址断面径流=本区地表径流+外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小白龙泉点),成果表见表2-4

2-4   白龙水库入库设计径流年内分配成果表     单位:万m3

断面

平率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地表径流

P=25%

13.9

29.5

30.8

23.2

15.3

10.0

7.0

3.6

2.6

3.2

3.4

3.7

P=50%

12.5

22.7

22.5

34.4

7.8

5.8

4.7

3.1

2.4

3.0

2.8

3.7

P=75%

9.4

23.5

19.4

17.1

14.8

6.0

4.0

2.4

2.2

2.4

2.6

3.3

P=95%

6.8

14.8

15.3

14.2

12.3

7.1

2.7

2.2

1.8

1.8

2.0

2.6

小白龙泉点

P=25%

24.8

35.7

47.2

42.6

42.0

31.5

28.8

27.4

23.2

23.7

24.8

25.7

P=50%

22.9

32.9

43.5

39.3

38.8

29.0

26.6

25.3

21.4

21.9

22.9

23.7

P=75%

21.1

30.3

40.1

36.2

35.7

26.7

24.5

23.3

19.7

20.2

21.1

21.8

P=95%

18.7

26.8

35.5

32.0

31.6

23.7

21.7

20.6

17.4

17.8

18.7

19.3

入库合计总量

P=25%

38.7

65.1

78.0

65.7

57.3

41.5

35.8

31.0

25.8

27.0

28.3

29.3

P=50%

35.4

55.7

66.0

73.7

46.6

34.9

31.3

28.4

23.8

24.9

25.7

27.4

P=75%

30.5

53.8

59.5

53.3

50.5

32.7

28.5

25.7

21.9

22.6

23.7

25.1

P=95%

25.5

41.6

50.8

46.2

43.9

30.8

24.4

22.8

19.2

19.6

20.7

21.9

 

      (3)洪水

水库设计洪水按《云南省暴雨洪水查算图表》(1992年)方法推求,暴雨统计参数采用“新图集法”,推求得到设计断面洪水成果详见表2-5。

2-5 白龙水库设计断面洪水成果表

项目

白龙水库坝址

 

P=0.33%

P=3.33%

P=5%

P=10%

P=20%

洪峰Qmm3/s

25.6

17.3

15.8

13.3

10.4

洪量W24h(万m3

42.4

28.8

26.2

22.0

17.2

 

施工期洪水按按规范及工程设计要求,需分析提供水库坝址断面施工期设计洪水过程。根据资料条件,采用柯街水文站实测洪水资料推求。

2-6   白龙水库坝址施工期洪水成果表

项目

水库坝址

P=5%

P=10%

洪峰(m3/s

25.6

17.3

24h洪量(万m3/s)

42.4

28.8

      (4)泥沙

本区域内无泥沙实测资料,泥沙分析主要根据云南省水利厅批准的《云南省2004年土壤侵蚀现状图》估算。计算得出白龙水库总输沙总量0.27t,其中推移质输沙总量0.045t,悬移质输沙总量0.225t,入库沙量0.199万m3,含沙量1.76kg/m3

5)蒸发

白龙水库无蒸发观测资料,水库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采用相邻的施甸气象站实测蒸发资料推求,水库多年水面蒸发量为1056.1mm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其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径流深之差。经降水和径流分析成果计算得到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825.2mm,水库多年平均蒸发增损量为230.9mm

五、土壤及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施甸县土壤普查资料分析,分布有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及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按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排序,随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按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依次垂直分布。由于海拔高差,气候不同以及成土母质、土地利用状况的不同,各类土壤呈条带或零星分布状况。项目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云政发[2007]165号),白龙水库工程项目区为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告的“重点治理区”,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执行标准按建设类II级标准执行。由区内自然环境状况及地形坡度等因素决定,项目区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强度以微度为主,按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标准,项目区属以水力侵蚀为主的西南土石山区,土壤侵蚀模数允许值为500t/km2.a。

项目建设区原始占地类型为林地、荒草地、坡耕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工程区背景土壤侵蚀模数为760.35t/km2.a,侵蚀强度属于轻度侵蚀。

2.2社会环境简况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保山市南部,怒江东岸,其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之间。东至枯柯河与昌宁县为邻,南至勐波罗河与永德县比邻,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隔江相望,北与保山市施甸县接壤。根据查阅施甸县2016年统计资料,施甸县全县辖13个乡镇,其中乡8个(含2个民族乡),镇5个,总人口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3万人,全县国土面积2009km2,耕地面积为698700亩。

白龙水库建设及规划灌区涉及姚关镇的大乌邑和摆榔乡的摆榔、尖山、大中4个村委会。

大乌邑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镇政府2.0km,国土面积13.5km2,海拔1780m,年平均气温15.0℃,年降水量1099mm。全村有耕地2634亩,人均耕地0.82亩,有林地2634亩。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10户,有乡村人口3394人,其中农业人口3325人,劳动力232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184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烤烟,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

摆榔村委会:属于山区,乡政府所在地,国土面积15.49km2,海拔2120m,年平均气温12.0℃,年降水量1120mm。全村有耕地2117亩,人均耕地0.92亩,有林地1950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28户,有乡村人口2292人,其中农业人口2085人,劳动力141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85人。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劳务输出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7133元。

尖山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镇政府5.0km, 国土面积27.5km2,海拔1355m,年平均气温16.0℃年降水量1120mm。全村有耕地6838亩,其中人均耕地3.9亩;有林地22421亩。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03户,有乡村人口1734人,其中农业人口168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06人。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烤烟,农民人均纯收入5639元。

大中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镇政府6.0km, 国土面积17.3km2,海拔1450m,年平均气温13.0℃年降水量1140mm。全村有耕地1851亩,其中人均耕地0.91亩;有林地12656亩。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87户,有乡村人口2025人,其中农业人口197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46人。 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5788元。

2.3敏感区、文物保护、保护植物及矿产压覆情况

本工程所在地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项目所在区域无古树名木,无国家级、省级保护动植物。

根据保山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建设项目用地矿产资源调查结果的备案证明(保国土资矿压备字[2017]27号),白龙水库项目用地调查区压覆国家规划区域“3年找矿行动的云南省保山隆阳—龙陵地区铅锌矿整装勘查区(国家整装勘查区)”和“云南省施甸县大窝台铅锌多金属矿地质普查(云南整装勘查首批设置矿业权)”等2个国家规划区域,调查区范围内暂无已查明的重要矿产资源,同意备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若发现有重要矿产资源,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及时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

 

 

 

 

 

 

 

 

 

表三、环境质量状况

3.1工程区环境质量现状

3.1.1地表水环境现状

根据《保山市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项目评价区小白龙河(属怒江勐波罗河的姚关河水系,摆榔河支流)水库具有人畜饮用功能,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2017717日,保山普利分析测试有限公司对白龙水库坝址断面水质进行了采样检测,检测结果见下表3-1。

3-1     白龙水库地表水水质检测结果一览表

检测项目

单位

结果

标准值

达标情况

pH(无量纲)

/

7.46

6~9

达标

溶解氧

mg/L

7.3

5

达标

BOD5

mg/L

0.5L

4

达标

COD

 

5.0

≤20

达标

高锰酸盐指数

mg/L

0.5L

6

达标

挥发酚

mg/L

0.01L

0.005

达标

氰化物

mg/L

0.004L

0.2

达标

氨氮

mg/L

0.025L

1.0

达标

总磷(以P计)

mg/L

0.02

0.05

达标

总氮(湖、库,以N计)

mg/L

0.88

1.0

达标

氟化物(以F-计)

mg/L

0.08

1.0

达标

mg/L

0.001L

1.0

达标

mg/L

0.05L

1.0

达标

mg/L

0.007L

0.05

达标

mg/L

0.001L

0.05

达标

mg/L

0.0001L

0.005

达标

mg/L

0.00002L

0.0001

达标

铬(六价)

mg/L

0.004L

0.05

达标

mg/L

0.003L

0.01

达标

石油类

mg/L

0.01L

≤0.05

达标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mg/L

0.060

≤0.2

达标

硫化物

mg/L

0.005L

≤0.2

达标

*硝酸盐(以N计)

mg/L

0.24

10

达标

粪大肠菌群

(个/L

490

≤10000

达标

*氯化物

mg/L

3.51

250

达标

*硫酸盐

mg/L

24.4

250

达标

*铁

mg/L

0.03L

0.3

达标

*锰

mg/L

0.01L

0.1

达标

注:检测结果低于检出限时,检测结果为检出限+L水质监测采用《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表中*标注项目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根据监测结果可知,白龙水库工程地表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以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要求。

3.1.2地下水环境现状

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保山幅资料,库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矿化度0.170.38g/lPH56.9;总硬度为8.416.8德度。适合于工农业及饮用水的要求。

3.1.3大气环境现状

工程区地处农村地区,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源,评价区区内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可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3.1.4声环境现状

工程区以农业活动为主,多为农村山区,拟建白龙水库周边噪声主要为区域社会生活噪声,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噪声污染现象,现状声环境质量较好。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

3.1.5生态环境现状

一、植被现状

(1调查方法、范围和内容

1、调查方法

项目组于2017年10月20实地考察了工程影响区及周围的植被和植物。野外调查中,主要采用专家路线踏查法和典型群落样地记录法(根据现有植被现状和特点,选取植物分布具有普遍性与典型性群落,针叶林样地大小为20×20m稀树灌木草丛样地大小为10×10m),用GPS采点确定样地位置,详细记录样地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的的种类、数量、高度、盖度等数据,并拍摄植被或景观的照片;同时收集相关植物和植被调查的资料并咨询当居民和林业部门等,了解当地植被的演变、(保护)植物的分布、植被状况等情况,结合3S系统制图分析获得陆生植被的现状数据。

2)、调查范围

本项目对植被、陆生植物的调查工作重点为水库库区、坝址周边影响区域,其次是工程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相邻地区;调查范围主要为淹没区、料场、渣场、输水管道、坝址周围200m范围或面山第一层山脊线以下区域,施工道路、施工场地等工程占地区周围200m范围或面山第一层山脊线以下区域。

3)、调查内容

评价区内有代表性的各种生境,包括沟谷、阳坡、阴坡、荒草地乃至耕地等,对其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进行全面调查和记录。对坝址、水库淹没区、料场、渣场、输水管道、施工道路、施工场地等逐一进行详细调查,并沿调查路线进行线路调查。对这些区域可能存在的国家保护植物、云南省保护植物、狭域特有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重点调查和记录,并对评价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作出综合评价。

(2植被分类系统及分布特征

1、植被分类系统

依据《中国植被》、《云南植被》和《云南森林》等重要植被专著中采用的分类系统, 遵循群落学生态学的分类原则,运用3个主级分类单位,即植被型(高级分类单位)、群系(中级分类单位)和群丛(低级分类单位),各级再设亚级或辅助单位。

项目区位于施甸县姚关镇,属于怒江水系,依据上述植被分类的依据与原则,结合实地调查及遥感卫星影象图判读,评价区的自然植被可分为2个植被型、2个植被亚型和2个群系或群系组。另外,评价区内还有旱地、水田等人工植被分布。评价区植被分类系统表见表3-2,评价区植被类型现状详见附图5

3-2  评价区植被分类系统表

类型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

群落

自然植被

暖性针叶林

暖温性针叶林

云南松林

云南松、华山松群落

稀树灌木草丛

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

含云南松、马桑的中草草丛

云南松、灰苞蒿群落

人工植被

农田植被

水田

水稻

旱地

玉米、烤烟

         2、植被分布特征

评价区人为活动强烈,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变化不明显;评价区海拔高程在1810-1880m之间,高差不大,没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评价区内不同区域植被的差异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纵观整个评价区,本区域常见的是暖温性针叶林,其次是受人为破坏后产生的次生性植被(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和人工植被。

遥感解译和实地考察结果表明,评价区自然植被总面积268.62hm2,其中暖温性针叶林面积最大,为111.45hm2、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面积为36.04hm2,占评价区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1.49%13.42%。人工植被总面积121.13hm2,其中旱地面积为88.96hm2、水田面积为32.17hm2,占评价区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3.12%11.98%

3-3 评价区植被面积统计表

自然植被

类型

面积(hm2

占评价区植被总面积比例(%)

暖温性针叶林

111.45

41.49

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

36.04

13.42

自然植被面积小计

147.49

54.91

 

人工植被

农田植被

旱地

88.96

33.12

水田

32.17

11.98

人工植被面积小计

121.13

45.09

评价区植被总面积

268.62

100.00

(3主要植被类型特点

1、自然植被

I暖温性针叶林

暖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于云南亚热带北部地区,分布地具有偏干的气候特点,土壤以红壤为主。群落组成既有喜湿的种类,也有喜干的种类。

本地区暖温性针叶林是原生植被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破坏后,在飞播或者人工种植经较长时间演化后形成的植被类型,比较具有代表性,也是评价区内常见的植被类型,分布区多集中在阳坡或半阳坡,土壤一般贫瘠。

评价区暖温性针叶林为云南松林,评价区共记录了1个群系1个群落,即云南松林群系云南松、华山松群落,分布范围广,组成种类有一些耐旱、耐火烧及入侵植物占优势。

云南松、华山松群落

群落多为幼年林和成年林,高6-8m,总盖度50-60%。林下常受放牧、砍柴、割草等影响,以致种类组成比较简单而混杂。群落结构很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层。

乔木层高6-8m,盖度50-60%组成种类中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呈明显优势,树干挺直、浑圆、分枝很高,林冠虽密集,但林下仍十分明亮,扭曲和病腐现象十分少见。在云南松的林冠之下,多见高6-7m左右的乔木,如华山松Pinus armandii、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等。

灌木层高1.0-3.0m,层盖度15-25%,组成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毛叶珍珠花Lyonia villosa、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聚花野丁香Leptodermis glomerata、野把子Elsholizia rugulosa、金花小檗Berberis wilsonae、地檀香Gaultheria forrestii、芒种花Hypericum patulum、小叶三点金Desmodium microphyllum、云南山蚂蝗Desmodium yunnanense、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小漆树Toxicodendron delavayi、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滇榛Corylus yunnanensis、峨眉蔷薇Rosa omeiens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青刺尖Prinsepia utilis、盐肤木Rhus chinensis、针齿铁仔Myrsine semiserrata、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等。

草本层高0.2-0.7m,层盖度35-45%,组成种类以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 var. japonica为主,其它常见的种类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西南牡蒿Artemisia parviflora、西南委陵菜Potentilla fulgens、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华火绒草Leontopodium sinense、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云南兔儿风Ainsliaea yunnanensis、宽叶兔儿风Ainsliaea latifolia、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滇紫草Onosma paniculatum、牛至Origanum vulgare、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茅膏菜Drosera peltata、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粉背蕨Aleuritopterispseudofarinosa、糯米团Memorialis hirta、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猪殃殃Galium aparinevar. tenerum、蹄盖蕨Athyrium filix-femina、鼠尾粟Sporobolusfertilis、大羽鳞毛蕨Dryopteris wallichiana、滇龙胆草Gentiana rigescens、西南野古草Arundinella hookeri等。

II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

稀树灌木草丛是云南省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类植被类型,群落以草丛为主,其间散生灌木和乔木。灌木一般比较低矮,有时高度不及草丛,散生的乔木一般生长不良,不规则地在成片的草丛上散布着。目前所见的较大面积的稀树灌木草丛,都是在原有森林长期砍伐火烧下形成的一类次生性植被。

根据群落的生态外貌,主要是稀树的生态和形态,及其所反映的气候生境,本区的稀树灌木草丛为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这一类稀树灌木草丛广泛分布在云南的中部、北部、西部、西北部、东北部以及东南部的广大山地上,海拔大致在1500-2500m,它的原生植被为暖温性针叶林。

评价区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植被亚型下共记录有1个群系1个群落,即含云南松、马桑的中草草丛群系,云南松、灰苞蒿群落。它是云南松林反复砍烧后形成的次生植被。

云南松、灰苞蒿群落

本群落在整个评价区均有分布,在土壤因冲刷而干旱贫瘠的地段这一群落普遍分布,在居民点附近及耕地附近的山地尤为多见,有的山丘常常成为无树的禾草草丛,即所谓的“荒草地”。群落以草丛为主要层,群落高3m,盖度60-70%,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稀树以云南松等常绿针叶树为主;2)草丛以中草为主,也有低草和高草,除菊科外,还有禾本科、蔷薇科等,多数为中生植物而具耐旱的生态习性;3)灌木在草丛中分散生长,不构成优势,多具有阳性耐旱、萌发力强、耐牧、耐火等特性。

稀树主要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多扭曲,高度1-3m,盖度5-10%,偶见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以常绿栎类为稀树的情况极为少见。

灌木稀少而不显著,常不成层,高度1.0-2.0m,盖度10-20%左右,常见的有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羊耳菊Inula cappa、栽秧泡Rubus ellipticus、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商陆Phytolacca acinosa、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碎米花杜鹃Rhododendron spiciferum、茅莓Rubus parvifolius、川梨Pyrus pashia、冬青Ilex chinensis、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尾叶白珠Gaultheria griffithiana、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小蜡Ligustrum sinense、忍冬Lonicera japonica、铁仔Myrsine africana、牛筋条Dichotomanthes tristaniicarpa、云南山蚂蝗Desmodium yunnanense等。

草本层高0.1-0.7m,盖度在80-90%左右,组成种类以灰苞蒿Artemisia roxburghiana为主,其它常见的种类有白健秆Eulalia pallens、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穗序野古草Arundinella chenii、白茅Imperata cylindica、山珠半夏Arisaema yunnanense、细柄草Capillipedium parviflorum、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鬼针草Bidens pilosa、四脉金茅Eulalia quadrinervis、香薷Elsholtzia ciliata、地石榴Ficus tikoua、杏叶防风Carumcandolleanum、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西南牡蒿Artemisia parviflora、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云南裂稃草Schizachyrium delavayi、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矛叶荩草Arthraxon prionodes、苦卖菜Ixeris denticulata、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指叶凤尾蕨Pteris dactylina、蜈蚣草Pteris vittata、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var. latiusculum、马陆草Eremochloa zeylanica、云南知风草Eragrostis ferruginea等。

2、人工植被

本区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种植品种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但区内耕地耕作条件差,灌溉率低,作物产出率低且未经深加工处理,经济价值低。评价区人工植被主要为旱地和水田。

旱地

旱地是评价区内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类土地,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均有分布。旱地一般分布在缺乏水源、难于作水田的区域。在评价区内的旱地常为坡地,梯地很少,陡坡耕作现象突出,耕作也较为粗放。种植的作物主要为玉米Zea mays和烤烟Flue curedTobacco等,一般为一年一熟。近年来,有的坡地被弃荒后演变为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

水田

水田是评价区域内的主要粮食作物产地之一。水田的分布主要受水源的影响,其次是地形。由于评价区内多为山地,缺乏坝区,因此评价区内的水田主要为梯田,分布在河流周边的平缓地带。评价区内的水田常为一年一熟,主要种植水稻Oryza sativa;有时亦为一年两熟,在一年两熟时,大春作物为水稻Oryza sativa,小春作物则为豌豆Pisum sativum等。

4重点保护野生保护植物

通过对评价区植物种类的专项调查,结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及《云南省第一批省级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89),评价区内没有发现云南省及国家级保护植物分布。

(5名木古树、地方狭隘特有植物

根据云南省林业厅文件云林保护字(1996)65 号《关于印发云南省古树名木名录的通知》和实地走访,评价范围内没有发现名木古树、地方狭域特有植物分布。

(6主要经济和资源植物

评价区域内分布有一定数量的资源植物,但大多数的资源植物资源蕴藏量不高,没有深加工和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很多的资源植物仅限于当地居民少量利用,或者仅记载于一些文献。下面将评价区内的一些重要资源植物简述如下:

用材植物: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旱冬瓜Alnus nepalensis

药用植物:川续断Dipsacus asperoides、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杏叶防风Carum candolleanum等。

食用植物:黄泡Rubus pectinellus、苦刺花Sophora davidii、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乌鸦果Vaccinium fragile、地石榴Ficus tikoua等。

观赏植物: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马樱花Rhododendron delavayi、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米饭花Vacciniuim mandarinorum、炮仗杜鹃Rhododendron spinuliferum等。

经济树种: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核桃Juglans regia等。

(7淹没区、施工区植被及植物概况

根据现场调查,淹没区、施工区植被主要为评价区常见的、分布面积较大的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旱地和水田;淹没区、施工区植物主要为当地及滇西、滇西北地区常见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灰苞蒿Artemisia roxburghiana、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川梨Pyrus pashia、芒种花Hypericum patulum、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白健秆Eulalia pallens等以及人工种植的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核桃Juglans regia、玉米Zea mays、烤烟Flue curedTobacco、豌豆Pisum sativum、水稻Oryza sativa等,淹没区、施工区范围内未发现国家级、云南省级野生保护植物分布。

二、陆栖脊椎动物

项目组于2017年10月20日对白龙水库评价区及邻近地区的陆栖脊椎动物进行了专业调查。野外调查工作的重点为坝址区、水库淹没区、输水渠道区、料场区、弃渣场区、施工道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其次是与工程占地区相邻的地区。

陆栖脊椎动物调查主要采用样线法、观察法和访问法等方法进行工作。观察植被类型、生境条件、河流、水塘等陆栖脊椎动物生存的资源条件,同时对于动物的实体及其足迹、叫声、粪便、取食痕迹等予以重点观察,鸟类调查主要使用了双筒望远镜观察记录。由于工作时间有限,还对评价区周边村落的群众进行咨询,了解他们常年在附近从事种植、农林产品采集等活动所观察到的陆栖脊椎动物分布及种群数量情况。此外,调阅了施甸县的相关资料,并查阅和收集了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

综合实地调查、访问调查和资料汇总,通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项目现场及实施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动物物种、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为评价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组成

根据对评价区现场调查及文献记载,评价区共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107种,隶属415目38科70属。其中两栖动物7种,隶属14科4属;爬行动物6种,隶属24科6属;鸟类77种,隶属7目23科49属;哺乳动物17种,隶属5目7科11属,见表3-4。陆栖脊椎动物各目、科中的种数详见表3-5。

3-4  陆栖脊椎动物各纲下分类阶元数量

两栖纲

1

4

4

7

爬行纲

2

4

6

6

鸟纲

7

23

49

77

哺乳纲

5

7

11

17

总计

15

38

70

107

 

3-5  评价区陆栖脊椎动物各目、科中的种数统计表

两栖纲AMPHIBIA

无尾目ANURA

蟾蜍科Bufonidae

1

2

雨蛙科Hylidae

1

1

蛙科Ranidae

1

3

树蛙科Rhacophoridae

1

1

小计:两栖纲,1目,4科

4

7

爬行纲 REPTILIA

蜥蜴目ACERTILIA

鬣蜥科Agamidae

1

1

壁虎科Gekkonidae

2

2

蛇目SERPENTS

游蛇科Colubridae

3

3

小计:爬行纲,2目,4科

6

6

鸟纲AVES

隼形目FALCONIFORMES

鹰科Accipitridae

2

2

隼科Falconidae

1

1

鸽形目COLUMBIFORMES

鸠鸽科Streptopelia

1

2

鹃形目CUCULIFORMES

杜鹃科Cuculidae

1

3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翠鸟科Alcedinidae

2

2

戴胜科Upupidae

1

1

䴕形目PICIFORMES

须科Capitonidae

1

1

啄木鸟科Picidae

2

2

雨燕目APODIFORMES

雨燕科Apodidae

1

2

雀形目PASSERIFORMES

燕科Hirundinidae

1

2

鹡鸰科Motacillidae

2

4

山椒鸟科Campephagidae

1

3

鹎科Pycnonotidae

2

2

和平鸟科Irenidae

1

1

伯劳科Laniidae

1

2

卷尾科Dicruridae

1

2

鸦科Corvidae

2

2

鹟科Muscicapidae

17

27

山雀科Paridae

1

2

太阳鸟科Nectariniidae

1

2

文鸟科Ploceidae

2

3

绣眼鸟科Zosteropidae

1

2

雀科Fringillidae

4

7

小计:鸟纲,7目,23科

49

77

哺乳纲MAMMALIA

攀鼩目SCANDENTIA

树鼩科Tupaiidae

1

1

食虫目INSECTIVORA

鼹科Talpidae

1

1

食肉目CARNIVORA

鼬科Mustelidae

1

1

灵猫科Viverridae

1

1

兔形目LAGOMORPHA

兔科Leporidae

1

1

啮齿目RODENTIA

松鼠科Sciuridae

4

5

鼠科Muridae

2

7

小计:哺乳纲,5目,7科

11

17

总计:4纲,15目,38科

70

107

 

(2陆栖脊椎动物区系特点

1、两栖动物

评价区分布的7种两栖动物全部为东洋界成分,未发现古北界成分和古北-东洋两界成分分布。在7种两栖动物中,西南区种类占优势,有4种,占全部两栖动物种数的57.14%;华南区1占全部两栖动物种数的14.29%、东洋界广布种2种,分别占全部两栖动物种数的28.57%;无华中-华南区、华中区种类分布。

2)、爬行动物

评价区分布的6种爬行动物中西南区、华南区种、东洋界广布各有2种。

3、鸟类

从鸟类的地理区划来看,评价区处于东洋界、西南区范围。资料分析表明,评价区77种鸟类中,东洋种鸟类占优势,共计43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55.84%;广布种鸟类27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35.06%;古北界鸟类共计7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9.09%根据调查数据和资料表明,留鸟是本区域的主体鸟类,其次是夏候鸟。

4、哺乳动物

评价区分布的17种哺乳动物中,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有15种,占全部哺乳动物种数的88.24%;古北-东洋广布种有2种,占全部哺乳动物种数的11.76%;未发现古北界种类分布。在15种东洋界种类中,东洋界广布种占优势,有9种,占全部东洋界种数的60%;西南区种类有4种,占全部东洋界种数的26.67%;华南区种类有13.33 种,占全部东洋界种数的11.11%;无华中-华南区、华中区种类分布。

(3珍稀濒危保护动物

1、两栖动物

评价区分布的7种两栖动物中,没有发现国家级和云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也没有发现《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收录动物和珍稀濒危动物,调查未发现该地区特有种类分布。

2、爬行动物

评价区分布的6种爬行动物中,没有发现国家级和云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也没有发现《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收录动物和珍稀濒危动物,调查未发现该地区特有种类分布。

3、鸟类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及民间走访,在所记录的77种鸟类中,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占全部鸟类种数的3.9%3种保护鸟类全部为猛禽类,其中鹰类2种、隼类1种。未发现有《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收录的珍稀濒危鸟类,调查未发现该地区特有种类分布。

由于猛禽活动范围较大,因工程影响区范围狭小,故实际分布数量稀少,现场调查未调查到重点保护鸟类。评价区分布的保护鸟类参见下表。

3-6 评价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名录

编号

中名

拉丁名

保护级别

1

松雀鹰

Accipiter virgatus

国家II

2

普通鵟

Buteo buteo

国家II

3

红隼

Falco tinnunculus

国家II

 

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喉部具显著的中央喉纹;第6枚初级飞羽外翈无缺刻。两性基本相似,但雌性成鸟体形稍大,上体多褐色,下体棕褐色的斑纹更浓著。栖息于山地林区,多见单个盘旋于空中或停歇在突出的枝头或枯树枝上。飞翔于高空时,两翅鼓动数次后即直线滑翔一段距离,有时作圈状翱翔。以捕食小型动物如小鸟、昆虫等为食。捕食时先用锐爪捕捉,然后用嘴撕碎,将不能消化的食物残块由口中吐出。在乔木上营巢,巢小而坚固,由树枝等筑成,每年产4-5枚近白色卵。通常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下的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种类。

普通鵟Buteo buteo

鹰科鵟属的中型猛禽,体长50-59cm。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食量甚大,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种类。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又名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为隼科隼属的鸟类。一般栖息于林地、草原、有零星树木的牧场、海岸等,筑巢于悬崖、树木以及旧建筑或废墟的墙上。红隼喙较短,先端两侧有齿突,基部不被蜡膜或须状羽;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快;尾较细长,飞行快速,善于在飞行中追捕猎物。红隼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红隼经常在空中盘旋,搜寻地面上的老鼠、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也吃蝗虫、蚱蜢、蟋蟀等昆虫。红隼猎食在白天,主要在空中搜寻,或在空中迎风飞翔,或低空飞行搜寻猎物,经常扇动两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旦锁定目标,则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猎物,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上高空。有时则站立于悬崖岩石的高处,或旋站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等猎物出现时猛扑而食。红隼是比利时的国鸟,分布范围很广,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种类。

哺乳动物

评价区分布的17种哺乳动物中,没有发现国家级和云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也没有发现《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收录动物和珍稀濒危动物。调查未发现该地区特有种类分布。

(4淹没区、施工区动物概况

淹没区、施工区内生存活动的两栖动物有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云南臭蛙Rana andersonii、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等,水库建成后对它们的生存活动影响甚微。

淹没区、施工区内分布的爬行动物种类主要是常见种类。如棕背树蜥Calotes emma、斑蜓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八线腹链蛇Amphiesma octolineata和红脖颈槽蛇Rhabdophis pntasupralabialis等常见的蜥蜴类和蛇类。

淹没区、施工区范围狭小,人为活动强烈,所以鸠鸽类、佛法僧目的鸟类等中型鸟类分布较少。许多名录上的小型鸟类多为广生境种类,所以仍会有分布。从整体上讲,无论施工区、淹没区还是整个评价区,因为空间范围较小,鸟类活动范围较广,工程建设对鸟类的整体影响较小。

淹没区、施工区内分布的哺乳动物多为小型啮齿动物,如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红颊长吻松鼠Dremonys rufigenis、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小家鼠Mus muscul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社鼠Rattus niviventer、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等种类,优势种为小家鼠Mus musculus和社鼠Rattus niviventer

5陆栖脊椎动物资源现状评价

1种类少、种群小、无资源优势

评价区目前共记载陆栖脊椎动物107种,但可供直接经济利用的动物资源,如人们所熟悉的食用、观赏用和药用等种类少,而少数可供直接经济利用的种类,如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项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果子狸Paguma larvata、云南兔Lepus comus等种类的特点是种群小、数量稀少。资源是以种群数量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数量规模就难以开发供应市场。由于陆生脊椎动物各个类群均存在种群小数量少,难以形成一定的资源规模。

2小型有害兽类种群数量大

在评价区范围内,小型兽类,尤其是啮齿类活动痕迹十分多,而且种类和数量均较丰富,这主要与评价区的生境主要以农耕景观为主有关。该类群主要有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红颊长吻松鼠Dremonys rufigenis、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社鼠Rattus niviventer等种类。

33种国家I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根据调查,评价区域内没有发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III级或被列入云南省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分布,也没有发现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珍稀濒危动物分布,鸟类中有3种被国家列为II级重点保护动物,但它们的活动范围较广泛

4缺乏狭域分布的特有种类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等类群中均无局限分布于项目区的特有属、种。

三、鱼类资源

项目区内涉及的河流主要为小白龙河,属于摆榔河支流。由于白龙水库开发主要利用小白龙泉点水资源,上游径流面积较小,因此,河中的鱼类极少。在现场调查时访问当地村民,均反映说小白龙河中没有鱼类。采用网捕鱼时,没有捕捉到鱼类。

1鱼类组成

由于现场调查中没有采集到鱼类标本,本阶段对鱼类资源的调查主要采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在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中,主要收集查阅了施甸县保存记录的渔业资料,在借鉴相关考察资料和记录的基础上,得到评价河段鱼类可能分布的鱼类有5种:鲫鱼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黄鳝Monopterus albus、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5种鱼类隶属3目55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有3种,占全部鱼类种类的60%;合鳃鱼目、鲈形目鱼类各有1种,分别占全部鱼类种类的20%

5种鱼类中,其中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为引入养殖种,非原产土著种类,其余4种为土著鱼类。因为外来种与当地环境的自然历史无关,在分析鱼类区系组成时,剔去外来种,以土著鱼类为依据,以便反映鱼类区系的自然历史。

(2鱼类资源现状评价

1鱼类基本现状

评价河段可能分布有鱼类5种,其中有1种为引入种或外来种,其余4种为原产土著鱼类,土著鱼占全部鱼类物种种数的80.0%

5种鱼类中几乎没有大中型鱼类,鲫鱼、麦穗鱼为喜缓流中水体中上层生活的鱼类;泥鳅、黄鳝为喜静水中底栖的鱼类;大刺鳅为喜激流中底栖的鱼类。5种鱼类均为经济鱼类。

2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鱼类

5种鱼类中,没有发现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鱼类分布,没有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鱼类分布,也没有典型长距离洄游鱼类分布。

3特有鱼类

5种鱼类中,没有发现仅分布于怒江水系的特有鱼类。

4鱼类重要生境

根据调查,评价河段内没有发现集中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以及洄游通道等鱼类重要生境分布。

5主要经济鱼类

经济鱼类指的是那些在渔获物中占有一定比例,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类。评价河段内鱼类资源的特点是鱼类种类少,种群数量小,几乎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

5)土地利用现状

评价区总面积为293.03hm2,其中,以耕地面积最大,为121.13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1.34%;其次为林地,面积为111.45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38.03%草地面积36.04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2.3%建筑用地面积9.32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3.18%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1.71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38h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15%。评价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情况见下表3-7。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现状图见附图6

3-7 评价区土地利用类型现状面积统计表

土地利用类型

面积(hm2)

占评价区总面积比例(%)

林地

111.45

38.03

荒草地

36.04

12.30

耕地

旱地

88.96

30.36

水田

32.17

10.98

小计

121.13

41.34

建筑用地

9.32

3.18

交通运输用地

11.71

4.00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3.38

1.15

合计

293.03

100.00

     6)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现状

A、基本农田

工程占用摆榔村委会旱地5.64hm2、水田14.87hm2。工程占用的旱地主要为坡耕地,水田主要为山地梯田。根据咨询当地国土部门,白龙水库工程占地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

B、生态公益林

工程占用林地9.34hm2,主要为暖温性针叶林,根据咨询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白龙水库工程建设占地不涉及生态公益林。

3.2评价范围、评价因子和评价重点

3.2.1评价范围

根据拟建工程建设对各环境要素影响的范围以及拟建项目的级别,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主要评价范围为工程枢纽区、输水渠道、水库淹没区及取水坝下游减水河段。

(1)大气环境评价范围:施工区、“三场”及进场道路两侧外围200 m的区域

(2)地表水环境、水生生态环境评价范围:水环境评价范围与水生生态评价范围一致。评价范围为水库淹没区,水库坝址至摆榔河汇口约820m 的小白龙河减水河段。

3声环境评价范围:工程施工区、“三场”及进场道路两侧外围200 m的区域

(4)地下水评价范围:库区、枢纽施工区及渠道施工区外延1km 的区域。

5陆生生态评价调查范围:本工程陆生生态评价范围包括白龙水库库区及其面山的第一面山脊线以下区域;包括工程永久(水库拦河坝、溢洪道、坝下输水涵洞、输水管道)及临时占地(渣场、料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道路等)周边200m 范围;

水库坝址至摆榔河汇口约820m 的小白龙河减水河段水面两岸外延200m 范围。重点为水库淹没区、枢纽区、输水管道区及工程施工占地区等。评价区面积为193.03hm2

(6)社会环境评价范围:姚关镇和摆榔乡,重点为大乌邑、摆榔、尖山、大中4个村委会

3.2.2评价因子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筛选出的评价因子见下表3-8。

3-8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项目

评价因子

生态环境

现状评价

陆生植物、陆生动物、水土流失、鱼类、耕地

影响评价

施工期:评价范围内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运营期:水生生态影响、鱼类

地表水环境

现状评价

水温、pH溶解氧、CODBOD5、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氰化物、氨氮、总氮、总磷、氟化物、铜、锌、砷、铅、镉、汞、铬(六价)、硒、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铁、锰、粪大肠菌群

影响分析

水温、总磷、TN、水量、水文情势、水资源利用

地下水环境

现状评价

水位、水量、水质

影响评价

水位、水量、水质

空气环境

现状评价

SO2NO2PM10

影响评价

SO2NO2TSPCOCmHn

声环境

现状评价

LdLn

影响评价

声压级、LdLn

3.2.3评价重点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及本工程区环境特点及工程特性分析,确定本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重点为: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社会环境、空气、噪声、人群健康、生产安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等其它内容仅进行一定深度分析。

3.3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经过环评调查了解,白龙水库工程评价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白龙水库枢纽工程区、料场、引水工程、弃渣场、场内施工道路、以及输水渠道外延200m范围内分布的碓房头村、王所寨、摆榔村、大乌邑村列入本次环评大气及声环境关注点,则小白龙河、摆榔河列入本次环评地表水环境关注点。

根据白龙水库工程特点和周边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拟定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目标详见表3-9。项目评价工作及保护目标分布图见附图3

3-9   工程环境保护目标表

环境

要素

保护目标

保护类别

位置

影响途径

水环境

工程所在小白龙河水域的水量、水质、水温、水文情势和水资源利用、退水受纳水体摆榔河

河段水质及成库后库区水质均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标准要求;施工期、运行期应下放不少于0.015m3/s生态流量;在水库需水前按要求进行库区清理。

水库回水区;水库坝址下游820m减水河段

施工期废污水排放、运行期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水库调蓄对河段水文情势的影响。

生态环境

自然植被、野生动植物资源、耕地

工程影响区内的动植物资源的到有效保护

工程影响区

施工期间土石方开挖、料场开采、弃渣场堆放、施工机械运行及施工交通运输等施工活动;水库淹没。

松雀鹰、普通鵟、红隼

国家II级保护野生鸟类

工程影响区

施工活动

鱼类

评价河段内的鱼类;保障生态流量下放

水库工程水生生态评价区域

工程施工过程生产生活废水排放;水库蓄水致使坝下河段水量减少;大坝阻隔。

水土保持

通过水保治理,扰动土地整治率为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87%,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拦渣率为95%林草植被恢复系数大于97%,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22%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38.38hm2

施工活动

环境空气

和声环境

碓房头村,约12户,4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2中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标准

风化料场东北侧,最近距离100m

施工期间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料场开采、施工机械运行及施工交通运输等施工活动

摆榔村,约5户,22

施工运输道路两侧

王所寨村,约72户,272

莲花山管道北侧,最近距离15m

大乌邑村,约30122

莲花山管道南侧,最近距离20m

社会环境

生活

质量

摆榔村委会                                                                                                                                                                      

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不影响其正常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受影响前

水库淹没及工程占地影响区

淹没、施工占地

社会环境

按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淹没区生产安置不影响其正常生产

工程建设影响区

水库蓄水淹没、工程占地及建设活动

3.4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工程性、季节性缺水严重

规划灌区内未修建骨干灌溉水利工程,目前只建有西大沟和东大沟两条无蓄水功能的引水渠道,因受降雨时空分布影响,大部分耕地枯季得不到灌溉,特别是45月份,工程性、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

2)水资源利用率低

小白龙河来水量丰富,但现有的两条引水渠道控制灌溉面积小,高程较低,有无其他蓄水工程调蓄,每年有大部分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表四、评价适用标准

4.1环境质量标准

1)水环境

项目评价区涉及小白龙河属怒江、勐波罗河、姚关河水系,根据《保山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2010~2020)》,姚关河源头~勐波罗河段水环境功能为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工农业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按照支流不低于干流的要求,本项目地表水环境执行III类标准,主要标准值见表4-1

4-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     单位:mg/LpH为无量纲)

项目

pH

DO

COD

BOD5

NH3-N

T-P

T-N

石油类

粪大肠菌群(个/L

III

6~9

≥5

20

≤4

≤1.0

≤0.05(湖、库)

≤1.0

≤0.05

10000

白龙水库建成后,除农灌用水外,还具有人畜饮用水供水任务,因此,还需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详见表4-2

4-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单位:mg/L

项    目

标  准  值

硫酸盐(以SO42-计)

250

氯化物(以Cl-计)

250

硝酸盐(以N计)

10

0.3

0.1

 

2)大气环境

工程区属农村地区,工程区周边无工矿企业分布,区域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主要标准值见下表4-3。

4-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单位:μg/m3

项目

PM10

TSP

SO2

NO2

24小时平均值

150

300

150

80

 

(3)声环境标准

区域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2类区限值:昼间≤60 dBA),夜间≤50 dBA)。

(4)地下水

工程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水标准

(5)水土流失评价标准

执行国家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中的分级标准,详见表4-4。

4-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单位:(t/km2·a

级    别

侵蚀模数(tkm2·a)

平均流失厚度(mm/a

微度

<2005001000

<0.150.370.74

轻度

2005005002500

0.150.370.741.9

中度

25005000

1.93.7

强度

50008000

3.75.9

极强度

800015000

5.911.1

剧烈

>15000

>11.1

 

4.2污染物排放标准

1)水污染物

项目施工期施工废水经沉淀后全部回用施工过程,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运营期仅水库管理所有少量生活污水产生,该部分污水利用管理所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肥,因此,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不设废水排放标准。

2)大气污染物

项目大气污染物排放属无组织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具体标准值见表4-5

4-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限值      单位:mg/m3

项目

监控点

TSP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周界外浓度最高点

1.0

项目运营期仅水库管理所有少量油烟排放,可忽略不计,因此,项目运营期不设废气排放标准。

3)噪声

施工期噪声排放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4-6。

4-6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限值      单位:dBA

昼间

夜间

70

55

项目运营期无人为噪声产生,故不设噪声排放标准。

(4)水土流失

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执行《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4.3总量控制指标

由于水库运行后不产生废气,仅水库管理所有少量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产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农肥;生活垃圾依托附近村镇集中处置,处置率100%。因此,本评价不用考虑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建议值

 

 

 

 

 

 

 

 

 

 

 

 

 

 

 

 

 

 

 

 

 

 

 

表五、工程分析

5.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白龙水库工程为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属鼓励类产业。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5.2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

 一、与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评价区属于临沧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Ⅱ2)中的怒江下游中山山原农业生态功能区(Ⅱ2-1),该区包括施甸、昌宁县的大部分地区,永德县西部,镇康县东部地区,龙陵县东部地区,面积7272.66km2,以中山山原地貌为主。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地带性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主要为红壤和黄壤。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以多种经济作物为主的生态农业。目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措施与发展方向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蔗糖和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商品粮生产。

白龙水库为农业灌溉用水及农村人畜饮水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水库建成后,可年供水量302.9万m3,其中农灌供水 244.4万m3,农村生活供水58.5万m3,将新增农田灌溉面积0.35亩,改善灌溉面积0.32万亩亩,同时解决0.65万人和1.95头大小牲畜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建成后对区域发展生态农业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白龙水库的建设符合《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二、与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20141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以云政发[2014]1号文颁布了《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该规划将云南省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值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3类主体功能区。

工程区所在的施甸县属于国家农产品主产区,为限制开发区域,该区功能定位为保障粮食产品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地,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重点,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效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

水库建成后将新增农田灌溉面积0.35亩,改善灌溉面积0.32万亩亩,同时解决0.65万人和1.95头大小牲畜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属于提供农村生活供水、农田灌溉用水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水库建设可改善施甸县水资源保障程度,缓解区域结构性缺水的窘境,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因此,白龙水库的建设符合《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三、与《施甸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白龙水库工程已纳入《施甸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和《施甸县摆榔乡第十三个五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报告中》,因此,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规定,符合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

四、与保山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符合性分析

根据《云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州市“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函》(云水函[2015]280号)、《云南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确定工作的通知》(云水资源[2016]14号)和《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宝山实行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保政办函[2014]113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保山市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为见表5-1

5-1 白龙水库与保山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理要求对照表

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管理要求

项目

1、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保山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以2030年指标作为红线目标,以2016年和2020年指标作为阶段管理目标。施甸县2016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1.40亿m32020年为1.44亿m32030年为1.45亿m3

白龙水库建成后,年合理取水量303.4m3,取水总量满足云南省省级下发的保山市施甸县2020年和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2、用水效率控制指标

施甸县2016年灌溉水利系数控制指标为0.485

白龙水库建设项目不涉及工业取水,设计年水平年新增灌溉片采用管道输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改善灌片采用渠道输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均大于0.485,符合要求。

3、水功能区达标控制指标

施甸县水功能区达标控制指标为2016年达标个数4个,达标率80%2017年达标个数4个,达标率80%2018年达标个数4个,达标率80%2019年达标个数4个,达标率80%2020年达标个数4个,达标率80%2030年达标个数5个,达标率100%

白龙水库水质现状满足水功能区划要求,项目施工期及运行期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对工程下游河道和水功能区影响甚微,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白龙水库工程建设项目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及水功能区达标情况与保山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是相符的。

5.3工程选址合理性分析

白龙水库工程选址不涉及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无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工程选址环境合理。

一、坝址选址环境合理性分析

可研阶段选取了上坝址(干流坝址)、下坝址(支流坝址)两个坝址进行比选,两坝址相距约305m。根据上、下坝址的库容、坝型、最大坝高、开挖量、附属建筑物布置地形条件、防渗条件、地形地貌、库区淹没影响、枢纽建筑物总投资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推荐上坝址方案。上、下坝址的合理性分析对比相见表5-2。

5-2  白龙水库上、下坝址比较表

项目

上坝址

下坝址

对比评价

兴利库容

94.0万m3

94.0万m3

相同

坝型

心墙风化料坝

心墙风化料坝

相同

最大坝高

22.3m

24.8m

上坝址优

开挖量

1.9m3

4.9m3

上坝址优

防渗帷幕总长

192.0m

214.0m

上坝址优

附属建筑物

溢洪道长度

106.4m

136m

上坝址优

坝下涵洞长度

143.0m

154.73m

上坝址优

地形、地貌

河谷为基本对称的“U”型纵向

谷,河床底宽 27.133.8m。两岸地形相对完整

河谷为不对称的“U” 型纵向谷,左缓右陡,河床底宽 26.930.3m。地形左岸呈台阶状,右岸较完整

上坝址优

边坡稳定与临谷渗漏及防渗工程量

两岸边坡稳定。两岸地下水位低于水库正常蓄水位,高于河水位,为补给型河段,不存在库底渗漏,存在库岸右侧向低邻谷(小杨柳洼)渗漏;存在坝基渗漏及绕坝渗漏、库岸渗漏问题,坝基及左右坝肩岸需防渗处理帷幕总长 192.0,防渗处理深度,20.439.7m

左岸残坡积层较厚,边坡稳定性稍

差,右岸边坡稳定。两岸地下水位

低于河水位;河床地下水位低于河

水位,为排泄型河段,存在近坝库

底渗漏,存在库岸右侧向低邻谷(小杨柳洼)渗漏;存在坝基渗漏

及绕坝渗漏、库岸渗漏问题。坝基

及左右坝肩岸需防渗处理帷幕总长 214.0m,防渗处理深度,21.952.7m

上坝址优

浸没淹没影响

水库建成后不易产生浸没问题,淹没部分淹没部分耕地、农田,淹没面积17.11hm2

水库建成后不易产生浸没问题,淹没耕地、农田面积较上坝线大,左坝肩居民需搬迁,淹没面积20.51hm2

上坝址优

枢纽建筑物投资

1328.04万元

2622.99万元

上坝址优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上坝址不涉及居民搬迁,淹没耕地、农田面积小于下坝址方案,坝址选址均不涉及环境敏感问题,无工程建设的制约性因素。上坝址方案减水河段长度较长,对水环境影响范围较大。上、下坝址方案大气、声环境敏感目标基本一致。上坝址方案占地面积小于下坝址方案,占地范围内无国家级、省级保护植物分布,对植被、植物资源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综合来看,上、下坝址方案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均较小,结合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本工程上坝址方案较优。

因此,从环保角度考虑,上坝址方案的选择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工程建设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本次环评认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水库坝址(上坝址)方案选址环境是合理可行的。

二、输水线路选线的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输水管道总长7.0km,其中提水管道线路长 840m,摆榔输水管道全长 1.45km;莲花山管道主管道长 1.26km,王所支管长 1.33km,干沟支管长 2.11 km

根据可研报告,输水管道的施工总布置按集中布置与分散布置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方便施工及管理,减少干扰。输水管道占地为永久占地,占地面积计1.9hm2,占地类型为耕地、林地。从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输水管道的占地选择合理,由于输水管道位于灌区范围内,所以不可避免的占用了一定的耕地,但占整个灌区耕地的比例很小。输水管道的建设虽然占用了部分林地,输水管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植被的隔离,但由于本区域受到人为影响较严重,植被主要为次生植被,在评价区内及周边这些植被都广泛存在,输水管道占地范围内无珍稀濒危和保护动植物分布,也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轻微,从环保角度出发,输水管道布线是合理的。

三、库区管理所选址环境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新设置水库管理所,位置定于水库左坝肩下游风化料场开挖迹地上,水库管理所包括办工室、防汛调度室、值班室、职工住宅、等。工程施工中水库管理所土石方开挖共120m3,最终产生弃渣量40m3(自然方),产生的弃渣全部堆放到枢纽1#存渣弃场内。

根据主体设计,库区管理所占地在风化料场占地范围内进行二次占用,从而减少了工程总占地面积,现有占地类型为林地,不占用基本农田,地质条件满足工程需求。且占地范围内无珍稀濒危和保护动植物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轻微。从环保角度出发,库区管理所选址环境是合理的。

施工三场布置合理性分析

1)施工生产生活区选址合理性分析

本工程施工生产生活区(包括施工场地及施工营地)总占地面积3.09hm2,占地类型为水田、耕地和有林地。占地面积较小,不占用基本农田,施工仅会对少量的植被及植物资源造成轻微的损害。本工程施工生产生活区占地对植物植被造成的影响很小,且施工占地属于临时占地,工程完工后采取植被恢复等措施即可恢复原来的土地类型。施工占地范围内无珍稀濒危和保护动植物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轻微。施工生产生活区也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施工生产生活区涉及少量水田和耕地,该部分占地将通过一次性补偿资金及自行恢复生产安置,不会导致当地耕地面积的减少。从环保角度出发,施工生产生活区选址是合理的。

2)料场选址合理性分析

工程共布置2个料场,其中有1个粘土料场,1个风化料场,石料、砂砾料均外购,不专设砂石料场,仅设置堆放场。2个料场均满足工程要求,从现场调查情况看,料场总占地2.01hm2,占用林地及部分耕地,不涉及基本农田,占地植被类型单一(暖温性针叶林及农田植被),生物多样性不高,生态环境条件不敏感;占地范围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料场周围地形较平缓,选定料场均不在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及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有利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根据现场踏勘,料场占地范围内未发现珍稀濒危和保护动植物分布。

由以上分析可知,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料场的选址合理。

3)存弃渣场选址合理性分析

根据地形及运输条件,本工程主体设计了4个存弃渣场。各存弃渣场设置条件较好,占地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存弃渣场选址周边无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敏感点,也没有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动植物分布。

存弃渣场占地面积为1.32 hm2,占地类型均为耕地及林地,不涉及基本农田,占地植被类型主要为暖温性针叶林丛及农田植被。占地范围内的植被类型都为区域内广泛分布的类型,因此存弃渣场占地不敏感,对环境影响不大。

从容量来看,存弃渣场堆渣容积72500m3,满足工程永久弃渣46379m3的需要。

从选址上看,枢纽1#弃渣场布置在水库库尾西侧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上30m凹地上,根据水保方案,枢纽1#弃渣场在修建挡墙及截排洪沟后,不影响主要设施行洪安全,符合弃渣场选址原则。管道1#2#3#弃渣场根据施工布置,以尽量减少弃渣的运输距离为原则选址,减少渣料运输过程中的沿途遗撒,选择尽量利用现有便道,减少便道修建对地表的破坏。各存弃渣场周边没有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

总的来看,本工程存弃渣场的选址环境可行,但应注意对渣场周边植被及植物的保护,并做好排水设施、拦挡设施,施工期结束后注意植被的恢复。此外,存弃渣场均需加强拦挡措施,避免渣场堆渣不当,造成水土流失。

5.4施工期影响源分析

5.4.1施工期工艺流程及主要污染工序

施工准备期将进行“三通一平”的建设,施工期进行输水(导流)隧洞施工、大坝及输水渠道的建设,工程完建期进行收尾工作。水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污染主要集中在施工期,施工期污染主要表现在施工中将产生一定量的“三废”和噪声,对工程区环境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工程征占地、土石方作业等一系列施工活动也将对区域生态环境、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白龙水库施工期工艺流程及污染流程详见图5-1

 

5-1   白龙水库施工期工艺流程及污染流程图

5.4.2施工期主要污染源

一、水环境污染源

1施工导流影响分析

根据本工程施工导流程序及施工进度安排,第一年7月至10月,通过原河道过流,进行坝下涵洞施工;第一年11月至第二年2月,当坝下涵洞具备过水条件后,进行上游坝脚枯期围堰回填,上游坝脚围堰填筑后,由围堰挡水、坝下涵洞导流。然后进行截水槽开挖、灌浆盖板浇筑和帷幕灌浆工作以及岸坡清基,待基础处理工程结束并验收后填筑坝体。因此施工导流期间由于河道来水全部下泄,河道不会断流,对下游水文情势影响较小。

(2初期蓄水

本工程于第二年9月开始下闸蓄水,平均来水量为59.7万m3/月,1.99万m3/d,水库从坝址河床高程1813.12m蓄水至坝下涵洞取水口底板高程1819.49 m时,库容为12万m3,需要6.03 天,为了保证下游河段不断流,该过程可采取抽水机抽水的方式进行生态流量下泄;待水位超过坝下涵洞取水口底板高程水位后,可采用主体工程在总管处设计的DN450mm螺旋钢管进行下泄生态流量。因此在初期蓄水期间,河道不会断流。

(3)生产废水

工程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混凝土养护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机修废水等。

混凝土养护废水:在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养护、骨料冲洗等将产生少量混凝土养护废水。本工程中混凝土工程总量约为4250.69m3,参照类似工程砼施工可知:1 m3的混凝土量因骨料冲洗及混凝土养护等约产生废水0.5 m3,因此,工程混凝土施工产生的废水量约为2125.35m3。白龙水库工程总施工期17个月,其中主体工程施工期14个月(按420天计),则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混凝土养护废水为5.06m3/d,该类废水主要污染物为SS。根据同类工程施工监测资料,悬浮物浓度为200~1500mg/L

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本工程共设置混凝土拌合系统3个,配备6台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按照拌和设备每天冲洗2次,每台搅拌机按0.25m3/计,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则主体施工阶段混凝土拌合系统冲洗废水约3m3/d整个施工期共产生1260m3。该类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是SSpH过高。类比同类工程SS浓度可达3000mg/LpH值大于9

机修废水工程施工车辆的大修由镇及城区的修配和加工企业承担,仅在施工工地设置简单的机械维修和保养站,对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进行常规维修保养。维修保养站设置在枢纽的施工场地内,在日常运行中会有一定量的含油废水排放,由于机械、车辆较少含油废水排放量小。类比同类工程,废水主要污染物石油类约1000mg/L,COD:25200mg/L,SS:3004000mg/L。

(4)生活污水

本工程总施工期17个月(包含2个月准备期和2个月完建期),平均施工人员为102人/d,施工人员大部分在场地食宿,参照《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 168-201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60~85L/人· d(亚热带、集中供水),考虑到项目地处山区,条件有限,因此生活用水按照60L/人·d计算,排污系数取0.8,则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约2499m3,平均4.9m3/d。施工生活污水的浓度和成分与城市生活污水相比起种类及浓度相对低一些,其污染物浓度大致为COD300mg/L BOD5200mg/L,氨氮30mg/LSS250mg/L。浓度均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一级标准,需处理后回用。

二、大气环境污染源

施工中对大气环境产生污染的环节主要为:运输车辆、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石方爆破、交通运输、松散土料、弃渣等被风吹起的尘土。受影响范围为施工区及附近区域、交通沿线地区。尾气排放会增加空气中悬浮颗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含量;扬尘会增加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①粉尘、扬尘

目前工程区域仅有少量交通运输扬尘对环境空气有一定影响,但总体环境质量良好。工程开工后,风化料开采爆破、土料开挖、混凝土拌和、施工原材料及土料汽车运输和装卸都产生大量粉尘和飘尘,致使空气中TSP 浓度增加,造成施工区范围内、土料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污染。这些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具有短暂性和临时性。根据同类工程比较,施工区粉尘浓度较高的地点是隧洞出口约20mg/m3~30mg/m3,水泥仓库约50mg/m3~70mg/m3,混凝土拌和系统>200mg/m3

②施工燃油及爆破废气

工程废气主要来源于施工爆破、施工机械和交通运输等方面。本工程施工期间预计共需用炸药145.93t油料155.43t(汽油6.44t、柴油148.99t)。

燃油在燃烧过程中将产生CONO2SO2CmHn等污染物质。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燃油燃烧过程中排放或产生的有害气体量详见表5-3。由此推算,施工期机械燃油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量具体见表5-4。

5-3          单位油料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指标表             单位:kg

有害物质

CO

NO2

SO2

CmHn

使用1t炸药

44.46

3.518

---

0.0368

燃烧1t油料排放量

29.349

48.263

3.522

4.826

 

5-4      工程施工期燃油产生的有害气体总量表

有害物质(kg

CO

NO2

SO2

CmHn

炸药

6488.05

513.38

---

5.37

油料

4561.72

7501.52

547.42

750.11

合计

11049.77

8014.9

547.42

755.48

 

三、噪声

施工区噪声主要为机动车辆行驶(流动声源)、混凝土拌和(固定声源)和各类机械挖掘机、挖土机、搅拌机等产生的噪声,施工期主要噪声源噪声强度见表5-5。

5-5         施工期主要噪声源噪声强度表

声源

设备名称

噪声强度(dB(A))

 

固定声源

搅拌机

7588

振捣器

105110

压缩机

98105

卷扬机

95105

 

 

流动声源

中型载重汽车

8591

轻载重汽车

8290

推土机

7896

装载机

105左右

挖掘机

107左右

 

四、固体废弃物

①工程弃渣

白龙水库工程开挖方为129976m3,回填利用为90673m3,外借石方7076m3,调入49832m3,调出49832m3,产生永久弃渣量为46379m3(自然方)。弃渣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占压植被,影响工程区域的自然景观,弃渣如果处理不当在雨水的冲刷下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些弃渣为开挖土、石混合体,无毒,需运往施工规划的4弃渣场统一堆放。

生活垃圾

施工期生活区施工人数较多,垃圾产生量大。工程施工平均施工人数为102人,垃圾产生量按每人0.5 kg/d计,施工期间共产生生活垃圾26.01t施工期生活垃圾如不妥善处置,将会破坏景观、污染空气、土壤和水土,加大疾病传播率。

五、人群健康分析

施工人员入驻后,带来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粪便,如不妥善处置,将成为鼠蝇孳生的良好环境,为疾病传播提供介媒,使传染病发病机率上升;另一方面,还将造成施工区环境卫生质量的下降;随着人口密度增加,环境自净能力的下降,居住卫生状况的不良;外来人员增加,可能带来新的传染病,使得施工人员极易成为易感人群。

5.4.3运行期工程分析

一、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①对库区水质的影响

白龙水库的兴建使回水范围内的天然河段水位升高成为静水水域,水体的稀释扩散能力和复氧能力减弱,但沉淀、吸附能力增强,但若氮、磷等入库污染物超过库区水体自净能力产生富集则易引起库区水体富营养化。但在保证彻底清库,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有机物和氮磷营养盐等污染源进入库区水体,库区水质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水库投入运行后定员编制6人,用水量按0.1m3/(人·天)计,排水系数按0.8计,水库管理人员每年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5.2m3,如果不经处理的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可能随地表径流汇入地表及地下水体内,从而对水质造成污染。

②退水影响

根据可研预测,灌区2030年有0.65万人,1.95万头大小牲畜,预测生活用水毛用水量为58.5m3,其中,白龙水库年供水量为58.5m3,按排污系数0.8计,灌区人畜生活污水年排放量为46.8m3,污染因子主要为BOD5COD、氨氮、TP等,成分简单,属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退水比较分散,大部分被土壤吸收,厕所、牲畜污水可经化粪池无害处理后用于绿化和防尘,粪便可作为附近耕地施肥,对河道水质产生影响较小。

白龙水库建成运行后,灌溉区总需供水量303.4万m3(P=75%时),其中农业灌溉供水量244.9m3,输水过程中渠道损失、作物吸收、田间损失后,按用水量25%计算,则年有61.2m3回归水,主要含有因农药化肥的使用、流失所产生的氮、磷污染物,经田间排水系统、土壤渗漏等汇入摆榔河,污染物容易稀释,加上河道自然净化能力,对河道水质产生较小影响。

二、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

(1)库区

白龙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将汛期来水截流用于枯期,改变了河道天然来水的时空分配方式,河流水量通过拦河坝拦截,水库进行调蓄后,坝下河段发生减水现象,越往下游由于区间径流的汇入,减水影响越弱;白龙水库库区河道为小白龙河,水库建成后将造成河流的片段化,大坝上游河段形态从天然河流转变为水库,静水面积增大。与天然状态相比,由于大坝对水流及泥沙的拦蓄作用,坝上河段水域面积变宽、水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增强、水深变大。

2)坝下减水河段

白龙水库运行后,河流水量经拦河坝拦截水库进行调蓄后将导致水库坝址至摆榔河汇口约820m 的小白龙河水文情势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水资源时空分布改变、河流水量减少。白龙水库运行期间,水库坝下由于输水管道引走了农村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白龙水库年供水量为303.4万m3,坝下发生减水现象。白龙水库坝址处年下放生态流量47.8m30.015m3/s),工程按现行环保要求采用专用生态流量下放设施,可缓解初期蓄水对坝下河段的不利影响。

白龙水库可研阶段已考虑在输水总管后接一根DN450mm的螺旋钢管作为生态放流管,用于下游生态用水(0.02m3/s)和人畜饮水(0.02m3/s)使用。水库运行期坝下河段生态用水可得到保障。

三、对泥沙情势的影响分析

白龙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35km2,从工程整个运行期看,水库形成后,库区水体流态由急流转向缓流,推移质和悬移质移动过程将发生变化,大量泥沙将沉积在库区,下泄水含沙量大大降低。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总沙量为0.199万t出库沙量约为总沙量的5%,则水库运行30年后泥沙淤积量为5.67m3,坝前淤高3.34m,淤积高程为1817.34m,白龙水库拟定死水位为1819.0m,属泥沙淤积不严重水库。输水涵洞进口底板高程为1819.0m,泥沙淤积对取水口不会产生影响。

四、对水温的影响

根据水文规范水库水温判别公式计算,采用水库总库容、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及一次最大洪水量,判别长地方水库的水温分布类型。 

 

                     

 

W:多年平均径流量,万m3/年;

W24:一次洪水量,万m3

V:水库总库容,万m3

α:判断系数,当α<10时为分层型;α>20时为混合型;当10<α<20时为过度型;

β:判断系数,如遇β>1时洪水,则为临时性的混合型,β<0.5的洪水,对于水温结构无大影响;

白龙水库多年平均径流量477.7万m3,水库总库容132.3万m3,计算得出α值为3.61,小于10水库水温为稳定分层型。

库底水温可能低于库表水温,水库可能会出现下泄低温水现象,低温水将对下游河段水生生物及农田灌溉产生影响。

白龙水库建设后总库容132.3万m3,根据水库的5年一遇一次性洪水量,计算得出水库β值,见表5-6。

5-6  水库建设后水温分布判别表

 

频率(P

一次性洪水量

β值

洪水对水库水温分布影响

5年一遇

0.33%

42.4

0.32

 

 

β值小于0.5,洪水对水库水温分布不存在影响

3.33%

28.8

0.22

5%

26.2

0.20

10%

22.0

0.17

20%

17.2

0.13

从上表可知,白龙水库建设后5年一遇洪水对水库水温分布不存在影响。

五、水资源利用影响

水库下游取水的用户已包含在库的供水范围内,水库建成后,将改善下游的供水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因此本工程建设对水资源利用将产生有利影响。

六、大坝阻隔影响

大坝的建设引起工程河段及坝下河段流速、泥沙、水深、水位等水文情势的变化,改变了河流原来的河道水生生态环境,鱼类所面临的生境不同于现有状况会使种群生存状态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大坝的建设阻断了鱼类的自然通道,对鱼类的上下游基因交流产生了阻隔影响,使河流片段化。

 

5.4.4运行期主要污染工序及源强核算

一、废水

运营期水库管理所人员6人,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生活用水按100 L/(▪d)计,则生活用水量为0.6m3/d219 m3/a,污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0%计,污水产生量为0.48m3/d175.2m3/a。污染物主要为COD 300mg/LBOD5 200mg/LSS 250 mg/L、氨氮30 mg/L水库运营期间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定期清掏用作农田施肥。

二、废气及噪声

运营期废气主要来自管理所厨房油烟,因水库管理所仅6名工作人员,油烟排放量极少,经过抽油烟机处理后不会对环境空气质量造成影响。水库运行期无噪声源产生。

三、固体废弃物

运营期按生活垃圾产生量1.0kg/d•人计,则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2.19t/a生活垃圾随意排放和丢弃可能随地表径流汇入地表及地下水体内,从而对水质造成污染,也会破坏景观加剧环境的影响。本环评建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可回收的送废品回收公司进行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集中收集于垃圾池内,并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5.4.5水土流失

白龙水库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38.38hm2,其中项目建设区面积31.46hm2,直接影响区面积6.92hm2,损坏的水土保持面积为31.46hm2,工程永久弃渣量为46379m3,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6520.3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16242.4t。弃渣场区是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重点区域。

5.4.6工程占地影响分析

白龙水库工程征占地涉及姚关镇的大乌邑和摆榔乡的摆榔、尖山、大中4个村委会,工程征占地包括淹没、工程永久占地和工程临时占地,占地总面积31.46hm2,其中工程永久占地25.04hm2,工程临时占地6.42hm2。占地类型为有水田、耕地、林地、水域、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其中又以水田和林地所占比例较大。

工程征占地范围内的植被将遭受破坏,林地消失,对局部陆生生态系统造成毁坏,生态格局发生变化。坝基开挖、料场开采、进场道路修筑等施工活动,不可避免地使工程施工区范围内的土壤、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地表裸露,弃渣堆存,将加大区域内土壤侵蚀强度,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危害,影响工程区土质和河流水质,破坏区域生态环境。

在工程占地中,永久占地及水库淹没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不可逆的。临时占地影响可在工程结束后通过垦耕等措施恢复其原有利用方式,或根据实际情况使其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损失的植被可通过人工种植抚育恢复。

根据可研阶段建设单位到林业局查询,本工程不涉及公益林的占用。

除此之外,工程对水田和耕地的征占,使当地的水田和耕地资源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降低,土地耕作压力增加,土地是农民的最主要生产资料,被征占人群因失去或损失生产之根本,其正常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5.4.7移民、生产安置规划影响分析

白龙水库工程不涉及移民搬迁,基准年涉及农业生产安置人口180人,规划水平年涉及农业生产安置人口为182。根据可研阶段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规划的成果,生产安置采用一次性补偿的方式。

 

 

 

 

 

 

 

 

 

 

 

 

 

 

 

 

 

表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项目

类型

排放源

污染物名称

处理前

处理后

产生浓度

产生量

排放浓度

排放量

废水

施工期

混凝土养护废水

废水量

/

2125.35m3

经沉淀处理后回用

0

 

SS

200~1500mg/L

0.42~3.19t

混凝土拌合系统冲洗废水

废水量

/

1260m3

经沉淀处理后回用

 

0

 

SS

3000 mg/L

3.78t

pH

pH大于9

/

机修废水

废水量

少量,难以估计

隔油沉淀后集中收集,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石油类

1000mg/L

COD

25200mg/L

SS

3004000mg/L

生活污水

污水量

/

2499m3

生活污水经常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旱厕定期清掏后农用

COD

300mg/L

0.75t

SS

250mg/L

0.62t

NH3-N

30mg/L

0.07t

BOD5

200mg/L

0.50t

运营期

生活污水

污水量

/

175.2m3/a

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定期清理用作农肥

SS

250mg/L

0.04t/a

COD

300mg/L

0.05t/a

BOD5

200mg/L

0.035t/a

NH3-N

30mg/L

0.005t/a

废气

施工期

运输、

施工

粉尘、扬尘

20~200mg/m3

随机变化

短时间、无规律、无组织排放

 

燃油、爆破废气

CO

/

11049.77kg

NO2

/

8014.9kg

SO2

/

547.42kg

CmHn

/

755.48kg

运营期

管理所厨房

烹饪油烟

微量

经抽油烟机处理后排放

固废

施工期

施工场地

永久弃渣

46379m3

运至弃渣场

生活垃圾

26.01t

集中收集,施工方定期清运至摆榔乡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集中处理

运营期

水库管理所

生活垃圾

2.19t/a

集中收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噪声

主要为机动车辆行驶(流动声源)、混凝土拌和(固定声源)和各类机械挖掘机、挖土机、搅拌机等产生的噪声,噪声值约75~110dB(A)。

主要生态影响:

工程占地类型为水田、耕地、林地、水域、草地、交通运输用地,其中又以水田和林地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占用了林地,会造成生物量的降低。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弃渣场的占地,加深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永久占地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同时项目的建设对动物造成惊吓和驱赶等;对鱼类造成一定的阻隔影响等。

 

 

 

 

 

 

 

 

 

 

 

 

 

 

 

 

 

 

 

 

 

 

 

 

 

 

 

、环境影响分析

7.1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7.1.1施工期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的水污染源主要包括施工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两大部分。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养护废水、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和机修废水;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人员生活用水。

(1)混凝土养护废水

在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养护、骨料冲洗等将产生少量混凝土养护废水。该废水排放具有间断性的特点,不含有毒物质,泥沙悬浮物含量较大,SS 浓度约为200~1500mg/L。本环评建议改类废水经拦砂坎,排水沟收集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混凝土拌合工序,不外排,对环境影响较小。

(2)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

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主要来源于每台班洗罐废水。该废水排放具有间断性的特点,不含有毒物质,泥沙悬浮物含量较大,SS 浓度约为3000mg/LpH 大于9。如果混凝土冲洗废水不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拌合设备布置较为分散,废水集中收集处理较为困难,只能采取分散处理的方式,废水需就地收集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及混凝土拌合工序,不外排,对环境影响较小。

(3)机修废水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机械的日常保养,施工机械保养站将产生少量的机修废水,产生量较少,含油废水若不处理直接排放进入水体很难通过水体的稀释扩散作用消减、降解,会在局部水域形成一层油膜,破坏水体的复氧条件,造成水体污染。本环评建议,该类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集中收集废油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4)生活污水

施工期生活污水来源于施工人员和建设单位管理人员生活污水。据工程分析,本工程整个施工期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产生总量为2499m3。施工生活污水中污染物主要为COD300mg/L BOD5200mg/L,氨氮30mg/LSS250mg/L,浓度均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一级标准,若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周边水体产生一定影响。

本环评建议在生活营地的供水区、洗漱区以及厨房排水区设置集水桶和泔水桶,洗漱、洗菜等清洁废水经收集后用于洒水降尘,厨房废水经泔水桶收集后委托周边村民拉走作为饲养牲畜的食料。各施工营地分别各设置临时旱厕1个,粪便污泥在由当地农民定期清掏用作农肥,并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旱厕经无害化处理后拆除填埋。经处理后,施工期生活污水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7.1.2运营期对水质的影响分析

一、对库区水质的影响

1、汇水区农村面源影响

1)汇水区农村基本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目前小白龙河流域内无工矿企业,河流水质不受工业废水影响。本次环评进行了农村面源污染调查,调查结果为:白龙水库汇水区内无居民点分布,共有旱地401.7亩,水田208.7亩,居住人口176人;汇水区内没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只有散养猪存栏数90头,牛存栏数20头,家禽存栏数120只。

2)汇水区农业面源

汇水区水田主要种植稻谷和小麦,旱地则交替种植烟草和玉米。查阅《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业污染源“肥料流失系数手册”》模式38“地表径流-南方山地丘陵区-陡坡地-非梯田-顺坡-旱地-大田两熟”以及模式52“地表径流-南方山地丘陵区-陡坡地-梯田-水田-稻麦轮作”中的流失系数,计算汇水区化肥中氮、磷的流失量。

计算公式:W=WP • S • α • β • γ

式中:W 农——农田污染物流失量;

W p——农田化肥施用强度(kg/亩·a,取云南省平均值13.9);

S——农田面积,亩;

α——氮肥、磷肥占比系数,分别为0.43、0.15,来源于“全国历年化肥施用量(分肥种)一览表”;

β——化肥平均有效含量,氮30%、磷6.5%(含P2O5 16%);

γ——种植模式下采用的流失率;

按照上述参数估算出汇水区化肥施用过程氮、磷的流失量。计算结果见表7.1-1。

7.1-1 化肥NP流失量计算表

农田面积

施肥总量

α(%

β(%

γ(%

Wkg

N

P

N

P

N

P

N

P

水田208.7

2900.93

0.43

0.15

30

6.5

0.519

0.604

1.94

0.17

旱地401.7

5583.63

0.628

0.548

4.52

0.29

合计

 

 

 

 

 

 

 

6.46

0.46

由表7.1-1可知,白龙水库汇水区肥料流失的污染物:氮(总N6.46kg/a,磷(总P0.46kg/a

a.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排放量

根据畜禽粪便产生系数,计算得畜禽粪尿产生量为:牛粪146 吨/年、牛尿73吨/年、猪粪27吨/年、猪尿44.55吨/年、家禽粪0.72 吨/年。当地无规模化养殖,养殖方式为农家分散养殖。畜禽粪尿全部收集用于沤肥,畜禽粪尿排放量按产生量的12%计算,汇水区畜禽粪尿排放量为:牛粪17.52吨/年、牛尿8.76 吨/年、猪粪3.24 吨/年、猪尿5.35 吨/年,禽粪0.09 吨/年。计算结果详见表7.1-2。

7.1-2 畜禽养殖粪尿产生系数、产生量、排放量统计表

畜禽

牛(吨/·年)

猪(吨/·年)

家禽(吨/·年)

备注

粪产生系数

7.3

0.3

0.006

 

尿产生系数

3.65

0.495

0

 

粪产生量(吨/年)

146

27

0.72

 

尿产生量(吨/年)

73

44.55

0

 

粪排放量(吨/年)

17.52

3.24

0.09

 

尿排放量(吨/年)

8.76

5.35

0

 

b.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入库量

根据表7.1-3 畜禽粪便中污染物含量系数,可计算得粪便中污染物排放量。只有雨季污染物才有可能通过径流进入库区,因此取雨季占比系数(91 天/365 天=0.25)作为入库系数,计算得污染物入库量为:COD 204.09kg/a,总氮46.2kg/a,总磷9.68kg/a,NH3-N 19.6kg/a,BOD 170.0kg/a,详见表7.1-4。

7.1-3          畜禽粪便中污染物平均含量系数表            单位:kg/

项目

COD

总氮

总磷

NH3-N

BOD

牛粪

31.0

4.4

1.2

1.7

24.5

牛尿

6.0

8.0

0.4

3.5

4.0

猪粪

52.0

5.9

3.4

3.1

57.0

猪尿

9.0

3.3

0.5

1.4

5.0

鸡粪

45.0

9.8

5.4

4.8

47.9

7.1-4  畜禽粪便中污染物排放量计算表   单位kg/a

畜禽存栏数

排放量

COD

总氮

总磷

NH3-N

BOD

20

牛粪17.52

543.12

77.09

21.02

29.78

429.24

牛尿8.76

52.56

70.08

3.5

30.66

35.04

90

猪粪3.24

168.48

19.11

11.02

10.04

184.68

猪尿5.35

48.15

17.66

2.68

7.49

26.75

家禽120

禽粪0.09

4.05

0.88

0.49

0.43

4.31

汇水区排放(kg/a

 

816.36

184.82

38.71

78.4

680.02

污染物入库量(kg/a)

 

204.09

46.2

9.68

19.6

170.0

 

3)汇水区农村生活面源

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条件,一般没有水冲厕,家家设置旱厕,粪便做肥料,没有冲厕污水排放。生活污水主要有淘米洗菜水,用来喂牲口或者浇灌菜地;少量个人卫生用水,一般被裸土吸收,不会到达自然水体。

只有雨季生活污水才有可能通过径流进入库区,因此取入库系数0.25 计算面源污染物入库量。

白龙水库汇水区人口为176 人,根据农村生活源强系数以及排放系数,计算出汇水区农村生活污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库量,计算结果为见表7.1-5。

7.1-5         汇水区农村生活源排放污染物计算表

汇水区

污染物产生系数(克/·天)

COD

TN

TP

NH3-N

排污系数

16.4

5.0

0.44

4.0

排放量(kg

2.89

0.88

0.08

0.7

入库量(kg

0.72

0.22

0.02

0.18

 

4)汇水区面源污染物总量

7.1-6 污染物入库污染物总量   单位:(kg/a

类别

COD

TN

TP

NH3-N

农业(化肥源)

 

6.46

0.46

 

畜禽养殖

204.09

46.2

9.68

19.6

生活源

0.72

0.22

0.02

0.18

合计

204.81

52.88

10.16

19.78

2、水库成库后水质影响预测

尽管水库蓄水前将对淹没区进行库区清理,不存在大量有机物质在库区腐烂而导致水库水质恶化的可能。但水库蓄水期间,库区淹没的植物残体腐烂释放营养元素进入水体,短期内库区水质NP 等污染物含量将明显增高;同时,库区水流流态结构的变化(流速变缓,水深加大),也为富营养化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水流结构和营养条件,库区水体诱发富营养化的可能性加大。

水库富营养化表征因子主要为营养元素NP 的浓度变化,采用迪隆模型对建库后的总磷、总氮浓度进行预测,可以看出水库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

迪隆模型:

式中:R-滞留系数:R=0.426exp(-0.271qs)+0.574exp(-0.00949qs),其中qs=Qs/AQs为出库水量(302.9m3/a),A为水库面积(17.7m2);

 

L-水库面积负荷污染物浓度,根据L=Qi*Pi/A进行计算,单位:g/m2·年;其中Qi为水库来水量(427.7m3/a),Pi为水库来水污染物浓度(mg/L);

H-水库平均水深(8.5m);

q-水力冲刷率(q=Q/V,其中Q 为年入库水量m3/年);

V-水库总库容,(132.3m3);

上游来水浓度的确定:以白龙水库来水处的监测浓度作为来水浓度,预测参数结果见表7.1-7

7.1-7   水质预测参数及结果表

污染物名称

总氮

总磷

水库来水浓度Pimg/L

0.88

0.02

Qs=302.9/17.7=17.113

q=427.7/132.3=3.233

R=0.426exp(-0.271qs)+0.574exp(-0.00949qs)=0.492

L

21.264

0.483

预测结果

0.393

0.009

由预测结果可以看出,白龙水库蓄水后,水质中总磷的浓度为0.009mg/L总氮浓度为0.393mg/L,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满足人蓄饮用和农灌用水要求。水库建成后,总氮和总磷浓度值比现状值偏低,因此水库的建设对库内水质的影响不大。

3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逐渐从贫营养向营养状态过渡,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或由水利建设造成水文情势变化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易在较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富营养化是诸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较复杂。环境因子中的水体流速、气温、日照时间等是决定富营养化发生的基本条件,而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则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也是相对较容易表征的指标。水库运行后库区形成静水区域,水体流速较原河道变缓,水体水温分层。白龙水库工程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区域静水水域具备藻类繁殖的气候、水温条件。

根据2017年7 月份的现状水质监测资料可知,水库坝址监测断面水质指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通过查勘和访问,现状库区及汇水区内没有工业污染源,根据白龙水库建成后对库区水质预测结果可知,水库建成运行后总氮浓度为0.009mg/L,总磷浓度为0.393mg/L,按照《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SL349-2006)中湖(库)营养状态评价标准,白龙水库库区内不易出现富营养现象,考虑到水库供水安全,应做好库区水质保护及蓄水前淹没土地的清理工作,在投入运行后水库管理所及相关部门应该着力于控制汇水区周边污染源排放,并采取监管措施,确保供水稳定不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下游河段水质的影响

1)水库值班室生活污水的影响

白龙水库工程完工后,管理所人员编制为6人,生活污水日产生量为0.48m3/d。白龙水库管理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是洗涤污水和粪便污泥,由于白龙水库建成后具有供水饮用功能,水库管理所的生活污水严禁排入库区。因此本环评建议业主单位在水库管理所修建1座带化粪池的卫生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周边农田农用。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基础上,运行期水库管理所生活污水对库区及下游河道水质不会造成污染。

2)灌溉回归水的影响

根据工程分析,白龙水库建成后,每年有61.2m3回归水,回归水主要回归到下游摆榔河中,占摆榔河多年平均流量600m310.2%,所占比例不大,说明回归水对下游河道水质的影响甚微,且项目拟建区域周边无企业分布,周围居民分布较少且分散,灌溉水经渠系的输水损失、作物吸收、田间蒸发、田间渗漏等,农药、化肥的氮、磷污染会有所降低,不会对下游河道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7.1.3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一、库区河段水文情势影响

拟建水库具有调节功能,当正常蓄水位1827.5m 时,正常蓄水位以下库容达106.0万m3

水库库区形成后,库区水位明显增高,库内流速将明显减缓,水域环境从急流河道型转为缓流型;当正常蓄水位1827.5m 时,库区水面面积相对于天然河道明显增加;水库调度运行时,水库一年内在正常蓄水位1827.5m 与死水位1819.0m之间变化,水位变幅为8.5m,水库水位、水体体积、水面面积均产生相应变化。

二、坝址下游减脱水河段水文情势影响

白龙水库运行期间,将导致坝址下游至摆榔河汇口间长820m 的河段水文情势发生明显变化,在雨季水量有所减少,而枯季则处于断流状态,当坝址处常年下泄0.015m3/s 的生态流量时,将使得坝址下游至摆榔河汇口间820m 的河段断流状态有所缓解。

白龙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根据《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白龙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来水量427.7 万m3P=75%)。根据水库调度运行计划,本工程以入区流量决定灌区灌溉和农村人畜用水量,但同时也应满足坝址下游河段生态用水要求。灌区农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人畜饮水设计保证率为95%,水库坝址P=75%P=95%保证率下各月平均入、出库径流分析变化表见表7.1-8、7.1-9。

7.1-8       白龙水库坝址P=75%保证率下各月平均入、出库径流分析变化表      单位:万m3

项目/月份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合计

天然来水

30.5

53.8

59.5

53.3

50.5

32.7

28.5

25.7

21.9

22.6

23.7

25.1

427.8

用水量

生活用水

4.8

5.0

5.0

4.8

5.0

4.8

5.0

5.0

4.5

5.0

4.8

5.0

58.5

农业用水

13.7

4.7

2.3

0.7

18.2

26.3

21.2

26

25.2

32

25.6

48.9

244.9

生态用水

3.9

4.1

4.1

3.9

4.1

3.9

4.1

4.1

3.7

4.1

3.9

4.1

47.8

损失量

蒸发强度(mm

23.0

18.4

20.9

21.1

20.0

17.7

14.0

13.6

14.6

19.9

22.4

25.2

230.8

蒸发损失

0.13

0.18

0.33

0.37

0.35

0.31

0.24

0.23

0.23

0.28

0.26

0.21

3.1

渗漏损失

0.16

0.39

0.83

1.06

1.06

1.04

1.01

0.94

0.82

0.66

0.51

0.29

8.8

库容补给

7.81

39.43

46.94

42.47

21.79

-3.65

-3.05

-10.57

-12.55

-19.44

-11.37

-33.4

64.7

弃水量

0

0

0.44

0

0

0

0

0

0

0

0

0

0.44

减水量

26.6

49.7

54.96

49.4

46.4

28.8

24.4

21.6

18.2

18.5

19.8

21

379.56

减水率(%

87.21

92.38

92.37

92.68

91.88

88.07

85.61

84.05

83.11

81.86

83.54

83.67

88.72

 

7.1-9       白龙水库坝址P=95%保证率下各月平均入、出库径流分析变化表       单位:万m3

项目/月份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合计

天然来水

25.5

41.6

50.8

46.2

43.9

30.8

24.4

22.8

19.2

19.6

20.7

21.9

367.4

用水量

生活用水

4.8

5.0

5.0

4.8

5.0

4.8

5.0

5.0

4.5

5.0

4.8

5.0

58.5

农业用水

13.7

4.7

2.3

0.7

18.2

26.3

21.2

26

25.2

32

25.6

48.9

244.9

生态用水

3.9

4.1

4.1

3.9

4.1

3.9

4.1

4.1

3.7

4.1

3.9

4.1

47.8

损失量

蒸发强度(mm

23.0

18.4

20.9

21.1

20.0

17.7

14.0

13.6

14.6

19.9

22.4

25.2

230.8

蒸发损失

0.12

0.15

0.28

0.35

0.35

0.31

0.24

0.22

0.22

0.24

0.21

0.17

2.9

渗漏损失

0.13

0.29

0.62

0.93

1.06

1.03

0.97

0.87

0.72

0.54

0.35

0.2

7.7

库容补给

2.85

27.36

38.5

35.52

15.19

-5.54

-7.11

-13.39

-15.14

-22.28

-14.16

-36.47

5.6

弃水量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减水量

21.6

37.5

46.7

42.3

39.8

26.9

20.3

18.7

15.5

15.5

16.8

17.8

319.6

减水率(%

84.71

90.14

91.93

91.56

90.66

87.34

83.20

82.02

80.73

79.08

81.16

81.28

86.99

注:表7.1-87.1-9中,库容补给中“+”代表当月来水量大于供水量,库容蓄水,“-”代表当月来水量小于供水量,库容缺水;减水量=来水量-生态水量-弃水量;减水率=减水量/来水量*100%

根据表7-1和表7-2可知,白龙水库调水后,将造成白龙水库坝址下游河道流量发生较大变化,水库运行期间均有生态流量下泄,可保证坝后河段不断流。

P=75%保证率下,水库天然来水总量为427.8 万m3,生活用水量为58.5万m3,农业用水244.9m3,同时河道下泄47.8m3 的生态流量,在供水和生态流量保证情况下8月份坝下仍有弃水下放,减水河段的减水量为379.56 m3,减水率为88.72%

P=95%保证率下,水库天然来水总量为367万m3,生活用水量为58.5万m3,农业用水244.9m3,同时河道下泄47.8m3 的生态流量,在供水和生态流量保证情况各月份坝后无弃水,减水河段的减水量为319.6m3,减水率为86.99%

三、农灌退水对下游河道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库建成运行后,下游农业灌溉供水量244.9万m3,农业灌溉进入灌区后经过田间蒸发、作物吸收、田间渗漏后,最终约25%的灌溉水量经田间沟渠回归下游河道(主要为摆榔河)约61.2万m3,回归水量仅为摆榔河多年平均来水量的10.2%且回归水一般比灌溉供水过程滞后12个月,高峰期在每年的10~12月,由田间地头渠道分散排入下游摆榔河,因此灌溉回归水对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影响较小。

四、生活用水退水对下游河道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库运行期间约有农村生活污水46.8万m3进入下游河道,主要汇入摆榔河中,占摆榔河地表平均径流的7.8%。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少,污染因子主要为BOD5COD、氨氮、TP等,成分简单,属面源污染,排放量少,经过地下下渗、土壤过滤和水体稀释及自净作用后,对下游摆榔河水文情势、泥沙、水资源利用及鱼类的总体影响不大。

五、对泥沙情势变化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期间,大坝、输水渠道取水坝围堰等建筑物的施工对河道有一定的扰动,大量的泥沙将被搅起并携入水体中,使水体的泥沙含量增加。该影响仅限于施工期,影响时间较短,而且影响仅限于施工区局部,影响较小。

在水库正常运行期间,坝址以上入库的全部推移质及大部分悬移质泥沙均被拦蓄在水库内,下泄水含沙量大大降低。根据工程分析,白龙水库运行30年后泥沙淤积量为5.67m3,坝前淤高3.34m,淤积高程为1817.34m,低于输水涵洞进口底板高程(1819.0m),因此,泥沙淤积对取水口不会产生影响

7.1.4对水温的影响

一、水库水温结构

水库水温是水环境的一项重要指标。水库蓄水后,水温作为表征热状况的一个水文要素将发生变化。水库的水温分布受太阳辐射、水库容积、入出库水量和水温、水库形状、水库调度运用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库内水温是否因滞留而分层,目前国内一般采用《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DJ21483)中推荐的判别公式对水库水温结构进行判别。

白龙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为132.3万m3,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77.7m3。根据工程分析及计算,本工程水库α=3.61,水库为分层型,水库会出现水温分层和下泄低温水现象。水库下泄低温水将对下游河段水生生物及农田灌溉造成影响。水库设计洪水成果一次性洪水量为42.4万m3P=0.33%,计算得出水库β为0.32,一次性洪水对水库水温分布不存在影响。

二、水库水温预测

引用《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成果,白龙水库工程库表面水温19.8℃,库底多年平均水温15.2℃。根据公式:

 

其中,:从水面算起的计算深度y处的多年平均水温(

:库底稳定低温水层的 稳定(℃)

:多年平均库表水温与之差值(℃)

:计算变温水层的厚度(m

计算结果见下表7.1-10

7.1-10 白龙水库工程水温随深度变化预测结果表

深度(m

1

2

3

4

5

6

7

8

水温(℃)

19.42

18.91

18.21

17.45

16.74

15.94

15.31

15.21

白龙水库正常蓄水位1827.5m输水涵洞进水口底板高程为1819.0m,相差8.5m,取水口水温为15.21℃。从水温分布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水越深,水温越低。水库多年平均库表面水温为19.8℃,输水管道取水口平均温度为15.24℃,与库表天然水温相差4.56℃。

三、下泄低温水影响分析

工程灌区种植农作物为水稻、烤烟、玉米、薯类、小麦、大豆及蔬菜,查阅《现代农业科技》2008 8 期“农业灌溉水温研究”资料,旱作灌溉水温一般1525℃,水稻不低于20,水库取水口水温为15.24℃,因此受水温影响较大的主要为水稻。灌区水稻灌溉期为3~5月,且根据资料显示,当气温为28.5℃时,输水渠道每延长100 米,水温可提高1.2℃。由于白龙水库输水管道较长,经过沿程升温,只需400 米就可达到灌溉水温要求,因此水库运行期造成的出库水温变化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小。

同类水利工程水库下泄的低温水的研究显示:低温水对鱼类直接影响是导致繁殖季节推迟、当年幼鱼的生长期缩短、生长速度减缓、个体变小等问题发生。鱼类生长期延长可导致性腺发育提前,而水温条件达不到产卵要求,有可能出现在第二年繁殖季节到来前部分鱼类性周期遭破坏,性腺被吸收的比率大大提高。

根据分析,白龙水库会出现水温分层和下泄低温水现象。由于拦河坝下游水深较浅,受气温、日照等影响,水温恢复很快;从评价河段分布的5种鱼类的生态习性判断,5种鱼类均不属于对低温水有明显敏感的鱼类,因此水库低温水下泄对下游河道的鱼类影响较小。

7.1.5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根据调查,规划区范围内目前共建引水渠道2条(西大沟、东大沟),现有渠道工程控制总灌溉面积为3200,取水点均取自小白龙泉点,水库建设后将改善西大沟和东大沟的灌溉条件。因此白龙水库坝址只需考虑下游河段的生态用水47.8m30.015m3/s

白龙水库建成后,水库总供水量302.9万m3,将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500亩,改善灌溉面积3200亩,同时解决0.65人和1.95头大小牲畜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水库下游取水的用户已包含在水库的供水范围内,水库建成后,将改善下游的供水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因此本工程建设对水资源利用将产生有利影响。

7.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1对植被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工程永久占地和施工临时占地等对对地表造成扰动,从而损毁植被,施工区内的植被是构成自然体系的主体,施工活动将破坏施工区的植被,失去原有的自然性和生物生产力,降低了景观的质量与稳定性。永久占地对植被、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将永久改变土地利用性质,对受占用的植被、植物个体资源造成永久性破坏,其结果是不可逆的。

1)施工期临时占地对植被的影响

工程施工临时占地主要包括料场区(占地面积2.01hm2,其中林地1.68hm2,耕地0.33hm2)、弃渣场区(占地面积1.32hm2,其中林地1.1hm2,耕地0.22hm2)、施工辅助设施区(占地面积3.09hm2,其中林地1.37hm2,耕地1.25hm2、水田0.17hm2,交通运输用地0.3hm2)。工程建设占地破坏植被类型和面积见下表7.2-1。

7.2-1  白龙水库工程植被面积统计表

属性

植被类型

评价区

永久占地

(含淹没)

临时占地

工程总占地

(含淹没)

面积hm2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面积hm2

占比例%

自然植被

暖温性针叶林

111.45

5.19

4.66

4.15

3.72

9.34

8.38

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

36.04

0.02

0.06

0

0.00

0.02

0.06

自然植被小计

147.49

5.21

3.53

4.15

2.81

9.36

6.34

人工植被

农田植被

旱地

88.96

3.84

4.32

1.8

2.02

5.64

6.34

水田

32.17

14.7

45.69

0.17

0.53

14.87

46.22

人工植被小计

121.13

18.54

15.31

1.97

1.63

20.51

16.94

合计

268.62

23.75

18.84

6.12

4.44

29.87

23.28

          注:占比例即为占评价区各类型的面积比例

由表7.2-1可知,工程占用(含淹没)自然植被总面积29.87hm2,占评价区自然植被总面积(268.62 hm2)的23.28 %。工程永久占用自然植被面积9.36hm2,临时占用面积1.97hm2。其中永久占用暖温性针叶林9.34hm2、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0.02hm2;临时占用暖温性针叶林4.15hm2

施工过程中,占用的地表植被将全部毁坏消失,由于受影响的植被在评价区及周边均有广泛分布,施工占地不会造成任何一种自然植被在该区域内的消失,工程建设不会导致评价区内植被类型的减少、植被构成格局的明显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改变,对植被的影响较小。且工程临时占地造成的影响仅限于施工期,对土地利用、植被及植物资源的影响均是暂时性的,破坏自然植被面积占评价区同类植被类型的百分比相对低,在工程施工结束后通过恢复措施可逐渐得到恢复,影响较小。

2)运行期影响

水库建成运行后,临时占用的土地将恢复原有的使用性质,评价区受影响的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也将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逐渐减小和消失。

水库淹没区面积共计17.11hm2,其中淹没占用自然植被面积0.83hm2,占用的自然植被中,暖温性针叶林0.81hm2、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0.02hm2;淹没占用农田植被面积15.89hm2,占用的农田植被中,水田13.78hm2、耕地2.11hm2。淹没农田植被均采取一次性经济补偿,淹没的自然植被面积所占比例为评价区自然植被面积的6.37%,占用比例较小,淹没对区域植被影响轻微。

水库运行后,对评价区域内植被不再有直接的破坏影响。同时,水坝蓄水后,随河谷水面的增加,将有较大的水汽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沿岸小环境的空气湿度,可能有利于植被自然恢复和向更高等植被类型演化。

从整体来看,白龙水库运行对评价区的植被影响轻微。

2对植物的影响

1)施工期影响

白龙水库建设(含淹没)将永久占用土地面积25.04hm2,临时占用6.42hm2。受工程建设影响的植物主要是评价区及当地常见的云南松、旱冬瓜、马桑、黄背草、西南牡蒿、白茅、栽秧泡、灰苞蒿、白健秆、紫茎泽兰、刺芒野古草、黄茅、鬼针草等以及人工种植的核桃、玉米、水稻等。工程永久占地范围内的植物个体将随着工程建设而消失,导致植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和分布生境的减小,但工程永久占地范围内的物种在评价区广为分布,工程造成植物资源少量损失,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局部的。

工程建成后,将对工程临时占地范围内采取植被恢复与更新措施,随着各项生态措施的落实,工程区内的植物物种数量将可以逐步更新和恢复。因此,工程建设对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

2)运行期影响

工程运行期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库淹没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工程淹没区面积17.11hm2,淹没占用植物种类组成与工程建设区类似,为当地常见的物种。淹没占用自然植被面积较小,受影响的植物种类在当地广泛分布,淹没造成植物资源损失量少,产生的影响较小。

3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

1)施工期影响

白龙水库工程建设对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动物本身的直接影响和对动物栖息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

A工程施工对动物资源的直接影响

白龙水库工程施工过程中,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各类机械的含油污水以及施工人群生活污水等若不采取相应措施排入河道,将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影响沿河生活的一些种类,如两栖类和水生型爬行类、水域栖居型鸟类。由于本工程施工期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不外排,不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因此不会动物产生大的不利影响。

基础开挖、交通运输、拌和机械的运行产生噪声污染;施工产生的粉尘与扬尘形成粉尘污染;燃油产生废气导致气体污染。施工区的噪声污染、粉尘污染和气体污染可能使一些中小型兽类暂时迁出施工区,由于施工区气体和噪声的扩散条件较好,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会太严重。

弃渣造成的水土流失、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等,均会对施工区的野生动物生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都可以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减免。

施工对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人员集中活动和工程施工将这些动物驱赶到远离施工现场外的周边生境,一般不会造成动物的死亡。由于多数动物在该区仅记载有分布但未实际见到,因此实际上受施工影响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均不多,影响程度也较轻。

工程施工对项目评价区内常见的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影响是局部的,影响不大。鸟类活动能力很强,能够迅速逃离不利环境,项目建设不会造成其灭绝或濒危,但一些突发的噪声会影响其生活,特别在产卵和孵卵期间,会造成较大的影响。项目的建设导致人员密集,由于食物丰富,可能会造成项目评价区内鼠类动物增加。

B、工程占地对动物生境的影响分析

白龙水库工程总占地31.46hm2,其中占用林地面积约9.34 hm2,该区域是动物的栖息地和活动场所。从整体上说,水库施工占地将使动物的栖息和活动场所缩小,如小型兽类巢穴、爬行类的洞穴、鸟类巢区的生境遭到破坏后,少数动物的繁殖将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结果迫使原栖息在这一带的动物迁往其他生境适宜的地区,由于工程区及其周边区域环境现状特征较为一致,而施工占地仅集中在评价区内的局部区域,便于动物迁居和存活,水库建设不会导致任何物种的消失。施工占地对两栖类动物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种群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大的波动,最后随着工程建设的结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种群又会得以恢复或略有增长。

淹没区在蓄水前需对淹没区进行植被清除,林地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庇护所和植被来源,在生境被破坏后,鸟、兽将被迫迁往周边的适生环境。

2)运行期影响

库区淹没会造成水库两岸的隔离,对两岸的野生动物造成阻隔影响,使评价区及周边动物的栖息地被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区域,从而影响到野生动物的求偶和觅食等正常活动,也可能影响到需异地繁殖的动物的繁衍生息。据生态组调查了解,在评价区内野生动物稀少,未发现大型动物,陆生脊椎动物以鸟类和啮齿类为主,淹没阻隔对鸟类影响较小,啮齿类多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等以庄稼为食的鼠类,不作保护。

在水库建成运行后,水域面积增加,库区淹没陆地消失,生活于该区域的动物永久失去原有生活和觅食的场所,陆生动物栖息地减少,从而对陆生动物造成影响。水库淹没区人类的开发程度较高,植被类型为人为干扰和自然恢复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结构体系较为破碎,生态系统较为简单,不适合大中型野生动物生存,常见动物以鸟类和小型兽类为主,动物种群数量也较少,淹没对陆生动物造成的影响较小。

3)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响

根据现状调查,评价范围内分布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均为鸟类,即松雀鹰、普通鵟、红隼。3种鸟类均为猛禽类,其中鹰类2种、隼类1种。

在施工期间,施工爆破、爆破、开挖等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可能会造成上述动物个体受惊,坝区淹没会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小。由于上述3种鸟类分布范围较广,运动能力较强,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避让和保护,不会对这些鸟类的生存造成较大的影响,仅将其驱赶至其它生境。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管理不严,可能会发生违法捕猎现象,对上述保护动物在当地分布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健全管理,使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上述不良影响将是可以控制的。永久占地范围内的保护动物因栖息地和觅食场所转变,不再适宜生存,而被迫迁往周边区域,导致保护动物在占地范围内消失,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其个体死亡。进入运行期后,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由于水库建设对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演化出新的生态系统。

总之,水库建设施工和运行期对评价区分布的3种保护动物可能产生轻微不良影响,但这些影响不会导致这些动物在当地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采取较有效的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动物保护法规,工程建设对上述3种保护鸟类产生的影响较小。

4对鱼类的影响

1)施工期影响

施工期由于施工人员众多,可能导致渔产品供应需求发生增长,这将使当地居民对河内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更趋枯竭;施工期间若各种生产废水、生活垃圾等排入河流中,可能对工程河段中的水体和鱼类产生不利影响;施工时的弃渣若向河岸倾倒,可能会堵塞一些卵石或砾石间的洞、隙、裂缝、鱼洞等出口,影响鱼类出洞繁殖、成长和肥育,也可能影响河道中一些鱼类秋冬季回洞越冬。施工期间的不利影响都是暂时的,工程竣工后,绝大部分影响会消除。

2)运行期影响

①库区河段水文情势变化对鱼类影响

库区水文条件改变,导致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以此作为饵料基础的鱼类的区系组成上的变化。水库建成后,库区变为缓流水域甚至静水区域,原来栖息于该河段的一部分种类将不能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从而使库区种群减少。受此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将是那些底栖的种类以及喜流水性生活的种类。

分布于评价河段的5种鱼类中,大刺鳅为喜流水底栖性鱼类,泥鳅、黄鳝2种为喜静水中底栖生活的鱼类,库区的形成对这3种鱼类的生存均有不利影响,迫使其迁往库尾适宜的环境中生存,虽然不至于导致产生物种绝灭的问题,但是水库工程建设使它们的栖息生境面积缩小,种群数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利影响。

鲫鱼、麦穗鱼2种鱼类喜缓流、静水生活的鱼类,库区形成后,库弯和库叉增多,水域增大,库区水质改变,透明度加大,水库的面积将扩大,可滞留较多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有机碎屑有明显增加,有利于饵料生物的繁育,使得饵料生物增多,底栖无脊椎动物数量也将比原河道显著增多,有利于这2鱼类的摄食生长。另外,水库运行形成的消落区有利于形成新的动植物生态环境,为这些鱼类提供生态位,新形成的水域生态环境将促使这2种鱼类增殖、繁育,使其在库区成为新的优势种类。因此,从生物学特性判断,水库的建设运行后对这2种鱼类影响存在一定的有利作用。

②取水坝对鱼类的阻隔影响

白龙水库拦河坝的建立,河流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割成不连续的环境单元,造成生态景观的破碎,对鱼类最直接的不利影响就是阻隔洄游通道,使鱼类生境片段化、破碎化,从而阻断了坝址上下游之间鱼类遗传基因的交流,使各个种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评价河段没有发现集中的鱼类三场分布,评价河段分布的5种鱼类中没有典型长距离洄游性鱼类,从这5中鱼类的生态习性判断,白龙水库工程建设对这5种鱼类的阻隔影响不大。

③坝下河段减脱水对鱼类的影响

水库建成运行后,造成坝下河段水量减少,对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造成较大的影响。根据设计资料,可研阶段已考虑在输水总管后接一根DN450mm的螺旋钢管作为生态放流管,用于下泄0.02m3/s的生态用水,生态用水归入原河道,生态用水下放后对鱼类的影响可以得到减缓。

5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白龙水库工程总占地面积31.46hm2,其中永久占地25.04hm2,临时占地6.42hm2。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

永久占地在工程建成后将其改变为建设用地,淹没区土地利用类型将变为水域,但由于工程永久占地占用比例占评价区同类型土地面积比例较小,因此,工程占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小。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临时占用结束后,对占用的林地等进行植被恢复,对占用的耕地进行复垦,临时占地可恢复为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因此,工程建设临时占地对原有土地利用格局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工程对评价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程占地改变评价区土地的功能和性质。永久占地将造成土地性质和功能的永久性的改变,是无法恢复的;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后可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等措施使其原来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对于工程占用的土地,建设单位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在做好补偿工作并及时恢复植被、复垦的情况下,工程建设不会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造成明显的影响。

7.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清洁生产、不产生污染物和毒害物质是水利水电产业运行期间的共有特性,因此本工程对空气环境的影响仅限于施工期间。虽然本工程评价范围较广,但实际受施工粉尘及废气影响的范围仅为施工区和施工辅助区。

(1)施工燃油、爆破废气影响

燃油废气的产生途径为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及交通运输车辆等燃油设备的运作,其中交通运输废气属于流动性排放;燃油排放及施工爆破废气中含有SO2CONO2CmHn 等有害气体。由工程分析可知,本工程施工期共产生SO2547.42kgCO11049.77kgNO28014.9kgCmHn755.48kg

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会使施工区周边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施工人群如长期处于有害气体、粉尘超标的工作环境中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工程废气的排放特性为间歇性排放,每天的排放量较小,而且废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容易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在排放的同时就得以不断稀释。交通运输车辆在废气排放中占较大比例,其为流动性排放,废气污染范围为交通道路附近,范围较广,废气容纳环境较大,经过稀释和净化后,对空气环境质量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加之施工区地处农村山区,有较大的环境容量,且地形开阔,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空间越大,空气流通越好,因此,施工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局部增加不会使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发生质的变化,应针对受施工废气影响的施工人群健康进行保护。

施工爆破在料场、大坝枢纽区等土石方开挖过程中使用较为频繁,由于施工区空气流通性较好,零星爆破产生的废气消散较快,评价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也较好,排放废气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持续影响。

2)粉尘、扬尘影响

根据对云南省各水库的施工现场调查及工程分析表明,本工程粉尘、扬尘污染是工程区最大的空气污染物,其产生原因较简单,施工活动对地面及空气的振动,使尘土、砂尘卷起。本工程粉尘浓度较高的区域为枢纽施工区、料场开采区、混凝土拌和站及交通道路两侧,粉尘污染在干燥天气较为严重。因粉尘属于临时性污染物,在无风助扬的情况下能够很快沉降,工程区域内多年平均风速1.4m/s,风速不大,尤其是工程量较大的枢纽区位于河谷,风速较小有利于粉尘、扬尘快速沉降,不会对区域大气环境产生较大影响。

3)对敏感目标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白龙水库占地范围区不涉及居民点,在风化料场200m 范围内涉及碓房头村居民共1248 人,在莲花山管道200m范围内涉及王所寨村居民共72272人、大乌邑村居民共30122人,在运输道路两侧200m范围内涉及摆榔村522人。料场开采、输水管道施工和运输过程中伴随着粉尘和废气的产生,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将会受到一定的空气污染影响,粉尘和废气的吸入不利于人体健康,可能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由于本工程施工工期相对较短,施工车流量增加并不明显,因此居民点受影响时间较短。该区植被相对较好,空气湿润,类比已建同类水库工程施工期影响的经验和教训,洒水降尘的效果很好,只要施工期认真洒水降尘,施工期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小,对碓房头村、王所寨村、大乌邑村、摆榔村的影响就可以降低到最小。

7.4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水库运行不产生噪声,其影响基本集中于水库施工期。根据工程分析白龙水库工程噪声污染源可分为点源和线源两大类。点源主要是钻孔、开挖、混凝土拌和、爆破、库底清理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线源主要是运输车辆交通噪声。

1)点源噪声影响

噪声源强

施工期点声源主要为各种施工设备及机械运行时产生的噪声。

预测模式

 

式中:L1—— 距声源为r1m的辐射面上的声压级,dB(A)

   L0—— 距声源为1m的辐射面上的声压级,dB(A)

   r1—— 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

预测结果及评价

在噪声预测过程中,不考虑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几何发散、遮挡、空气吸收和地面效应作用下产生的衰减量,预测结果见下表。

7.4-1     施工噪声影响范围预测结果

声源

源强dB(A)

与声源面距离的噪声预测值dB(A)

10m

20m

50m

100m

200m

400m

混凝土拌合

92

64

58

50

44

38

32

工程施工

95

67

60

53

47

41

35

施工营地

88

60

54

46

40

34

28

根据工程施工布置,水库大坝枢纽区及风化料场施工噪声涉及碓房头村12户48人,管线施工涉及王所寨村72户272人、大乌邑村30122。结合表7.4-1预测可知,距离施工场界10m处,能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昼间标准要求,由于距离碓房头村、王所寨村、大乌邑村距离施工场界分别为100m15m、20m,且工程夜间不施工,因此工程施工对噪声敏感点的影响不大,施工噪声的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即可消失。

施工期间的噪声对野生动物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噪声源尤其是爆破噪声源以及由于爆破引起的地表震动会对野生动物产生一定的惊吓。但是动物都具有迁徙能力,一般都会迁徙到适宜地区生存,所以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影响不大。

2)线源噪声的影响

交通道路噪声属于线源,根据现场实地调查及施工总布置,工程施工期间,交通运输对噪声敏感目标的影响主要是:运输道路两侧的摆榔村、碓房头村居民,运输车辆经过村庄时会对周边居民产生一定影响。本次环评要求运输车辆在经过运输道路边上村庄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加强管理,将运输车辆安排在昼间进行,减少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5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7.5.1施工期

(1)施工弃渣

本工程共产生弃渣46379m3(自然方),集中堆放于主体规划的4个存弃渣场内。工程弃渣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占压植被,影响工程区域的自然景观,弃渣如果处理不当在雨水的冲刷下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生活垃圾

工程施工期平均施工人数为102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0.5 kg/d计,施工期每天产生生活垃圾51kg,整个施工期预计将产生生活垃圾26.01t施工期生活垃圾如不加以管理,直接影响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可能引发疾病流行,影响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对工程建设产生不利影响。生活垃圾的各种有机污染物和病菌随地表径流进入,将造成水体水质污染,随尘埃飘扬到空中,污染环境。因此,生活垃圾必须妥善处置。

7.5.2运行期

水库工程运行期间,固体废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库管理所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白龙水库建成后,水库编制管理人员6人,按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kg计,则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2.19t/a。生活垃圾随意排放和丢弃可能随地表径流汇入地表及地下水体内,从而对水质造成污染,也会破坏景观加剧环境的影响。

7.6社会环境的影响

1)人群健康

工程施工平均人数102人,外来人员的涌入也会对区域人群健康造成影响,一方面进驻的施工人员中,可能携带有病源,若施工区卫生防疫条件差则疾病可能向当地居民传染;另一方面施工期间人员密集,食宿也为集中式,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粪便如不妥善处理污染水源,将造成施工区环境卫生质量的下降,很容易使痢疾、肝炎等传染病病源微生物和传媒生物孳生并传播疾病,对人群健康造成影响,影响程度随着施工人员进驻的增加而增加,在施工高峰期影响较大。

(2)对其它行业的影响

工程建设期,由于大量建设资金的投入,人流物流的增加,将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工程建设为发展当地建材业及其相关行业提供了机遇,施工人员的进驻,将促进当地肉类、蔬菜等副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扩大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水库工程永久占地25.04hm2,将对区域的土地利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时占地6.42hm2,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进行及时恢复,对区域土地利用影响较小。

水库建成后,可较大幅度的改善灌区内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灌区的灌溉程度和灌溉保证率,对合理配置当地水资源、缓解当地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解决姚关镇及摆榔乡的大乌邑、摆榔、大中、尖山共4 个村委会0.65 万人、1.95 万头牲畜的人畜饮用水安全问题,以及0.67万亩耕地灌溉用水,对姚关镇及摆榔乡的农业生产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7.7移民、生产安置影响分析

白龙水库工程基准年涉及农业生产安置人口180人,规划水平年涉及农业生产安置人口为182,且采用一次性经济补偿的方式。本工程为水利灌溉工程,水库建设可改善下游耕地用水问题,通过技术手段改造下游土地,通过提高单位耕地粮食产量,耕地调剂、调整种植结构和后期扶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基本消除水库建设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7.8水土流失影响

白龙水库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面积为38.38hm2,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为31.46hm2。工程区征地范围内的地表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地貌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项目区内新增水土流失量达16242.4t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为枢纽工程区、料场及存弃渣场。

水土流失将影响本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运行。工程施工区产生的弃土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流失的水土将进入施工现场,影响施工进度以及生产期的安全运行;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将随地表径流进入下游河道,直接影响到河道的行洪能力和河水水质;工程施工扰动了原地貌使地表植被损坏,裸地在雨水的冲刷下水土流失强度较大,从而带走土壤表层的营养元素,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及林木的生长,对土地资源带来不利影响。

7.9对地下水的影响

(1)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评价区域内地下水类型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三种类型。

根据工程区透水层与相对隔水层分布特征及地下水补排关系,以《白龙水库区域地质图》资料为依据,以北东~南西向延伸的汉庄断裂、摆榔断裂为界;将工程区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汉庄断裂以西为Ⅰ单元;汉庄断裂~摆榔断裂为Ⅱ单元;摆榔断裂以东为Ⅲ单元。

Ⅰ单元

地下水主要排泄点为老黑龙地下喑河出口,根据《施甸县2000年泉水资料统计表》其流量为423.0m3/s,该单元补给区为阿路白~鸡刺凹一带,补给区内岩溶发育中等,岩溶洼地多见,局部为落水洞,断裂构造发育,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和运移。主干断裂以北东~南西向延伸,岩溶发育方向主要受断裂构造及地层岩性的控制。主要含水量水层(组)为:石炭系上统(C3)、下统(C1)、灰岩含水层(组),岩溶中等发育,岩溶率4.1928.0%。富含碳酸盐类裂隙溶洞水;富水性中等。泥盆系上统(D3)、中统(D2)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页岩,灰岩岩溶中等发育,富含碳酸盐夹碎屑岩类岩溶水。为中等富水的含水层(组)。碎屑岩为、页岩,断裂为压扭性,相对起阻水作用,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的综合补给,补给面积大,径流途径长,水量丰富。该区距离工程区相对较远,工程建设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Ⅱ单元

该单元补给区为北东马场~白石岩一带,区内断裂构造及岩溶较发育,岩溶率1.559.20%。局部落水洞多见。主要含水层(组)为三迭系上统(T3)、中统(T2)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粉砂岩。灰岩岩溶中等发育,富含碳酸盐夹碎屑岩类岩溶水。为中等富水的含水层(组)。碎屑岩为砂岩断裂为压扭性,起相对阻水作用,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的综合补给,动态变化大。地下水主要排泄点为小白龙泉点、地下暗河出口(大桥蝙蝠洞)。

小白龙泉点位于大平地村160°方向约730m 山谷中,高程1825.7m,为一岩溶下降泉。地下水主要沿T3n5白云质灰岩运移,受相对隔水层粉砂岩阻隔而出露,根据《施甸县201510月~20168月泉水观测资料》其流量为94210L/s,平均127L/s。据访问,雨季大雨后35天泉水变浑,水量增大,一星期后逐步变清,流量随之减小。地下暗河出口(大桥蝙蝠洞)位于坝址东侧直线距697m山谷谷底西则边缘。其流量为35.01400L/s。雨季水较浑。说明地下水补给途相对不远,雨季流量受降雨控制

根据拟建坝址和库区钻孔勘探和地质调查,水库两岸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地下水总体向河谷边以下降泉或散浸状排泄,工程区河段为补给型河谷,库盆范围以河谷为最低侵蚀基面。大桥蝙蝠洞地下暗河位于库外,且相距较远,工程建设对大桥蝙蝠洞地下暗河不会产生影响。

小白龙泉点为拟建白龙水库的主要水源点,根据小白龙泉点北东溶洞底板高程1830.01829.0m及附近山洼地下水出露点高程,白龙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为1827.5m,低于小白龙泉点北东溶洞底板高程1.5m(最低),为避免水库淹没过高库水返压使其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而影响小白龙泉点流量,水库调度运行期间,需严格控制运行水位,建议水库正常蓄水位以淹没该泉点2.0m为限

Ⅲ单元

位于柯柯河右岸1地表分水岭地带,为柯柯河支流补给、径流区,排泄区位于柯柯河河谷右岸边缘,白龙水库建设对其无影响。

(2)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评价区内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自来水管供给,不涉及地下水,工程建设对区域居民饮水不会产生不利影响。本工程属水利工程,地下水直接或间接相互联系,且与地表水的联系也较强;水库运营后,更加强了各类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由于水库为非污染类项目,水库运行不会对小白龙河水质造成大的污染,并且水库有饮用功能,在水库运营后,会配套实施水源保护等工程,因此,不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白龙水库工程建设对区域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7.10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非污染生态影响,运行期基本无“三废”排放,相应的环境风险为外源风险,本工程的施工与运行主要是增加风险发生概率或加剧风险危害。根据本工程施工及运行特点,周围环境特点以及工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源包括油料及炸药的运输、道路交通运输、水质风险等风险源。

一、施工期环境风险分析及应急措施

1施工期炸药、燃油风险

本工程施工期间坝下涵洞开挖、大坝开挖、溢洪道开挖及料场开采采用爆破开采,爆破均使用炸药。本工程共使用油料155.43t(汽油6.44t、柴油148.99t),炸药145.93t,工程炸药和油料耗用的高峰年和施工高峰年相对应,炸药和油料的存放、爆管、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施工机械所用的柴油、汽油等,风险类型为泄漏、火灾和爆炸,危害因素主要为雷电、静电、电气火花、储罐腐蚀穿孔、阀门损坏、储罐冒罐等,主要环境危害是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由于工程区道路交通发达,购买汽、柴油方便,不设油库,由专门车辆用油桶运送油料。

炸药的风险类型为火灾、爆炸,危害因素主要为雷电、静电、电气火花等。本工程不设置炸药库,施工所需爆破作业委托当地有资质的民爆部门负责爆破,大大的降低了发生爆炸、火灾的概率。

2水质污染风险

工程施工期间大量工程运输车辆过往,将增加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而增加了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尤其是在通过沿河公路时,因交通事故倾泄进入河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环境风险概率。因此,需要在施工期间,加强危险路段、车辆集中线路的交通管制,增设交通标志牌,并注意路面维护,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运行期水库水质环境风险分析及应急措施

白龙水库供水在库内预留了水量,库区淹没范围内多为水田和林地,可能会出现大量有机物质浸出而导致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因此,水库蓄水前,需制定周密详细的清库计划。为减少水库污染风险,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局应加强库周污染治理与污染源管理,禁止在库区、库周规划建设污染类项目。

此外,白龙水库具有人畜饮用水功能,需保障取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III类水标准和表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满足取水水质要求。为了保障水质,需加强库区周边污染源排查,加强监管力度保障水质安全,编制应急预案,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做好源突发性事件预防预警工作及应急处置工作。

工程运行期间,水库库区周边公路有运输车辆过往,将增加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进而增加了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因交通事故倾泄进入水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的环境风险概率。运行期间需加强危险路段、车辆集中线路的交通管制,增设交通标志牌,并注意路面维护,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机构、人员

水库环境管理办公室下设环境应急预案机构,对机构成员定职定岗,并建立值班制度;安排专门人员对风险源进行常规巡视、管理和监测;对环境应急机构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要时进行有规划的环境应急演练。

2应急通讯联络方式

在环境风险应急机构设置固定电话和无线通讯系统,完善与施甸县环保、林业、水利、消防、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等的电话专线,一旦发生风险事故,环境应急机构负责人应立即向水库管理机构及主管部门汇报,启动应急预案。

3环境风险应急预案编制

制定完善的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供水实际,科学设定饮水安全事件等级、响应流程、应急处置措施等,及时妥善处置饮水突发事件;明确管理职责、运行机制、水费征收、维修养护等,由建设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环境风险预案,主要内容包括:

施工期和运行期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针对各类环境风险提出的防范和补救措施;

建立风险信息上传下达通道,确保一旦风险发生能及时汇报;

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灾后重建、恢复计划。

一旦发生饮用水水质突变等风险事故时,需启动应急预案措施,以便将水质突变对用水居民的影响、危害、损失降至最低,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事故状况,不隐瞒、不漏报,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

8.1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蓄水期间水环境保护措施

初期蓄水期间,约6.03 天,为了保证下游河段不断流,该过程建设单位可设置1台潜水泵,采取抽水机抽水的方式进行生态流量下泄,下放不少于0.015m3/s的生态流量至坝下河段。

2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在各个混凝土拌合系统附近设置一套含集污水池和沉淀池的处理系统(共3)对拌和废水进行处理,废水经集污水池收集,添加酸性中和药剂,经过沉淀后,泥沙运往弃渣场堆放,上清液可回用于生产。混凝土拌和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8-1。

 

8-1      混凝土拌和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2混凝土养护废水和零散废水:排放量小,在混凝土浇注量较大的工程部位进行养护时,应合理控制用水量,并根据废水产生点地形条件设置排水沟将混凝土养护废水和零散废水引入集污水池,集水池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生产。混凝土养护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见下图8-2。

 

8-2      混凝土养护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3机修含油废水及其它:本工程施工车辆的大修由县城内的修配和加工企业承担,仅在施工工地设置简单的机械维修和保养站,对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进行常规维修保养。机修含油废水量较小,无集中排放,本工程考虑简易处理,在产生含油废水的地方设隔油池,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废油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不外排。

4生活污水处理:在生活营地的供水区、洗漱区以及厨房排水区分别设置2集水桶和2泔水桶,洗漱、洗菜等清洁废水经收集后用于洒水降尘,厨房废水经泔水桶收集后委托周边村民拉走作为饲养牲畜的食料。各施工营地分别各设置临时旱厕1个(共计3个),粪便污泥在由当地农民定期清掏用作农肥,并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旱厕经无害化处理后拆除填埋。生活污水处理流程见下图8-3

 

8-3    施工期生活污水处理流程

3运行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库底清理

为保证水库运行安全及水库蓄水水质,要在水库蓄水前进行库底清理,清理范围为水库正常蓄水位1827.5m以下淹没区范围。

卫生防疫清理必须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建议请卫生防疫部门对库区卫生防疫清理进行指导和验收。林木清理主要对象为零星树木,应尽可能的砍伐并清理外运,残留树桩不得高出地面0.3m。砍伐后的树木及其枝丫,田间堆放的柴草、桔杆等应及时运至库外,运至库外的,必要时加以固定,防止被洪水冲入水库。

2)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水库运行期,白龙水库管理所生活污水严禁排放,考虑到管理所人数较少,在管理所内修建带化粪池公厕1座,生活污水最终排入公厕化粪池内发酵处理,出水用作管理所的林草灌溉,公厕定期清理,粪便供当地农民农用或用于绿化施肥。厨房设置泔水桶收集,供附近农户作饲料。

3)运行期生态用水保障措施

主体工程已在总管处设置了DN450mm的螺旋钢管作为生态放流管,并且生态流量已在总管设计流量中加以考虑,根据主体设计,可通过生态放流管下泄0.02m3/s的生态流量。

环评分析,白龙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477.8m3,下泄生态流量取10%,为47.8m30.015m3/s,且生态放流管与输水总管相连接,安装高程符合要求。因此,环评认为主体工程设计的生态放流管下泄流量及安装要求满足现行环保要求,建设单位在一下步工作中需严格落实生态放流设施,运行期保证生态放流管正常运行,不间断的向坝后下泄不少于0.015m3/s的生态流量

4)其他措施

加强水库上游径流区管理,严格禁止上游开发工矿企业将水直接排入小白龙河,库区禁止网箱养鱼。

由于水库具有乡村供水功能,考虑远期供水要求从保护库区水质角度出发标,建议水库管理部门加强对上游耕作化肥施用加以管理,控制入库面源污染。

8.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物植被保护措施

①对占用林地,项目业主应向当地林业部门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林业部门异地造林,弥补本项目所造成直接森林资源损失。

②固定施工范围,避免扩大施工场地,造成新的植被及植物破坏。粘土料场、风化料场表土剥离后集中收集,用于后期植被恢复。

③除现有的林地使用的范围外,不得占用损坏范围外的林地和植被。

④加强施工管理,禁止施工人员随意砍树占地以外的树木,禁止破坏周边林木。

2)动物保护措施

①做好宣传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区内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要列为主要保护目标进行重点宣传教育,采取措施进行重点保护。约束好施工人员,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②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③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如不破坏鸟巢、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巢穴等。

④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植被保护和景观维持。禁止废土方进入河流污染水体,避免雨天施工,以保证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尽量少受影响。处理好施工三废,禁止向自然环境中排放,以免对动物生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鱼类保护措施

①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禁止废弃土石方进入河流污染水体,雨季施工则应做好挡护和截排水工作以减少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

②运行期加强生态放流管的管理,确保生态放流管正常运行,保证不间断的向坝后河段下泄不少于0.015m3/s的生态流量

3“三场”生态恢复措施

①对于弃渣场、料场、施工场地的生态恢复,结合水土保持措施来进行,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采取工程措施结合植物措施的办法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在恢复中物种配置以乡土物种为宜,注意物种多样性搭配、乔灌草结合,并做好后期的管护工作。

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如果施工过程中确实避不开,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对于永久占用基本农田的需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定,办理合法手续方可使用;临时占用的需在施工结束后及时采取复耕措施,确保占用的耕地质量不低于占用前,并对施工迹地及时采取恢复措施,做到结束一片恢复一片。

8.3空气环境保护措施

①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作业场地、附近道路等进行洒水降尘。

②土石砂料、水泥在运输车辆应用蓬布进行遮盖;不得超限超载,在通过村庄时应减速慢行;堆场加强洒水降尘。

③土石方开挖及爆破过程中,施工人员戴防尘罩,减少粉尘的产生及对人体的侵害。

④对施工器械定期检修、养护,保证其正常运转,以减少废气排放量。

⑤施工完毕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和水土流失。

8.4声环境保护措施

①施工机械应选择噪声排放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施工机械,采用低噪声工艺,并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安排好爆破时间。

②施工布置时,做到“合理布局、闹静分开”,将施工生活区布置在远离高噪声作业点。

③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风化料场、输水管道施工区在居民点附近施工作业时,应避开早、中、晚休息时间,夜间禁止施工。

8.5固体废弃物保护措施

1)施工期

①施工弃渣运至规划的存弃渣场堆放。

②在各施工营地设置4垃圾桶(共计12个)收集生活垃圾,设置专人定期清理;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③机修废油属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2)营运期

管理所设垃圾桶5,垃圾池1,安排专人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8.6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成果,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如下:

1)工程措施及工程量

工程治理措施工程量:M7.5浆砌石1507.30m3,开挖土方933.9m3;浆砌红砖7.79m3;M10.0水泥砂浆抹面532.99m2。各工程区工程措施详见下表8.6-1

8.6-1  各工程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工程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区

M7.5浆砌石挡墙

截排水沟

沉砂池

M10.0水泥砂浆抹面 m2

长度

m

浆砌石

m3

开挖土石方m3

长度

m

浆砌石

m3

开挖土石方m3

开挖土石方m3

浆砌红砖

m3

1

枢纽建筑物区

 

 

 

 

 

 

 

 

 

2

输水管道工程区

 

 

 

 

 

 

 

 

 

3

道路工程区

 

 

 

 

 

 

 

 

 

4

输电线路工程区

 

 

 

 

 

 

 

 

 

5

料场区

 

 

 

 

 

 

 

 

 

1)

粘土料场

 

 

 

 

 

 

 

 

 

2)

风化料场

 

 

 

 

 

 

 

 

 

6

存弃渣场区

 

 

 

 

 

 

 

 

 

1)

枢纽1#存弃渣场

115

875.9

381.8

320

34.61

272

14.5

7.79

532.99

2)

管道1#存弃渣场

 

 

 

 

 

 

 

 

 

3)

管道2#存弃渣场

33

246.2

109.6

 

 

 

 

 

 

4)

管道3#存弃渣场

47

350.6

156.0

 

 

 

 

 

 

7

施工辅助设施区

 

 

 

 

 

 

 

 

 

1)

供水、供电、供风系统

 

 

 

 

 

 

 

 

 

2)

施工管理用房

 

 

 

 

 

 

 

 

 

3)

堆料场和拌和站

 

 

 

 

 

 

 

 

 

4)

施工临时道路

 

 

 

 

 

 

 

 

 

8

合计

 

1472.7

647.4

320

34.61

272

14.50

7.79

532.99

2)植物措施及工程量

工程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量:土地整治3.99hm2,植树面积为3.74hm2,需旱冬瓜8725,三叶爬山虎6400株;种草面积3.03hm2,需黑麦草草籽168.92kg;覆土4303.0m3。各工程区植物措施工程量详见下表8.6-2

8.6-2   各工程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区

土地整治(hm2)

植树面积(hm2)

种草面积(hm2)

覆土量(m3)

幼林抚育面积(hm2)

需苗量

种子量

备注

旱冬瓜

三叶爬山虎

黑麦草

1

枢纽建筑物区

 

 

 

 

 

 

 

 

 

2

输水管道工程区

0.10

 

0.10

30

0.10

 

 

5.6

 

3

道路工程区

0.15

 

0.15

45

0.15

 

4000

8.4

 

4

输电线路工程区

 

 

 

 

 

 

 

 

 

5

料场区

 

 

 

 

 

 

 

 

 

1)

粘土料场

1.26

1.26

0.80

1922.5

1.26

3150

1400

44

 

2)

风化料场

0.75

0.75

0.50

1350

0.75

1875

1000

28

 

6

存弃渣场区

 

 

 

 

 

 

 

 

 

1)

枢纽1#存弃渣场

 

 

 

 

 

 

 

 

 

2)

管道1#存弃渣场

 

 

 

 

 

 

 

 

 

3)

管道2#存弃渣场

0.20

0.20

0.18

106

0.20

500

 

10.08

 

4)

管道3#存弃渣场

0.16

0.16

0.14

92

0.16

400

 

7.84

 

7

施工辅助设施区

 

 

 

 

 

 

 

 

 

1)

供水、供电、供风系统

0.19

0.19

0.16

107.4

0.16

 

 

9

 

2)

施工管理用房

0.28

0.28

0.20

128.8

0.28

550

 

11.2

 

3)

堆料场和拌和站

 

 

 

 

 

 

 

 

 

4)

施工临时道路

0.90

0.90

0.80

521.3

0.90

2250

 

44.8

 

8

合计

3.99

3.74

3.03

4303

3.96

8725

6400

168.92

 

 

3)临时工程措施及工程量

工程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工程量:土工布覆盖5500m2;编织袋装渣码放458m3;临时排水沟(土沟)6090m,土沟表面采用彩条布铺好,工程量7917m2。各工程区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工程量详见表8.6-3

8.6-3  各工程区水土保持临时措施工程量一览表

序号

项目区

土工布覆盖(m2)

编织袋装渣码放(m3)

临时排水沟(m)

彩条布铺盖(m2)

备注

1

枢纽建筑物区

400

36

560

728

 

2

输水管道工程区

100

20

300

390

 

3

道路工程区

250

30

1100

1430

 

4

输电线路工程区

50

15

90

117

 

5

料场区

 

 

 

 

 

1)

粘土料场

400

35

480

624

 

2)

风化料场

300

25

300

390

 

6

存弃渣场区

 

 

 

 

 

1)

枢纽1#存弃渣场

800

56

400

520

 

2)

管道1#存弃渣场

300

20

 

 

 

3)

管道2#存弃渣场

200

30

 

 

 

4)

管道3#存弃渣场

200

25

 

 

 

7

施工辅助设施区

 

 

 

 

 

1)

供水、供电、供风系统

300

22

140

182

 

2)

施工管理用房

400

36

240

312

 

3)

堆料场和拌和站

600

46

480

624

 

4)

施工临时道路

1200

62

2000

2600

 

8

合计

5500

458

6090

7917

 

 

8.7人群健康保护措施

工程项目部应设立卫生室,做好施工人员的卫生保健、防疫检疫工作;施工单位应对食堂人员进行体检,做好工区卫生工作,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施工期间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采取抑尘、防噪措施,保护人员健康。

8.8其他

1)保证环境保护资金的落实,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建设环保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杜绝污染环境。

(2)加强管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监测、监理,保证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

8.9环保措施一览表

8-1  白龙水库工程环保措施一览表

保护对象

拟采取的措施内容

备注

水环境

一、施工期

1初期蓄水期间,在首部枢纽设置1台潜水泵,采取抽水机抽水的方式进行生态流量下泄

环评提出

2在混凝土拌合系统附近设置1套含集污水池和沉淀池的处理系统对拌和系统冲洗废水进行处理,废水经集污水池收集,添加酸性中和药剂,经过沉淀后,泥沙运往弃渣场堆放,上清液可回用于生产

可研设计

3通过排水土沟将混凝土养护废水和零散废水引入集污水池,集水池废水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生产

水保提出

4、在机修站设置1座隔油池,含油废水经处理后废油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

环评提出

5、在生活营地设置集水桶和泔水桶,清洁废水经收集后用于洒水降尘,厨房废水经泔水桶收集后委托周边村民拉走。施工营地分别设置临时旱厕1个,粪便污泥定期清掏用作农肥,施工结束后对临时旱厕经无害化处理后拆除填埋

环评提出

二、营运期

1水库蓄水前按有关规定进行库底清理;水库建成后禁止网箱养鱼

环评提出

2水库建成后应对库区水质进行常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环评提出

3水库管理所修建带化粪池公厕1座,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内发酵处理,定期清理,出水用作管理局的林草灌溉,公厕定期清理,粪便供当地农民农用或用于绿化施肥,食堂设置泔油桶收集,供附近农户作饲料

环评提出

5通过生态流量管向坝后河道内泄放生态用水(0.015m3/s)

可研设计

生态环境

一、植物植被保护措施

1对占用林地,项目业主应向当地林业部门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林业部门异地造林,弥补本项目所造成直接森林资源损失

环评提出

2固定施工范围,避免扩大施工场地,造成新的植被及植物破坏。粘土料场、风化料场表土剥离后集中收集,用于后期植被恢复

环评提出

3除现有的林地使用的范围外,不得占用损坏范围外的林地和植被

环评提出

4、加强施工管理,禁止施工人员随意砍树占地以外的树木,禁止破坏周边林木

环评提出

二、动物保护措施

1做好宣传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区内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要列为主要保护目标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加以保护。约束好施工人员,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环评提出

2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环评提出

3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环评提出

4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禁止废土方进入河流污染水体,避免雨天施工。处理好施工三废,禁止向自然环境中排放,以免对动物生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环评提出

三、鱼类保护措施

1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禁止废弃土石方进入河流污染水体,雨季施工则应做好挡护和截排水工作以减少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

环评提出

2、运行期加强生态放流管的管理,确保生态放流管正常运行,保证不间断的向坝后河段下泄不少于0.015m3/s的生态流量

环评提出

四、“三场”生态恢复措施

结合水保措施来,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采取工程措施结合植物措施的办法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在恢复中物种配置以乡土物种为宜,注意物种多样性搭配、乔灌草结合,并做好后期的管护工作

环评提出

大气环境

1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作业场地、附近道路等进行洒水降尘

环评提出

2土石砂料、水泥在运输车辆应用蓬布进行遮盖;不得超限超载,在通过村庄时应减速慢行;堆场加强洒水降尘

环评提出

3、土石方开挖及爆破过程中,施工人员戴防尘罩,减少粉尘的产生及对人体的侵害

环评提出

4对施工器械定期检修、养护,保证其正常运转,以减少废气排放量

环评提出

5施工完毕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和水土流失

环评提出

声环境

1选择噪声达标排放的施工机械,采用低噪声工艺,并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安排好爆破时。

环评提出

2将施工营地布置在远离高噪声作业点

环评提出

3、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禁止施工

环评提出

固体废物

一、施工期

1弃渣运至规划的存弃渣场堆放

可研设计

2在各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桶(4个)收集生活垃圾,设置专人定期清理;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环评提出

3机修废油属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环评提出

二、营运期

管理所设垃圾桶5,垃圾池1,安排专人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环评提出

社会环境

设立卫生室,做好施工人员的卫生保健、防疫检疫工作

可研设计

对食堂人员进行体检;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采取抑尘、防噪措施,保护人员健康

可研设计

水土保持

执行《施甸县白龙水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中的相关措施

水保提出

 

、环境管理、环境监理、环境监测与环保投资

9.1环境管理计划

环境管理工作由工程建设单位(业主)负责,因此需建立专职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工程设计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工程施工单位按建设单位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要求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工程施工监理单位监督环境保护措施实施情况。

9.1.1工程建设单位

工程建设单位应成立环境保护机构,代表水库建设单位行使环境管理的有关职能。具体负责水库工程从开始施工至投产运行后的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经费,对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并负责与政府环境主管部门联系和协调落实环境管理事宜。

9.1.2工程设计单位

工程设计单位负责解释该工程设计报告有关环评和环境保护措施规划设计文件。 在工程施工阶段,工程设计单位可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技术咨询。

9.1.3工程施工单位(承包商)

工程施工单位内部应设置环境保护兼职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实施招标文件中规定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接受工程建设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9.1.4环境监理机构

由具有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依照合同条款及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及巡查结果,监督、审查和评估施工单位各项环保措施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纠正违反合同环保条款及国家环保要求的施工行为。

9.2环境监理及监测计划

9.2.1环境监理

为监督、审查和评估施工单位各项环保措施执行情况;及时发现、纠正违反合同环保条款及国家环保要求的施工行为。需进行环境监测,监理内容见下表9-1。

9-1    白龙水库工程环境监理内容一览表

分类

项目

监理内容

施工生产废水

工程施工期是否执行生产废水处理措施,检查处理效果及循环利用情况,做到全部回用,不外排,地表水环境质量满足标准要求

生态用水

 

检查生态流量的下泄方式及下泄流量,满足下游生态环境用水

空气

环境

施工场地、运输道路

检查是否进行洒水降尘

噪声

工程施工区、声环境敏感点

施工噪声是否符合相应的环境噪声标准;是否规范施工行为和控制施工时间,施工机械是否采取降噪措施

生态

环境

植被恢复措施

物种是否选择符合相应的生境,措施是否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绿化数量和成活率应符合要求,是否执行抚育和管理

野生动物保护

是否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严禁猎杀、购买、食用野生动物

取料场

施工结束后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植被恢复措施,检查植被恢复效果

水土保持

是否按水土保持专项报告要求落实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固废处置

弃渣处理

是否妥善收集,弃置渣土

生活垃圾处置

检查生活垃圾是否得到妥善处置

人群

健康

传染病预防

加强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配备防治传染病药品,预防和监控传染病

 

9.2.2监督性监测计划

本项目施工期不排放废水,因此不安排施工期监测;该水库具有人畜饮水功能,应该按照饮用水源地要求进行监测,监测计划见表9-2

9-2白龙水库工程环境监测计划表

工程阶段

监测内容

监测点位

监测频次

监测项目

营运期

库区水质

库中心1个监测点

根据当地环保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监测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所列的24项基本指标,加上饮用水源地5项补充指标进行监测

 

9.2.3环保竣工验收一览表

白龙水库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一览表详见下表9-3

9-3  白龙水库工程环保竣工验收一览表

项目

环保措施

处理及达标要求

水环境

初期蓄水期间,采取潜水泵抽水的方式,下放不少于0.015m3/s的生态流量至坝下河段

满足坝下河段生态用水需求

混凝土拌合冲洗废水处理系统3套,含集水池、沉淀池

回用于生产不外排

混凝土养护废水:集水池、排水沟

回用于生产不外排

机修废水:隔油池

废机油由有资质单位处置

施工期:生活污水集水桶6个,泔水桶6个,旱厕3

清洁废水用于洒水降尘,厨房泔水由附近村民挑走,粪便定期清掏用作农肥

运行期:修建带化粪池公厕1

出水可用作管理局的林草灌溉

食堂设置2泔油桶

供附近农户作饲料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临时工程迹地恢复等

无明显施工迹象

环保宣传标识牌

施工营地、施工场地、进场道路设置,共计10块

施工期:潜水泵1台,用于初期蓄水时下泄生态流量

运行期:DN450mm的生态放流管

满足坝下河段生态用水需求

大气和声

环境

洒水车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 二级标准;《建筑施工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固体废物

工程弃渣运至指定存弃渣场堆放

固废得到妥善处置

施工期垃圾桶(每个施工营地各4个,共计12个)

营运期垃圾桶5个,垃圾池1

环境监测

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环境监测,并出具监测报告

9.3环保投资

白龙水库工程环保投资概算一览表详见下表9-4

9-4     白龙水库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算表

序号

项 目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投资
(万元)

备 注

第一部分 环境保护措施

 

 

 

17.832

 

生态补偿与恢复措施

 

 

 

1.45

 

1

宣传保护标识牌

10

50

0.05

 

2

宣传教育费

1

1.0

1.0

 

3

潜水泵

1

4000

0.4

 

水环境保护工程

 

 

 

5.542

 

1

混凝土养护废水集水池、排水沟

1

10000

1.0

 

2

混凝土拌和废水处理系统

3

5000

1.5

含集水池、沉淀池 

3

隔油池

1

4000

0.4

 

4

施工期生活废水处理费

 

 

 

0.536

 

1

集水桶

6

30

0.018

 

2

泔水桶

6

30

0.018

 

3

旱厕

3

1000

0.3

 

4

清理费

1

2000

0.2

整个施工期

5

运行期生活废水处理费

 

 

 

2.106

 

1

带化粪池公厕

1

20000

2.0

 

2

厨房泔水桶

2

30

0.006

 

3

清理费

1

1000

0.1

以年计

大气环境保护

 

 

 

8.0

 

1

洒水车及其运行费

1

80000

8.0

 

生活垃圾处理

 

 

 

2.84

 

1

施工营地垃圾桶

12

50

0.06

含运行期

2

施工期垃圾清运、处理费

1

2000

0.2

整个施工期 

3

运行期管理所垃圾桶

5

50

0.025

 

4

运行期垃圾清运费

1

1000

0.1

以年计

第二部分 环境监测、监理费

 

 

 

4.0

 

1

库区水质监测

年×次

1×2

10000

2.0

 

2

环境监理

1

20000

2.0

 

第三部分 环境管理费

 

 

 

11

 

1

环境影响评价费

1

60000

6.0

 

2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费

1

 50000

5.0

 

环境保护总投资

 

 

 

32.832

 

白龙水库工程环境保护总投资32.832万元,占工程总投资5716.63万元的0.57%。

 

 

 

 

 

 

 

 

 

 

 

 

 

 

 

 

 

 

 

 

 

 

 

、评价结论

10.1评价结论

1、工程概况

白龙水库位于小白龙河下游段碓房头附近,距离施甸县城约27km,坝址海拔1813m,地理坐标为北纬24°3839″、东经99°1511″。水库总库容132.3万m3,设计洪水位1828.46m正常蓄水位1827.5m正常库容106.0万m3,死水位1819.0m死库容12.0万m3,兴利库容94.0万m3,设计年总供水量302.9万m3,其中农村人畜供水量58.5m3,农业灌溉供水量244.4m3,设计灌溉面积0.67万亩。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人畜饮水的小(一)型多年调节水利工程。

2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符合性分析

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修正)》,白龙水库工程为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属鼓励类产业。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白龙水库建成后对区域发展生态农业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符合《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和《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白龙水库工程已纳入《施甸县“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和《施甸县摆榔乡第十三个五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报告中》,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规定,符合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

3工程选址环境合理性分析

工程坝址选址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坝址占地范围无国家级及省级保护植物。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坝址选址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坝址选址合理。

本工程设置的粘土料场、风化料场占地范围内不涉及保护植物,且为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措施恢复原有的植被类型,粘土料场、风化料场选址合理。

本工程设计的4个弃渣场,选址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不存在环境制约因素。工程水保方案已经对渣场采取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做好拦挡措施、边坡稳固、截排水等措施后,不安全隐患将得以防治。

4环境现状结论

1)生态环境

评价区的自然植被可分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稀树灌木草丛2个植被类型,人工植被主要为农田植被,分为水田和旱地。遥感解译和实地考察结果表明,评价区自然植被占评价区总面积比例为23.28%,人工植被面积相对较大。

通过对评价区植物种类的专项调查,评价区内没有发现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布,也没有发现名木古树、地方狭域特有植物分布。

评价区共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107种,隶属415目38科70属。其中两栖动物7种,隶属14科4属;爬行动物6种,隶属24科6属;鸟类77种,隶属7目23科49属;哺乳动物17种,隶属5目7科11属。其中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3,即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普通鵟Buteo buteo、红隼Falco tinnunculus

评价河段分布有鱼类5种,3目55属,其中4种土著鱼类。5种鱼类中,没有发现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鱼类分布,没有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鱼类分布,也没有典型长距离洄游鱼类分布。也没有发现怒江水系的特有鱼类。评价河段内没有发现集中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以及洄游通道等鱼类重要生境分布。

2)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监测报告,白龙水库工程地表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以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要求。

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工程区地处农村地区,没有工矿企业污染源,评价区区内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可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4声环境质量现状

工程区以农业活动为主,多为农村山区,拟建白龙水库周边噪声主要为区域社会生活噪声,基本不存在较大的噪声污染现象,现状声环境质量较好。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

5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1)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水质

施工期生产废水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后,不会对小白龙河水质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水库建成后,总氮和总磷浓度值比现状值偏低,对库内水质的影响不大,库区内不易出现富营养现象。运行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定期清掏用作周边农田农用,不外排,不会对库区水质产生影响。

拟建白龙水库区域周边无企业分布,周围居民分布较少且分散,灌溉水经作物吸收、田间蒸发、田间渗漏等,农药、化肥的氮、磷污染会有所降低,灌溉回归水不会对下游河道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②水文情势

水库库区形成后,库区水位明显增高,库内流速将明显减缓,水域环境从急流河道型转为缓流型,对库区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白龙水库运行期间,将导致坝址下游至摆榔河汇口间长820m 的河段水文情势发生明显变化,经采取生态放流后,可保证坝后河段不断流。农灌用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吸收、渗漏后分散排入下游摆榔河,回归水量所占比例较小。灌溉回归水和生活用水对下游河道的水文情势影响较小。

③水温

水库运行后出水存在低温水现象,但低温水下泄不明显,受水温影响较大的主要为水稻,经过输水管道沿线升温后,水库出库水温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小,同时对坝下游水生生态影响十分有限。

④水资源利用

水库下游取水的用户已包含在水库的供水范围内,水库建成后,将改善下游的供水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对水资源利用将产生有利影响。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工程建设占用自然植被总面积29.87hm2,占评价区自然植被总面积的23.28%。永久占用自然植被面积9.36hm2,临时占用面积1.97hm2。施工过程中,占用的地表植被将全部毁坏消失,但工程破坏自然植被面积占评价区同类植被类型的百分比相对低,影响不大。由于受影响的植被在评价区及周边均有广泛分布,施工占地不会造成任何一种自然植被在该区域内的消失。工程建设不会导致评价区内植被类型的减少、植被构成格局的明显变化及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改变,对植被的影响较小。水库运行后,对评价区域内植被不再有直接的破坏影响。同时,水坝蓄水后,随河谷水面的增加,将有较大的水汽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沿岸小环境的空气湿度,可能有利于植被自然恢复和向更高等植被类型演化。从整体来看,水库运行对评价区的植被影响轻微。

工程永久占地范围内的植物个体将随着工程建设而消失,导致植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和分布生境的减小,但这些物种在评价区广为分布,工程造成植物资源少量损失,所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局部的。工程竣工后,将对工程临时占地范围内采取植被恢复与更新措施,随着各项生态措施的落实,工程区内的植物物种数量将可以逐步更新和恢复。因此,工程建设对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

水库施工占地将使动物的栖息和活动场所缩小,少数动物的繁殖将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结果迫使原栖息在这一带的动物迁往其他生境适宜的地区,由于工程区及其周边区域环境现状特征较为一致,而施工占地仅集中在评价区内的局部区域,便于动物迁居和存活,水库建设不会导致任何物种的消失。施工占地对两栖类动物会产生一定影响,种群在一段时间内将会有大的波动,最后随着工程建设的结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种群又会得以恢复或略有增长。工程施工对评价区内常见的兽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影响是局部的,影响不大。鸟类活动能力很强,能够迅速逃离不利环境,项目建设不会造成其灭绝或濒危,项目的建设导致人员密集,由于食物丰富,可能会造成项目评价区内鼠类动物增加。

评价区内分布有3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这3鸟类分布范围较广,运动能力较强,在施工过程中注意避让和保护,不会对这些鸟类的生存造成较大的影响,仅将其驱赶至其它生境。

分布于评价河段的5种鱼类中,分布于评价河段的5种鱼类中,大刺鳅为喜流水底栖性鱼类,泥鳅、黄鳝2种为喜静水中底栖生活的鱼类,库区的形成对这3种鱼类的生存均有不利影响,迫使其迁往库尾适宜的环境中生存,虽然不至于导致产生物种绝灭的问题,但是水库工程建设使它们的栖息生境面积缩小,种群数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利影响。工程评价河段没有发现集中的鱼类三场分布,没有典型长距离洄游性鱼类,从这5种鱼类的生态习性判断,水库建设对这5种鱼类的阻隔影响不大。

3环境空气、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白龙水库水库工程点200m范围内分布有碓房头村、王所寨村、大乌邑村居民,管线施工、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废气将对上述居民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该区地形开阔,空气较湿润,只要做好洒水降尘措施,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小,对敏感目标的影响也可以降低到最小;输水管道施工作业断面小、工期短,工程施工噪声多为暂时性的,且使用的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声级有限,只需控制土方开挖、人工回填等施工作业时间,因此施工噪声对居民的影响不大。

4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结论

本工程施工共产生永久弃渣46379m3(自然方),集中于4个弃渣场堆放。弃渣堆放占用土地,占压植被,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中的要求采取措施,可较大程度的使防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影响得到遏制。

施工期共产生生活垃圾26.01t,运行期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19t。在管理所内修建垃圾池集中堆放垃圾,安排专人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

5)移民、生产安置影响分析

白龙水库工程基准年涉及农业生产安置人口180人,规划水平年涉及农业生产安置人口为182,且采用一次性经济补偿的方式对其进行生产安置。

6环境保护措施总结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植物植被保护措施

①对占用林地,项目业主应向当地林业部门交纳森林植被恢复费,通过林业部门异地造林,弥补本项目所造成直接森林资源损失。

②固定施工范围,避免扩大施工场地,造成新的植被及植物破坏。粘土料场、风化料场表土剥离后集中收集,用于后期植被恢复。

③除现有的林地使用的范围外,不得占用损坏范围外的林地和植被。

④加强施工管理,禁止施工人员随意砍树,破坏森林。

2)动物保护措施

①做好宣传和管理工作,对项目区内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鸟类,要列为主要保护目标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加以保护。约束好施工人员,禁止捕猎野生动物。

②尽量减少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③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④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禁止废土方进入河流污染水体,避免雨天施工。处理好施工三废,禁止向自然环境中排放,以免对动物生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鱼类保护措施

①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禁止废弃土石方进入河流污染水体,雨季施工则应做好挡护和截排水工作以减少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

②运行期加强生态放流管的管理,确保生态放流管正常运行,保证不间断的向坝后河段下泄不少于0.015m3/s的生态流量

4)“三场”生态恢复措施

结合水保措施来,在施工结束后,应立即采取工程措施结合植物措施的办法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在恢复中物种配置以乡土物种为宜,注意物种多样性搭配、乔灌草结合,并做好后期的管护工作。

2)水环境保护措施

(1)施工期

①在混凝土拌合站附近设置1套含集污水池和沉淀池的处理系统对拌和废水进行处理,废水经集污水池收集,添加酸性中和药剂,经过沉淀后,泥沙运往弃渣场堆放,上清液可回用于生产。

②通过排水土沟将混凝土养护废水和零散废水引入集污水池,经沉淀处理后回用于生产。

③机修含油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废油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不外排。

④对生活污水产生区配备集水桶、泔水桶,施工营地修建临时旱厕,清洁废水经收集后用于洒水降尘,厨房废水经泔水桶收集后委托周边村民拉走作为饲养牲畜的食料,粪便污泥定期清掏后用作农肥,并在施工结束后对临时旱厕经无害化处理后拆除填埋。

2营运期

①水库蓄水前按有关规定进行库底清理;水库建成后禁止网箱养鱼。

②水库建成后应对库区水质进行常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③水库管理所修建带化粪池公厕1座,生活污水排入化粪池内发酵处理,定期清理,出水用作管理局的林草灌溉。食堂设置泔油桶收集,供附近农户作饲料。

④通过生态流量管向坝后河道不间断的下泄不少于0.015m3/s的生态流量

3)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①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督,晴天时,对作业场地、附近道路等进行洒水降尘。

②土石砂料、水泥在运输车辆应用蓬布进行遮盖;不得超限超载,在通过村庄时应减速慢行;堆场加强洒水降尘。

③对施工器械定期检修、养护,保证其正常运转,以减少废气排放量。

④施工完毕后尽快恢复植被,以减少扬尘和水土流失。

4)声环境保护措施

①选择噪声达标排放的施工机械,采用低噪声工艺,并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安排好爆破时间。

②将施工营地布置在远离高噪声作业点,对部分强噪发声装置安装消声器。

③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夜间禁止施工。

5)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1)施工期

①弃渣运至规划的存弃渣场堆放。

②在各施工营地设置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设置专人定期清理;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③机修废油属危险废物,应单独收集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2)营运期

管理所设置垃圾桶和垃圾池,安排专人对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8综合评价结论

白龙水库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地方政府相关规划。水库工程建设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工程建设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工程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水库淹没和工程占地带来的陆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工程筑坝引水造成坝下河道减水带来的水生生态和水环境问题,通过一定措施后不利影响可以得到减缓。

白龙水库建成后,水库总库容132.3万m3,设计年总供水量302.9万m3,农业灌溉供水量244.4万m3,设计灌溉面积0.67万亩,提高了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工程各项环保措施投资共计32.832万元,占工程总投资5716.63万元的0.57%,在严格落实报告书提出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工程带来的环境影响可得以减缓,能够满足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要求。工程建设从环境保护技术角度论证是可行的。

10.2建议

(1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环保设计,细化环保措施。保证环保资金投入,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建设环保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加强工程管理和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做到文明施工。该工程施工期长,应及时恢复施工迹地,做到结束一片恢复一片。

(3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如果施工过程中确实避不开,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对于永久占用基本农田的需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定,办理合法手续方可使用;临时占用的需在施工结束后及时采取复耕措施,确保占用的耕地质量不低于占用前,

(4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依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做好水土保持工程的后续设计及招标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十一、审批意见表

预审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下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

 

审批意见:

 

 

 

 

 

 

 

 

 

公   章

 

经办人:                                                                          年          月          日